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付晶晶 《煤炭与化工》2021,44(10):75-78,81
本文根据鹰骏三号矿井3个井筒检查钻孔分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所获取的水文地质参数,应用地下水动力学,采用大井法对鹰骏三号矿井主立井、副立井、回风立井分别进行井筒涌水量预测,针对单孔未对全井段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无法得到单孔全部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情况,根据井筒位置地质构造简单、基本无地层倾角、井检孔与井筒中心距离较近的条件,最终在本孔已获取的水文地质参数基础上,参考其他钻孔同层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最大值求得该含水层井筒涌水量,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基岩段井筒掘进采用冻结法,并对冻结法井筒掘进工艺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单井进行多含水层分层抽水试验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梅  刘殿春  徐阳 《煤炭技术》2007,26(8):104-105
为了大强工业场地副井井筒检查,采用钻孔确定水文地质参数及预算井筒涌水量,以满足井筒设计施工的要求,此次在副井井筒检查钻孔内,进行了多含水层分层抽水试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信湖矿井井筒穿越多层地层,基岩段中含水层局部发育。为了给矿井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参数,利用信湖井井筒检查孔抽水试验数据,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准确地预算出各井筒涌水量。并结合勘探地质报告,对井筒水文地质类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前水文地质试验很难做到分层分段抽水,较多的是将含水层划分为若干含水层组进行混合抽水试验,并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因此,应用解析法计算井筒穿越各段涌水量存在一些困难.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在银星二号煤矿主斜井、副斜井及回风斜井井筒涌水量计算过程中,试探性地采用考虑含水层岩性粒级、含水层厚度及有效水头高度3个因素的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到了银星二号煤矿主斜井、副斜井及回风斜井分段涌水量预计值.  相似文献   

5.
在通过抽水试验获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上,采用井流公式计算井筒涌水量是目前井筒检查勘察阶段最常用的涌水量预报方法。针对传统方法中引用的水位降深测值、求参模型和涌水量计算公式,分析了涌水量预测值的误差来源,并提出了纠正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通过抽水试验获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上,采用井流公式计算井筒涌水量是目前井筒检查勘察阶段最常用的涌水量预报方法。针对传统方法中引用的水位降深测值、求参模型和涌水量计算公式,分析了涌水量预测值的误差来源,并提出了纠正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井筒涌水量是决定井筒施工方案的重要指标。新建矿井在没有相似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可比拟的情况下,能否利用抽水试验资料提出较准确的井筒涌水量预测数据,是当前建井地质工作中较突出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东庞煤矿4个竖井7个含水层的预计涌水量计算,与实测井筒涌水量进行对比结果,有些含水层的预计值和实际值较接近,但有些则相差较大。某些含水层涌水量的预计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的原因,认为除抽水试验的原始资料不准外,还与公式选择不当和参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6,(5):155-157
采用混合稳定流抽水试验,结合流量测井方法求取井筒基岩段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原理,预测井筒施工时穿越各含水层的稳定涌水量和揭露含水层的瞬时最大涌水量。通过与实测井筒涌水量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井筒涌水量精度较高,能够为井筒施工选择防治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煤》2015,(10)
综合采用流量测井与抽水试验两种原位测试方法,对新疆准南煤田某矿回风立井检查孔揭穿的各含水层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并对基于这两种方法计算的井筒涌水量及其参数依据,如含水层数及厚度、渗透系数、静水位标高、影响半径等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钟九铁矿主副井井筒开拓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组)数量、埋藏条件,静水位及水头压力,含水性(涌水量、单宽流量、渗透系数),采用主副井单孔多含水层分层反向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主井单孔抽水进行了2组6次降深试验,副井单孔抽水进行了2组4次降深试验。利用承压水完整井稳定流抽水试验公式和承压完整井涌水量计算公式、直线图解法,分别计算了渗透系数K、井筒掘进涌水量Q预测、给水度μd等关键水文地质参数,为钟九铁矿主副井选址掘进防治水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抽水试验的目的是求取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而对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评价.运用泰斯公式直线斜率法联合裘布依公式、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五阳煤矿南岭进风井井筒检查孔抽水试验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含水层的更接近于实际的水文地质参数,最终得到对含水层富水性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2.
根据山西经坊煤矿北翼井筒检查孔抽水试验结果,分别采用解析法和"Q-S"曲线外推法2种方法对第四系+基岩风化带、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层段预算井筒涌水量,为井筒开掘提供水文地质基本参数及涌水量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煤矿井筒检查孔施工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井筒检查孔不同于普通的煤田勘探孔及水文地质钻孔,它既需要全孔取心,又需要分层(段)进行抽水试验,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如果工艺设计不合理,施工措施不得力,极易出现孔内事故,影响钻孔质量,加大施工成本。就煤矿井筒检查孔的钻探成孔、起下套管及抽水试验等方面总结了经验及教训,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板集煤矿副井井筒突水情况,根据井筒检查孔的抽水试验结果,采用最小二乘法和EXCEL相关性分析二种方法求得导水系数。然后根据检查孔对副井基岩段中的含水层划分,利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求得井筒掘进穿越含水层后的瞬时最大涌水量和稳定涌水量,将结果和已有数据进行比拟,发现结果相近,准确地预测出涌水量。  相似文献   

15.
钻孔压水试验预测井筒涌水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煤矿凿井施工前需注浆减小井筒涌水量,为准确检验顾桥矿副井注浆堵水效果,利用压水试验和抽水试验2种方法求得该井筒岩层的渗透系数,并采用承压转无压完整井大井法公式分别计算了井筒注浆后的剩余涌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压水试验预测井筒涌水量3.690m^3/h,抽水试验预测涌水量4.660m^3/h。井筒实际开凿涌水量为3.708m^3/h,经比较,压水试验预测涌水量与井筒开凿后实际涌水量相差0.018m^3,比抽水试验结果更为接近实际涌水量。因此,采用压水试验对含水层井筒涌水量进行预测是实用可靠的,且工艺简单,施工工期短、费用低。  相似文献   

16.
井筒涌水量的大小和查明含水层的富水部位,对选择井筒施工方案和防治水措施,缩短建井工期,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部分煤矿建井期间预测的井筒涌水量与实际不符,有的相差很大,究其原因,除水文地质计算理论不完善外,而对井筒水文地质条件未查清,特别是以井检孔大层段多含水层的混合抽水试验所取得的参数(由于井筒区含水层的裂隙、岩溶发育和富水性不均一,有些岩层不含水,大层段抽水作为一个含水层  相似文献   

17.
压水试验是揭露含水层透水能力强弱的可靠方法,为了探究黔南地区灯影组含水层垂向透水性变化规律并指导立井井筒注浆工程的注浆参数,将巨厚含水层分为6个试验段高,对每个试验段高分别进行钻孔压水试验,并获取了垂向各段的透水率和渗透系数。压水试验结果表明,灯影组巨厚含水层透水性具有“上强下弱”特征。依据灯影组含水层垂向透水性变化规律对各注浆段注浆参数进行了优化,上部地层注浆材料选用水泥基浆液,下部地层选用黏土水泥浆,保证岩层可注性。最后一个注浆钻孔压水试验表明,井筒剩余涌水量降为7.17 m3/h,注浆堵水效果显著;注浆参数选用是适宜的,各注浆段透水率越大,其可注性越好。通过压水试验获取的水文地质参数评价黔南地区巨厚灯影组含水层的可注性是可行的,对指导类似地层井筒注浆工程注浆参数的选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朱集西煤矿建井前施工的井筒检查孔中获取的地质资料,利用抽水试验和流量测井方法求取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别利用地下水呈层流状态和紊流状态下的两种方法,估算了井筒基岩段涌水量并分析比较,涌水量采用值作设计、建井依据.  相似文献   

19.
鹰骏一号矿井地层较软,岩石饱和抗压强度Rb 5 MPa,通过对矿井主、副、回风立井的勘查,对第四系松散层含水层、古近系渐新统清水营组底部砾岩含水层、白垩系志丹群含水层、侏罗系中统直罗组含水层、侏罗系延安组含水层、三叠系含水层等6个含水层的抽水试验,得到井筒地下含水层的赋存特征及水文地质参数,总结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井筒的充水因素,分析软岩类地层的水文地质条件,为井筒的设计和开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山西晋煤集团洪洞晋圣荣康煤业有限公司,位于霍西煤田中部东侧,井田面积6.1188km2,生产能力90×104t/a,井田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正常生产、南区基建阶段。主立井的3个井筒检查孔,其抽水试验评价太原组石灰岩含水层属弱富水性。当主立井施工到深度227m,进行超前探水,探水孔穿过太原组中段K4、K3、K2石灰岩含水层,沿井筒四周共计施工有14个钻孔,钻孔深度近50m,其中有3个钻孔发生涌水,其中最大的涌水量达47.2L/s,其他两个涌水孔涌水2.5L/s,取水样化验,水质为SO4·HCO3-Ca·Mg型,符合太原组石灰岩水质特征。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由简单变为中等。通过收集以往水文地质资料,对太原组和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水位、水质、补给、径流、排泄的分析,得出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的充水水源为水位高于600 m的含水层或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