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挠力河流域灌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黑龙江省挠力河流域工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基于挠力河流域灌区实际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集对分析法,选取耕地灌溉率、地下水开采率、地下水利用率等8个指标,对挠力河流域灌区内现状年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锦西灌区、东泄总灌区、友谊西部灌区、锦南灌区、大兴灌区、八五三灌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继续开发的潜力比较小;三环泡灌区、五九七灌区、龙头桥灌区、尖山子灌区、七里沁灌区仍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可以适当增强地下水的开采力度。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挠力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研究采用了两种评价方法,以便评价结果能更加合理、可信;同时也证明了集对分析方法应用于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灌区土地利用是指根据灌区土地资源的类型、属性,运用科学手段,对各类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采用效益分析法对灌区土地资源利用优势度进行分析,计算了灌区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灌区土地资源丰度指数为0.73,灌区土地资源组合指数为2.3,人均土地利用优势度仅为0.32,由于灌区土地资源组合指数较大,而人均土地利用优势度较小,因此该灌区土地资源组合状况欠佳,土地资源配套能力很差。  相似文献   

3.
尖山子灌区位于宝清县龙头桥灌区东北部大小挠力河之间的平原地带,2/3边界连续与东升自然保护区边界相邻,属新建灌区。尖山子灌区原为东升涝区,本涝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导致洪水、坡水、内水交织在一起。目前挠力河干流及支流堤防已基本完成,穿堤建筑物大部分也已完成,排水骨干体系基本形成。防洪问题得到解决,但内部排水配套工程不完善,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该工程通过从挠力河一干渠引水至龙头桥灌区的东明干渠,再自流引水入尖山子灌区骨干渠道。经过合理规划,既可发展水田面积1.67万hm2,发展了经济,又解决了内部排涝问题。  相似文献   

4.
响水灌区历史悠久,是牡丹江市最大的灌区,响水大米驰名省内外。牡丹江沿岸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因此,文章指出目前响水灌区用水浪费较大,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科学管理,采用各类节水措施,提高灌溉用水率,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渠道防渗是减少渠道输水渗漏损失的工程措施。不仅能节约灌溉用水,而且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止渠道的冲淤和坍塌,加快流速提高输水能力,减小渠道断面和建筑物尺寸;节省占地,减少工程费用和维修管理费用等。首先介绍了小挠力河灌区渠道防渗衬砌的灌溉渠道设计情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灌区防治衬砌的施工方法,最后对小挠力河灌区渠道衬砌工程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
石津灌区地处河北平原中南部.太行山东麓。是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大型灌区。受益范围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3个市的14个县市。灌区工程控制土地面积4144km^2.设计灌溉面积244万亩。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灌区水能资源潜力未能有效开发.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缓慢.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水能。加快发展小水电开发步伐,提高灌区综合实力.已成为灌区重要工作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响水灌区水资源量及土地资源平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响水灌区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灌区发展规划》,重点对响水灌区水资源量及土地资源平衡进行了分析,为灌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州典型灌区泥沙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开河灌区泥沙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小开河灌区泥沙处理应转变观念,结合灌区的实际情况,注重泥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的处理引黄泥沙。小开河灌区泥沙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①浑水灌溉、输沙入田;②以挖待沉,整理开发土地资源;③利用引黄泥沙生产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叶尔羌河灌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分析灌区地表水资源年际、年内分布特征,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基础上,构建了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区分析。结果表明:叶尔羌河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未来一段时期内处于不可承载状态,水土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因此,提出了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地表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加大节水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盐土资源、严格控制垦荒规模、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吉林省大安灌区的实际,利用GIS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的功能,以大安灌区土地的性质为依据,将己成熟的图形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揉合在一起,建立了具有可视化的灌区土地性质分类管理信息系统。就本系统的开发,笔者利用开发的实际经验论述了灌区土地性质分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前期支撑性技术。为灌区信息化发展及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开发前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蛤蟆通灌区是八五二农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垦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资源是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资源,其水土匹配好坏对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国家加大"三农"的扶持力度,研究灌区水土资源现状,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蛤蟆通灌区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境内,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八五二农场,灌区东以蛤蟆通河为界与八五三农场相接,西以大索伦排干为界,南以抚饶公路为界,北以小挠力河与蛤蟆通河汇合处为界。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洋河灌区为例,开展灌区的土地资源及水资源分析。在综合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土地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灌区规模,为后期开展大中型灌区“十四五”期间提升改造,优化水源工程的水量调度,加快补齐灌区工程短板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典型灌区土地承载能力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对小开河灌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小开河灌区现实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较好,目前的粮食产量除能满足灌区人口消费外,尚可向国家提供9×104t商品粮。小开河灌区要想提高未来土地承载能力,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灌区农作物的单产潜力,应增加畜牧业子系统在小开河灌区生态结构中的比例,建立布局趋近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网络体系,按照灌区水资源的供给和分配结构对不同生态景观进行重新布局。  相似文献   

15.
小开河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特征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办法,对小开河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小开河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灌区建成后,耕地面积逐年增加,未利用面积逐年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部分耕地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威胁;今后小开河灌区土地开发利用应控制区域人口增长,切实保护耕地,增加农业物质投入,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  相似文献   

16.
松原灌区引第二松花江地表水灌溉,分析土地资源及灌区开发条件,以新增耕地为目标,根据以稻治碱成功经验和灌溉试验站成果,考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并结合灌溉渠系布置和技术经济指标,优化灌区种植结构。盐碱荒地以改造水田为主,其余部分先通过种植水稻洗排盐碱,再转为种植旱田。能够以有限的水资源承载力,最大发挥松原灌区的灌溉效益。  相似文献   

17.
锦西灌区位于富锦市西部,外七星河以北,松花江干流沿岸,灌区主要水源为地下水和提外江松花江水。根据锦西灌区地形和现有排水体系,灌区共分4个灌溉分区:松花江分区、锦山分区、花马分区和头林分区。经过灌溉供水水位的分析,仅对头林分区纳入锦西灌区由松花江提水灌溉和利用挠力河二干渠自流供水共2个水源方案进行比较,在经济与建设时机方面选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土壤动物在灌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土壤动物进行土壤生态系统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合理地评价与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对开垦后的稻田和未开垦的荒地中的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灌区开发及稻田耕作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和土壤动物对水稻田土壤养分状况的指示作用。这既可以弥补开发建设历史比较长的灌区其他陆生生物评价指标原始资料缺乏的问题,又可以丰富灌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结论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应用土壤动物进行土壤生态系统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类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合理地评价与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对开垦后的稻田和未开垦的荒地中的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灌区开发及稻田耕作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和土壤动物对水稻田土壤养分状况的指示作用,这既可以弥补开发建设历史比较长的灌区其他陆一生物3指标原始资料缺乏的问题,又可以丰富灌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结论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0.
围绕西北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灌区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及调蓄功能,重新审视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变化环境下西北灌区地下水循环与演化机制、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灌区地下水开采模式及机井合理布局、灌区地下水管理机制4个方面归纳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针对西北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