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10月共收治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OPLL患者10例,其中易复型寰枢椎脱位8例,采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不可复型寰枢椎脱位2例,采用经口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脊髓有效空间(SAC)和椎管狭窄率等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10例患者术后随访18~42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JOA改善率优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0.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及ROM下降。术后SAC较术前明显增加,椎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随访过程中无颈椎不稳、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OPLL手术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39-1743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3例,平均年龄(58.87±6.85)岁,男性98例,女性55例。观察术后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分析术前肌电图改变、颈椎曲度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53例患者中12例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占7.84%。麻痹组与非麻痹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痹组术前肌电图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麻痹组(P0.05),麻痹组术前颈椎曲度显著大于非麻痹组(P0.05),麻痹组术后颈椎曲度大于非麻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肌电图异常、术前颈椎曲度过大,均为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至末次随访时,麻痹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0.18±14.53)%,而非麻痹组为(61.94±16.7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肌电图异常,术前颈椎曲度较大,是术后发生C_5神经根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C_5神经根麻痹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 inal ligam ent,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OPLL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50(120~180)m 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00(300~800)m l。随访3~18个月,术后15月JOA平均改善率53.35%(18.3%~85.7%),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本组2例术后有节段性神经根麻痹,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其它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K线阳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K线后移程度与手术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2例K线(+)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将椎管最狭窄处骨化块与K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定义为KM值,用以量化K线的位置,并用手术前后KM的差值(ΔKM)表示K线的移动程度。比较患者ΔKM值、手术前后C_(2~7) Cobb角的差异。根据患者ΔKM平均值将患者分为A组(ΔKM高于平均值)和B组(ΔKM低于平均值),比较2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手术前后C_(2~7) Cobb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所有患者ΔKM值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KM值均较术前增加,即K线后移;手术前后C_(2~7) Cobb角无明显变化。2组手术前后C_(2~7) Cobb角、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年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年龄影响后,A组患者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ΔKM值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呈正相关。结论颈椎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有效改善OPLL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C_2、T_1处潜行减压后K线后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并总结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6—2014-06诊治的8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3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微型钛板成形术(A组),40例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B组)。比较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以及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结果术后1~3 d内共出现8例(9.6%)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出现2例(4.7%),B组出现6例(15.0%);A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采用甘露醇脱水及地塞米松治疗,进行积极功能锻炼,症状得到缓解;2例遗留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在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松解术。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能获得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更高,因此需在围手术期进行合理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对C_5神经根麻痹和椎板再关门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将89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损害评分(JOA)、术后C_5神经根麻痹情况、颈椎病疗效评分、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t=1.613,P0.05);研究组术后1月、3月的JOA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3,t=7.880,P0.05)。研究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7.62%(8/105),显著小于对照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17.98%(1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8,P0.05)。研究组颈椎病疗效总分(17.15±6.16)显著低于对照组(20.5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5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分别为0.95%(1/105)、4.49%(4/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8,P0.05)。结果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可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不影响椎板再关门的情况下,改善症状,促进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颈椎曲度、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A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B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23例,C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6例,记录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JOA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结果]JOA评分改善率:3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组最高.颈椎曲度改善率:C组最好,A组次之,B组最差.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轴性症状上,3组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结论]采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诊治的11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5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55例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比较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结果 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矫正伤椎Cobb角、促进颈椎曲度恢复,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后路椎板切除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疗效及并发症,并探讨二者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03年4月~2009年12月,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5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神经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和疗效不佳2个组。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术前JOA评分、是否合并糖尿病、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范围、骨化物分型、是否有脊髓高信号对患者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 随访1~6年,平均3.3年。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从术前9.2±1.3分增加至术后14.2±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 IR)为(62.4±13.2)%。其中35例患者手术疗效良好(IR≥50%),19例患者疗效不佳(IR<50%)。术后并发症包括9例神经根麻痹和2例血肿压迫。影像学研究表明手术疗效良好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明显大于手术疗效不佳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神经根麻痹患者的颈椎曲度矫正程度明显大于非麻痹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融合固定术是一种适于治疗严重的多节段颈椎OPLL的手术方式,术中矫正患者颈椎曲度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但同时可能增加术后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合并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8月使用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OPLL合并颈椎不稳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ROM),术后1周及随访时的椎板开门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20~63个月,手术时间(135±48)min,术中出血量(322±82)mL。末次随访时,患者JOA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ROM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颈椎开门角度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OPLL合并颈椎不稳能获得有效减压、提高神经功能的效果,同时能较好地维持椎板开门角度。  相似文献   

11.
刘刚  田野  沈晓龙  曹鹏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2020,18(4):243-247,252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钉板系统(PCC)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对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ACDF治疗的136例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1例术中采用Zero-P(Zero-P组),65例采用PCC(PCC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6、12和24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及邻近椎体高度,术后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Zero-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VAS评分、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及邻近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个月,Zero-P组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和邻近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降低,与PCC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CDF术中采用PCC可获得与Zero-P相同的临床效果,虽然PCC在控制手术时间方面不如Zero-P组,但可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究颈椎曲度和矢状面平衡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55例多节段OPLL患者资料,其中231例行椎板成形术(A组),224例行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手术范围均为C_(3~7)。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C_(2~7) 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CCI)、C_2铅垂线至C_7后上缘的距离(C_(2~7_ SVA)、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1.2(27~38)个月。术后24个月,2组C_(2~7) Cobb角和CCI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_(2~7) SVA较术前明显增高,B组C_(2~7) SVA无明显变化,2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2组间JOA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4例患者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中有11例,B组中有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成形术尽管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上不如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但两者能获得相似的神经功能恢复。椎板成形术术后轴性痛在短期内低于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长期两者无明显差异;椎板成形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较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低,但患者均能在6个月内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手术前后影像学图像上测量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管扩大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8个月;手术时间(93.0±21.5)min,术中出血量(189.5±35.1)mL,术后引流量(169.4±15.6)mL,住院时间(8.5±0.8)d。术后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2.6±11.5)%,JOA评分改善率为(81.5±5.3)%。术后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疼痛6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螺钉及铆钉松动、脱落,扩大的椎管再关闭现象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骨融合良好。结论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像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4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疗效不佳2组。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神经功能、合并糖尿病、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脊髓压迫率、脊髓高信号等相关因素对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随访1-4年,平均2,3年。术后患者脊髓前后径及神经功能JOA评分明显提高,但颈椎曲度改善不明显。其中35例患者手术疗效良好,19例患者疗效不佳,多因素分析示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及骨化物横断面分型可影响患者手术疗效。本组并发症包括7例C5神经根麻痹,5例颈肩部的轴性痛和2例血肿压迫。结论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是一种适合于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及横断面骨化分型对患者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随访4年的81例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CTDR组(n=41)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n=40)。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功能评价,采用Mc Afee分级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MRI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2组手术节段、邻近节段活动度(ROM)和C_(2~7) 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DI和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CTDR组NDI明显高于ACDF组,在工作、驾车和娱乐3个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JOA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下邻近节段ROM和C_(2~7) Cobb角方面,CTDR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ACDF组上位邻近节段ROM术后明显增加,C_(2~7) Cobb角术后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与ACDF组相比,术后上位邻近节段ROM及C_(2~7) 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在末次随访时共有15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2例假体下沉,1例椎体前缘骨赘吸收。ACDF组无椎间融合器下沉、植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TDR在早期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中期随访可较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置换节段ROM,减少相邻节段的异常活动,保护邻近椎间盘,但中期随访发现有异位骨化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因脊髓性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症并接受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前路组,n=53)或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路组,n=47)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_(2~7) Cobb角、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T_1倾斜角(T_1-slope)的变化,分析不同术式术后患者矢状位平衡的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25.5±3.2)个月。2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_(2~7) Cobb角、SVA、T_1-slop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C_(2~7) Cobb角、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中,术前高T_1-slope患者与低T_1-slope患者术后颈椎后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中,高T_1-slope患者颈椎后凸发生率显著高于低T_1-slop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对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影响优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当术前患者T1-slope较高时,为减少术后矢状位平衡失代偿,可尽量选择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传统融合器并钛板融合术比较,探索C_4/C_5/C_6/C_7三节段Zero-P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变化。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C_4/C_5/C_6/C_7颈椎融合手术的患者共72例。其中A组患者应用Zero-P进行融合,共30例;B组用传统融合器加钛板,共42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术后2个月、6个月、1年、2年及近期各时间点进行复查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C_(4~7) Cobb角、吞咽困难发生率、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ASD)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随访期间,A组与B组术后JOA评分、NDI、融合率及AS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C_(4~7)Cobb角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小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末次随访时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于术后2个月时低于B组(P0.05),余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ero-P用于颈椎三节段融合时中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其可有效降低术后2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但对手术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的维持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前路动态装置植入术(DCI)对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颈椎活动度(ROM)及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78例单节段C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36例采用DCI治疗(DCI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术节段Cobb角、C2~7颈椎曲度、邻近椎体高度及颈椎各运动方向(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的ROM。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组手术时间比ACDF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VAS评分和邻近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CDF组C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有所丢失,DCI组无明显丢失,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前屈后伸、左右侧曲ROM与术前比较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左右旋转ROM出现了相近程度的受限,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与DCI治疗单节段CDH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虽然ACDF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有生理曲度的丢失,但颈椎ROM维持良好,并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