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紧要而艰巨的任务。人类对自然的生态经历了物我敌对、物我所用、物我可亲时期,从而走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所强调的是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太行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河北省太行山区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6年太行山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2.526 731 hm2,而实际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为0.376 76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15 hm2,太行山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因此,从区域长期的发展战略看,太行山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种植业和林业的结构,使其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论三态平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要想实现生态的真正平衡,必须作到生态,群体上的“心态”和社会的“世态”,亦即三态-生态,心态,世态的相互平衡。论述了三态关系的演化历史和辩证关系,指出17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轻视和对自身能力的日渐迷信促进了机械论世界观的形成和传扬。这种世界观又反作用于人的心态和世态,在这种心态和世态驱使下,相当一部分人唯利唯我,物欲膨胀,掠夺资源,放纵地伤害和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的平衡。由此,作者提出了三  相似文献   

4.
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通过人茶合一的生态审美叙事,体现了鲜明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理想.本文从自然、家园、生命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态理念蕴涵,即向自然寻求人类存在的文化印证;和谐、安居的恒久渴望;向死而生的自由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5.
过去,在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指导下,自然界出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古代儒家“天人调谐”思想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保护自然。这对于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塑造绿色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三生态"     
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合称“三生态”.“三生态”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表征以人为本,人类回归自然,它完整的表述了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方式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生态修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生态恢复”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人类没有能力去恢复出真的天然系统,但是我们可以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它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因此生态恢复的目标不是要种植尽可能多的物种,而是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或者说目标是为当地的各种动物提供相应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和谐社会”为视角,以“道家生态文化”为依据,并将其结合为一个整体。首先对二者的理念内涵进行阐述,其次对二者关系进行辨证分析;最后重点谈了“无为生态下的可持续发展观”、“知足平等的和谐生态观”、“阴阳互补和循环发展的动态平衡观”和“尊重自然极限,保持生态健康”四个耦合和谐生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口稠密,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而森林资源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拥有的资源,因此,森林生态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已经从过去的只向自然索取变为极力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却并不是人人都拥有的,这使得我国森林的面积近些年来骤减,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起来。本文将对森林生态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着重探究保护森林生态与强化人类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论三态平衡     
作者认为要想实现生态的真正平衡,必须作到生态、群体人的“心态”和社会的“世态”,亦即三态——生态、心态、世态的相互平衡。论述了三态关系的演化历史和辩证关系,指出17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轻视和对自身能力的日渐迷信促进了机械论世界观的形成和传扬,这种世界观又反作用于人的心态和世态,在这种心态和世态驱使下,相当一部分人唯利唯我,物欲膨胀,掠夺资源,放纵地伤害和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的平衡。由此,作者提出了三态相互平衡的理论,并阐述了实现三态平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风景建筑生态设计方法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筑师们在从事风景建筑及环境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困惑,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此,许多建筑师都试图从空间关系、心理体验和行为等方面探索其本质性的联系.本文则将人放入自然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以生态原理作为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原则,即:生态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学原理在景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颖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229-230
生态美学是体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伦理学。以西方哲学家的美学及伦理学观点为依据,通过对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观点的具体阐述,说明此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相关理论,诠释其在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变为敌对排斥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恢复与自然的和谐。从多种学科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生态城市的历史渊源、含义以及建立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可采取的方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景观设计师的生态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发展过程和实践案例,力图说明景观设计师的任务不再是孤立的园林景观的塑造,而是扩展到大区域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更有效的土地利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易位问题提出了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引进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创建生态道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搞清我国农业科技革命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解决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情况及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提出农业科技革命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论证了农业科技革命的两面性,指出人类可以用科技手段解决科技带来的环境问题,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规划的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多样性保育规划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它可以协调人与自然及生物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的城市规划既要满足自然生态功能需要,还要满足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的范围、指导思想和原则等问题论述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规划的规范,并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育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旨在为今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规划提供借鉴.参7  相似文献   

19.
生态思维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思维的基本特征出发,阐述了防治工业用水污染应遵循的原则,即生态的思维,系统的方法,把工业生产、工业用水污染与人类生存环境和水资源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深入探讨了工业用水的污染、危害防治对策,针对由于工业用水而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提出了更新观念,唤醒人们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意识,把生产目标与环境目标统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