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沿江稻区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及其高效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产品需求日趋多样的现实,结合长江下游沿江农区的生态特征和资源特点,研究并提出了沿江稻区种植业实行粮饲经菜多元多熟结构的优化途径。开发出粮饲肥、粮饲果、粮饲果、粮饲菜、稻田超高效等类型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与此同时,研究了与多元多熟种植模式相配套的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产品需求日趋多样的现实 ,结合长江下游沿江农区的生态特征和资源特点 ,研究并提出了沿江稻区种植业实行粮饲经菜多元多熟结构的优化途径。开发出粮饲肥、粮饲果、粮饲菜、稻田超高效等类型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与此同时 ,研究了与多元多熟种植模式相配套的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高产高效持续多熟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农业科学》1997,(1):1-4,25
针对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步入21世纪农业和种植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经199101995年对江苏太湖、丘陵、沿江三个生态经济区多熟种植制度的研究,提出了本区种植结构优化框架与发展多熟种植制度的技术方向:“玉米-稻”种植方式的高产省工配套技术;多熟种植轮作效应与轮作原则;推荐一批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的多元多熟种的种植制度并提出了本区第四代耕作制度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正1全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概况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按照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条件,合理调整了粮、经、饲作物的种植比例,使大兴安岭地区种植业结构在最近几年呈现"一增两减"趋势,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作物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全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经占全区播种面积的20%。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域开发程度低、种植结构单一,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问题,通过优化盐碱地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采取作物种植与盐碱地生物改良相结合、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粮经饲作物提质增效绿色种植模式研究,完善不同盐碱胁迫类型,不同地力条件下粮经饲作物种植制度,推广应用适宜不同盐渍化程度下用养结合、多元化高效种植模式,构建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结构并合理布局,实现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推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西藏主要农区的种植制度现状,阐述了与西藏种植制度密切相关的光、热、水、土农业资源状况。通过分析全区不同时期种植指数,粮、经、饲作物结构,单产,总产,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以及拉萨、山南、日喀则等河谷农区的种植情况,概括和总结出目前西藏主要农区:(1)作物布局不尽合理;(2)多熟种植制的发展缓慢;(3)种植体制模式单一。并初步提出了今后西藏种植制度改革和发展方向:(1)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是合理规划农业大区的种植制度;(2)在适宜的农区有目的地发展多熟种植制是合理利用剩余农业资源的有效措施;(3)把草田轮作纳入种植体制中是农牧结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旱作农业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当是:立足干旱特点,变对抗种植为适应种植,扩大耐旱作物品种面积,压缩高水肥作物品种;稳定小麦产量,适当扩大红薯、大豆、谷子、烟叶、油料、辣椒等高效作物面积;将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高效;从改变生态环境着眼,正确处理山、水、田、草、林综合治理和旱作农业发展的关系;做到以林护农,以牧促农,粮、林、牧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辨识和明确结构优化的基本策略基础上,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MOLP)方法,以农业生产纯收入、蛋白质产量和降水利用率最高作为目标函数,对国家"八五"攻关晋东豫西旱农试验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引种饲草作物小黑麦,大力发展畜牧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形成农牧系统良性循环结构,将提高旱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应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中药材,形成粮经饲结合型种植制度,提高种植业的效益;适当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农林牧综合发展。结构优化后农业年纯收入可达195.8万元;蛋白质年产量达26.2万kg;降水利用率提高到86.07%。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恢复为愿景,以提质增效为目标,调优玉米产业结构,统筹玉米与其他作物协调发展,新和县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生产与生态并进,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开辟农业结构优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江苏太湖地区几种作物和种植制度的农田生态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0年我们从研究种植制度入手,围绕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这两项功能,在江苏省太湖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与有关单位协作,采取定位观察的方法,对无锡、吴县四个研究基点七种不同种植制度的24块田各季作物的产量及生物量,植株各部位氮、磷、钾组成和灰分,以及投肥、投工、投能数量进行了测定,对不同作物与种植制度的农田生态功能作了初步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作物单产、种植规模和净收益作为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测定指标的关键因子,建立4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江西省及各市主要水田作物的比较优势及其空间差异,并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了江西省15年来两次种植业结构调整中作物播种面积和粮经比的变化与作物比较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时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比较优势原则,构建了结构优化的决策模型。将结构优化决策规则与线性规划相结合,对江西省水田种植制度进行了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其基础的基础。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农业农村部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稳粮、优经、扩饲为目标,以减玉米、控水稻、扩大豆为重点,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构建绿色种植制度,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相似文献   

13.
种植业布局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该地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及高科技的大量投入,种植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合理利用气候等再生资源发展,延长优质农业的生命周期曲线,改善种植产品的品质,开发作物新品种,更好地调整、利用土地资源,已成为当前种植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本文就北道区种植业结构模型的调整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种植模式是一定区域和时间内作物搭配集成的方式。通过合理安排品种和茬口,可以实现周年多季生产,能有效提高产出水平,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种植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提升经济效益,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成都平原作为我国传统农业耕作区域,历来就有粮经复合生产和精细农业的传统,在旱地和稻田探索集成了一系列高产高效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如成都市彭州、蒲江,德阳广汉、广元等地的"菜-稻-菜"种植模  相似文献   

15.
设施大棚葡萄套种大豆,就是利用设施大棚葡萄空闲的空间、时间,利用大棚内丰富的温、光、水、肥等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型农业生产。通过对不同作物间的合理搭配,构建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丰富居民菜篮子,在富庶的浙北地区建立一种新型的种植模式,实现粮经双丰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先推动"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方法】关键在于查清种植业分区特色与种植现状,总结好当地专家和经营者经验与知识,充分挖掘农田作物适宜性潜力,科学预测市场供需与经济期望,采用多目标评估方法,开发对弈式智能化操作平台。【结果】推广应用基于种植业时空大数据的对弈式智能化软件平台,可产生区域种植结构优化方案,达到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经济作物效益以及尽可能多地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以支持或扩大养殖业,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农村产业链,实现乡镇振兴目标。【结论】多目标评价方法与对弈式智能化操作策略,适用于种植业结构优化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等多目标问题,平台运行过程中发挥决策者的主导作用,能够确保结构优化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从市场、生态、技术三个层面分析了现阶段吉林省种植业结构面临的困境,主要存在国外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省内粮食严重积压,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农业技术发展不均衡等困境。为推进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调减子粒玉米种植面积,优化种植业作物内部结构;加大保护生态资源力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育种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结构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六大生态类型区1994—2014年种植结构演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不同时期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蔬菜等作物的结构和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原因及动力,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实现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琳 《河南农业》2012,(9):7+49
旱作农业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当是:立足干旱特点,变对抗种植为适应种植,扩大耐旱作物品种面积,压缩高水肥作物品种;稳定小麦产量,适当扩大红薯、大豆、谷子、烟叶、油料、辣椒等高效作物面积;将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以市场为导  相似文献   

20.
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江苏省市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各地市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生态足迹模型和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计算并分析2014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江苏省种植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各地市种植业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作物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均表现为由苏北向苏中、苏南递减的趋势;各地市的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都大于0.5,其区域差异为苏南地区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的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和苏北的宿迁的种植业处于强可持续性状态,其余地市处于弱可持续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