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合理的冠层结构能够保障作物群体生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喷施化学调控物质是塑造作物冠层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化控时期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分别在60,000株hm–2 (D1)和90,000株hm–2(D2) 2个种植密度下,设置3个化控处理(化控剂为乙烯利复配剂), T10 (十叶期喷施450 L hm–2化控试剂)、T15 (十五叶期喷施450 L hm–2化控试剂)、CK (喷施清水作对照),研究了在不同密度下的不同时期化控处理对玉米冠层结构的调控,分析了冠层结构改变对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密度下,化控处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而在D2密度下, T15较CK两年平均增产7.3%,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2.6%和3.6%, T10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降低。T15处理吐丝期上部叶夹角降低17.5%,十四至十七叶位的叶面积减小,使穗位层光能截获率增加11.5%,在乳熟期净光合速率(Pn)仍能维持较高,完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提高51...  相似文献   

2.
局部化控夏玉米冠层结构、荧光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半紧凑型玉米品种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在高、低两密度条件下,拔节期采用局部化控方式塑造玉米冠层,并研究了该冠层结构特征及对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化控处理后化控部分植株变矮,穗下部节间变短(穗位下降)、穗上部节间变长、基部节间增粗,使玉米群体形成"波式"冠层的同时,群体LAI增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冠层中...  相似文献   

3.
华劲松 《作物杂志》2012,28(5):131-135
研究了攀西地区玉米/芸豆间作种植方式下,种植密度对芸豆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芸豆中后期群体田间小气候有明显的影响,种植密度从低到高,群体内相对湿度逐渐升高,温度逐渐下降,冠层上层CO2浓度减小,下层CO2浓度增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群体下层透光率(T)减小,叶面积指数(LAI)增大,但密度过大LAI峰值出现较早,高值期持续时间变短,下降速度快;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过大,产量反而下降。试验结果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15.6万株/hm2种植密度不仅能够保证个体生育状况和群体通风透光条件,而且能实现产量构成因素最佳配置,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获得高产,是攀西地区玉米/芸豆间作中适宜的芸豆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合理密植条件下调亏灌溉的节水增产效果,在新疆干旱区大田研究了灌溉量(饱和灌溉、正常灌溉、调亏灌溉)和种植密度(12万、18万、24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但对纤维品质没有影响。调亏灌溉显著抑制营养生长,但提高了收获指数;调亏灌溉下适当提高密度,显著提高了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调亏灌溉下高密度处理组合在用水量减少20%的情况下,棉花产量与正常灌溉下中、高密度以及饱和灌溉下低密度等高产组合的产量相当。调亏灌溉配合合理密植是旱区棉花节水增产的有效栽培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69  
在67 500株 hm-2、90 000株hm-2和112 500株hm-2等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呼吸(CR)、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降低。在67 500株 hm-2下,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无显著优势。但在90 000株 hm-2和112 500株 hm-2密度下,80 cm+4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的PAR截获率、花后群体光合速率(CAP)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等行距、70 cm+50 cm和90 cm+30 cm);而群体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的比值(CR/TCAP)则显著低于其他行距处理。说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80 cm+40 cm的宽窄行配置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减少群体呼吸消耗,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长后期群体光截获量及其分布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高产条件下,通过设计群体数量大小和植株分布不同的小麦群体类型,测定了小麦生长后期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量及其分布、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研究表明:群体分布状况明显影响群体的光截获量.均匀分布群体比大小行种植的不均匀群体具有较高的光截获率.种植密度对均匀分布群体的光截获量影响较小;随着密度增加,不均匀  相似文献   

7.
玉米密植程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9个玉米密度试验的资料,论述了:(1)不同密度下玉米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回归方程;(2)不同密度下玉米40个性状项目的变化规律及其回归方程;(3)生产水平及肥料数量对玉米密度的影响;(4)不同密度下玉米群体的小气候特点。供试密度从每亩1,000—8,000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晚播条件下不同高密度棉花群体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旨在探索黄河流域冀中植棉区棉花晚播适宜的密度。【方法】于2017年和2018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2个密度处理:9.0万株·hm~(-2)(D1)和12.0万株·hm~(-2)(D2)。2017年以农大601和国欣棉9号为材料,2018年供试品种为农大601。研究不同高密度对棉花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在棉花快速生长时期,D2密度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D1,可见较高密度在棉花旺盛生长阶段易创建较大的冠层结构,但过高的叶面积指数导致群体郁闭,不利于群体光合性能提高,尽管D2群体总干物质及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较多,但较强营养生长势制约了生殖生长,导致生殖器官养分分配比例降低;增加密度对铃重及衣分没有影响,可能因为年际间气候因素影响,其他产量构成因素2年结果不尽一致。【结论】在该地区适宜晚播条件下,D1更有利于构建合理的棉花群体结构,易达到稳产;而D2有获得高产的潜力,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化控技术改善群体器官间养分分配,提高经济系数可获得更好产量。  相似文献   

9.
春玉米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锐  朱平  王志敏  丛艳霞  勾玲  方立锋  赵明 《作物学报》2009,35(6):1097-1105
为进一步明确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叶面积系数(LAI)特征参数的密度效应,以吉单209和郑单958为材料,于2005年和2006年在东北春玉米区(吉林)分别设置4.5~10.5万株 hm-2 5个密度和3.0~12.0万株 hm-2 7个密度处理试验,应用作物高产群体相对LAI动态普适模型方程y= (a+bx)/(1+cx+dx2)模拟分析不同密度对LAI动态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群体最大LAI在3.0~12.0万株hm-2范围内随密度增加呈近似直线增大趋势,而最大LAI出现的时间随密度增加而提早;将LAI数据相对化处理后,不同密度群体的LAI差异在最大LAI之后较之前表现明显,高密度群体较低密群体LAI衰减迅速。全生育期平均LAI随密度增加呈显著线性增大趋势,而平均LAI与最大LAI的比率则随密度增加呈显著线性减小趋势。密度对模拟方程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邻密度差异不明显,间隔3.0万株 hm-2的差异显著;不同参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参数a接近“0”,受密度影响不大;b、c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d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全生育期群体LAI变化速率呈“N”形变化趋势,且与群体LAI变化及生育期对应,高密度群体LAI增加及衰减的速率均大于低密度群体,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为密度响应敏感期。由此可见,密度对春玉米全生育群体LAI动态具有调节作用,尤其群体LAI变化速率、最大LAI及其到达的时间、平均LAI及其与最大LAI的比率等重要特征参数对密度响应较为敏感,可作为对春玉米群体密度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密度和追肥时期对重穗型高产冬小麦的群体发展,冠层辐射和光合特性有明显的调节效应.随着密度增加,开花前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净光合速率(NCP)、群体叶源量(CLSC)提高,但生育后期衰减较快;密度过高导致群体透光率下降,消光系数增加,单茎受光量降低,冠层光环境恶化,后期旗叶的羧化效率降低;密度过低则导致生育前期漏光损失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滴灌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和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产棉花品种新陆早45为材料,自初花至吐絮设置常规滴灌(I500)和有限滴灌(I425) 2种处理,每种滴灌模式下设低(D12)、中(D24)和高(D36)3个种植密度,分析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生长率(CGR)、棉铃生长率(BGR)、净同化率(NAR)以及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等变化。结果表明,与I500相比,I425将LAI到达顶峰的时间推迟至盛铃期并延缓了盛铃期以后的叶片衰老,显著提高了盛花期至吐絮期NAR,在不显著降低籽棉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IWUE。在I500条件下,LAI、CGR、BGR、NAR、总生物量(TDW)、铃生物量(BDW)、总铃数(BN)、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均以D24较高,D12最低;I425条件下,上述参数均以D36最高。籽棉产量以I500D24、I425D36较高,IWUE则以I425D36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籽棉产量和IWUE与BN、RVR呈显著正相关,IWUE与NAR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盛花期至盛铃期较快的群体生长速率、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较多的干物质持续向棉铃的供应,是I425D36提高产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疆石河子棉区高密条件下冠层结构和光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新疆石河子5个棉花主栽品种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生长参数、产量和盛铃期的冠层结构、光渗透能力和光分布等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生长速率、铃生长率以及子棉产量等均与总受光量呈正相关关系,净同化率则与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受光量是决定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即光的渗透能力与单位土地面积总受光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LAI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冠层结构也是影响冠层受光量的主要因素;总受光量与LA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LAI最大值并未达到最适宜水平。新疆地区棉花高产棉田的主要特征可以总结为叶数少、叶片大、冠层结构为椭圆形。由于叶面积指数尚未达到最适宜水平,增加种植密度可能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对棉花根系生长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根钻挖掘法研究了大田条件下6个种植密度对棉花根系生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5万~8.7万株·hm-2密度水平根干物质质量密度、根长密度在吐絮之前持续增加,而10.5万株·hm-2处理在盛铃期后出现下降。在盛蕾期至初花期,棉花根干物质质量密度、根长密度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盛花期至吐絮初期,根干物质质量密度以3.3万株·hm-2处理最高,3.3万~10.5万株·hm-2处理根长密度显著高于1.5万株·hm-2。根系垂直分布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内的根干物质质量和根长分别占所测土体中根量的67.80%~97.44%和54.01%~93.33%。低密度处理(1.5万株·hm-2、3.3万株·hm-2)的浅层(0~20 cm)根干物质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在盛蕾期均低于其它处理,深层(30~60 cm)根干物质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在初花期至盛铃期低于其它处理。吐絮初期,各密度处理根长密度在深层土壤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选用新疆近30年不同年代(1990s、2000s、2010s)早熟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大面积主栽品种,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测定其冠层开度、叶倾角、冠层光分布等指标,明确品种更替及产量提高过程中棉花冠层结构的变化特征,为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棉花品种更替及产量提高过程中,不同年代品种生育期相差不大,2010s品种生育期相对较长;盛铃期至吐絮期,2010s的主栽品种冠层开度相对较适宜,光吸收率比1990s和2000s的品种平均高1.06%和5.95%,且生育后期冠层开度、冠层光吸收率均能维持较高水平。2010s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比1990s和2000s的品种平均高11.51%和15.59%,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随品种更替叶倾角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叶倾角与叶片面积呈负相关。因此,随着棉花品种更替,目前推广品种生育中后期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开度,光吸收率维持在90%左右,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大是其冠层结构和光合物质生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棉区抗虫杂交棉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湘杂棉8号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南京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杂交棉群体结构、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盛铃期以前,棉花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随密度的提高显著增大,之后,高密度(3.9万株.hm-2以上)棉花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与群体生长率均较低,且铃数与铃重也降低,难以获得高产。综合分析,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抗虫杂交棉适宜密度为3.0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棉花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转基因抗虫棉农大棉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密度水平,研究密度对棉花群体干物质量、LAI、叶层配置及透光率、总铃数等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干物质量以8.7万株·hm-2最大,达11735 kg·hm-2;高密度群体最大LAI出现时间比低密度群体早13天左右,但群体透光率以低密度群体较高;结铃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1.5万株·hm-2最大,达43.5%;群体果节量和总铃数分别以10.5万株·hm-2和6.9万株·hm-2的群体最多,分别为323.05万个·hm-2和74.06万个·hm-2;子棉产量以6.9万株·hm-2最高,为3810.33 kg·hm-2。只有各群体指标均相对较优才能构成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17.
密度对中熟春大豆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滴灌中熟春大豆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以中熟春大豆品种‘新大豆27号’和品系‘11-109’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18.0 (D1)、28.5 (D2)、36.0 (D3) 万株/hm2 3个不同种植密度,并对其群体上、中、下三个冠层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做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密度由D1增加到D2,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均显著增加;密度由D2增至D3,叶面积指数继续增加,而干物质和产量不再继续增加;增加密度明显降低植株7节以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结荚节位,降低单株粒数、粒数和经济系数;新大豆27号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叶片光合速率等对密度的响应不如11-109敏感。D2是两品种(系)的适宜密度,新大豆27号籽粒产量为5551.13 kg/hm2,较11-109高14.73%。超高产春大豆品种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对密度的响应不如高产品种敏感。  相似文献   

18.
新疆北疆不同积温条件下棉花生育进程及生长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北疆玛河流域棉田为例,通过分期播种的方式调控积温,分析了不同积温下棉花的生育进程,并利用植物生长解析法研究了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相对生长率以及群体生长率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积温水平下棉花群体生长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而活动积温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较生育期天数而言波动性小;不同积温水平下的棉花结铃盛期至吐絮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最为明显;群体生长率(CGR)和叶面积指数(LAI)之间具有一元二次函数的关系,由此可以确定棉花的最适宜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19.
膜下滴灌棉花高产群体质量诊断指标及优化调控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膜下滴灌棉花高产群体质量诊断的主要指标及群体优化调控途径。描述膜下滴灌棉花高产群体质量的主要指标有 :高产群体光合速率与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协调的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单位面积的总铃数和成铃率以及适宜 LAI条件下的铃叶比等。水、肥调控和化学调控技术对膜下滴灌棉花高产群体质量的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N素积累对高品质棉(科棉3号)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提高盛铃期蕾铃干物重是高产的关键,盛蕾至盛花期营养器官和盛花至盛铃期各器官N素积累与盛铃期棉花蕾铃干物重呈显著正相关。伏桃产量随盛花期棉花各器官N素积累增加而显著提高,伏桃产量和早秋桃产量分别随盛铃期叶片和茎枝N素积累增加而提高,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产量随盛铃期蕾铃N素积累增加而提高。施N量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主要是影响烂铃率和纤维N代谢。综合来看,施N量过高,主要是导致烂铃率大幅度提高,对纤维长度、强度和麦克隆值等影响都大,而在适宜施N量以内,施N量增加,棉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表现为降低的趋势,而对棉纤维长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