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加工方式对青稞中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加工方式对青稞全谷物中酚类物质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留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物质。以海南昆仑17号青稞籽粒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蒸制、煮制、炒制、微波、烤制、空气炸锅等六种加工方式对青稞籽粒进行热加工处理,分析加工前后青稞中游离多酚、结合多酚、游离黄酮和结合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制备的青稞多酚和黄酮含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与未加工相比,其他加工方式所得青稞游离多酚和游离黄酮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除炒制外),结合多酚和结合黄酮的含量均升高。与未加工相比,蒸制和煮制的方式对青稞游离多酚含量的损失高达43.77%和67.85%,炒制使青稞结合黄酮含量增加38.10%。此外,不同加工方式的青稞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清除和抑制能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六种加工方式中,炒制处理青稞游离和结合多酚提取物(5 mg/mL)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70.01%、54.52%,且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也最高,分别为84.84%、75.70%。因此,炒制处理可较好地保留热加工前全谷物青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从而发挥抗氧化和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自然晒干、真空冷冻干燥、烘箱干燥、远红外干燥和真空干燥对无花果总酚含量、酚类物质组成及其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干燥后无花果的总酚含量和酚类物质的组 成,并比较多酚提取液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 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htybenzothiaazoline-6-sulf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酚类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 明:经不同方式干燥后无花果的总酚含量、各酚类物质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真空干燥后样品的 总酚含量与酚类物质含量总和均为最高;不同干燥方式对无花果的抗氧化活性影响显著(P<0.05),真空干燥样 品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均为最高,且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花果抗氧化活性 与儿茶素、槲皮苷、阿魏酸、4-羟基苯甲酸等酚类物质的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综上,真空干燥处理 后无花果总酚含量及多酚各组分含量总和最多、抗氧化活性最强,适宜于无花果的干燥。  相似文献   

3.
酚类物质具有预防疾病和抗氧化等功效,在食品中应用广泛,但是食品烹调手段可能会影响酚类物质的组成和特性,微波加热是新兴的食品烹调加工方法,本文对微波引起食品中酚类物质和食品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展望了酚类提取物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取了高粱糠中的游离酚、可溶性酯型酚、可溶性苷型酚、束缚型酯型酚和束缚型苷型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15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并对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其中包括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2-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以及Fe3+还原力的测定实验等。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研究的高粱糠的游离酚、可溶性酯型酚、可溶性苷型酚、束缚型酯型酚和束缚型苷型酚的含量分别为645.27、138.57、48.67、118.92、176.06 mg GAE/100 g DW;阿魏酸和水杨酸的含量较高,分别为39.04%和28.04%,3,4-二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最低(0.09%);阿魏酸主要以束缚型的形式存在,可溶性酚中的异绿原酸的含量较高,而游离酚中水杨酸的含量最高;不同存在形态的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抗氧化体系中略有差异,总的来说,束缚型酯型酚、束缚型苷型酚、可溶性酯型酚的抗氧化能力较强,虽然游离酚含量最高,但其抗氧化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5.
生物加工和非热加工处理在改善谷物及杂豆类食品的食用品质的同时,可显著增加其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系统综述了生物加工和非热加工对谷物及杂豆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展望今后谷豆加工深入发展的重点探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谷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不仅给人体提供了必需的大量营养素与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还提供了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多酚类、类胡萝卜素等生理活性物质。研究表明谷物的加工方式对其含有的生理活性物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蒸煮、焙烤、挤压加工、超微粉碎四个方面综述了不同加工方式对谷物中不同形态的生理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功能特性影响研究进展,以期指导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为人们的科学合理膳食与谷物加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外源乙烯对马铃薯萌芽过程中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设立4个处理:M0为清水清洗处理,M1、M2、M3分别为在水中将1、2、3包乙烯固体释放剂浸泡,对休眠期已过的马铃薯块茎进行处理。采用Folin酚法、p H示差法等方法,定期测定总酚、黄酮、花青素含量的变化,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酚类物质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源乙烯对马铃薯酚类物质有明显的影响,可明显抑制马铃薯块茎中总酚的积累,且1包固体乙烯释放剂(2.5 g)的效果更明显;马铃薯块茎中总黄酮积累速度明显减慢,3包固体乙烯释放剂(7.5 g)的效果则更明显。另外,花青素含量会因外源乙烯的处理而降低,尤其是3包固体乙烯释放剂(7.5 g)处理组。外源乙烯对酚类组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咖啡酸、香草酸以及槲皮素上,而对其他组分影响较小。结论外源乙烯抑制马铃薯发芽的过程中,酚类物质代谢受到了影响,总酚、总黄酮的积累速度发生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蜂蜜中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雪峰  徐响  孙丽萍  庞杰  沈新锋  黄兰  何伟 《食品科学》2011,32(21):278-282
酚类物质是蜂蜜中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酚酸、黄酮及其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亚硝酸盐自由基、脂质过氧化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 ·、羟自由基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蜂蜜中酚类物质的提取、检测、主要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蜂蜜中酚类物质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不同机理的抗氧化方法对果蔬中常见的酚类物质单体,包括黄烷酮、多甲氧基黄酮、黄酮醇、酚酸等活性成分行了较全面的评价。结果显示酚类物质的抗氧化能力与其结构有密切关系。对天然产物或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的评价应该采用至少两种机理不同的抗氧化方法进行测试,才能取得较为客观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不同澄清方式对苹果浓缩汁中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欣  闫红 《食品科学》1999,20(2):10-12
苹果浓缩汁中多酚类物主要有绿原酸、儿茶酚、儿茶酚等八种,其中以绿原酸含量最多,占总酚含量的大部分。不同的澄清方式都会使上述八种多酚类特质减少,但减少程度差异较大,超滤清法所得的苹果浓缩汁中的多酚物质大约只相当于硅藻土澄清法和明胶一酶一硅溶液澄清法制得的浓缩汁中的多酚物质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烹饪方式(高压蒸、煮及常压蒸、煮)对红枣枣皮、枣肉中多酚粗提物及4种存在形式酚酸部分的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其总酚含量、DPPH法和FRAP法分别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高压蒸煮较常压处理红枣中的总酚含量较高,尤其是枣肉;常压煮制红枣的枣皮和枣肉中酚酸类化合物的总酚含量均最高。常压蒸制处理的红枣枣皮的DPPH·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均较强,而高压蒸制处理的红枣枣肉的DPPH·清除能力较强,常压煮制的红枣枣肉总抗氧化能力较强。红枣中总酚尤其是酚酸类化合物对其抗氧化活性起了很大的作用。红枣若采用高压烹饪方式,蒸制处理能较好地保存红枣中的酚类化合物及抗氧化活性;若采用常压烹饪方式,则煮制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紫肉甘薯抗氧化能力及花色苷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地区9?个不同品种的紫肉甘薯为研究对象,评价紫肉甘薯抗氧化能力,并对花色苷的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紫肉甘薯,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也不尽相同,其中广紫9的总酚含量为578?mg?GAE/100?g,清除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mino-di (3-ethyl-benzothiazoline sulphonic acid-6) 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能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还原能力分别为4.36、10.38、11.23?μmol?TE/g,均高于其他品种的紫肉甘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共鉴定出16?种花色苷,包括8?种矢车菊素类和8?种芍药素类。紫肉甘薯花色苷含量在77.17~1?125.06?mg/kg之间,以广紫9含量最高,花色苷主要以酰基化的形式存在,其含量是非酰化的89?倍,酰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综上所述,不同品种紫肉甘薯具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其花色苷含量与结构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广紫9花色苷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的中式烹饪方式(煮、汽蒸、微波、炒和油炸)对紫甘蓝的抗氧化物质(花色苷、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酚类)和抗氧化性的影响。与生紫甘蓝相比,总硫苷、总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总酚的含量以及抗氧化性在中式烹饪后都明显降低。其中,炒和油炸导致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性的显著减少,而汽蒸和微波保留了最多的促进健康的化合物,是烹饪紫甘蓝的最好方式。延长烹饪时间会引起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性的更多损失。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维生素C与抗氧化能力具有更多的相关性,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具有最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Influence of Cooking Methods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Vegetabl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home cooking methods (boiling, microwaving, pressure-cooking, griddling, frying, and baking) 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vegetables has been evaluated in 20 vegetables, using different antioxidant activity assays (lipoperoxyl and hydroxyl radicals scavenging and TEAC). Artichoke was the only vegetable that kept its very high scavenging-lipoperoxyl radical capacity in all the cooking methods. The highest losses of LOO· scavenging capacity were observed in cauliflower after boiling and microwaving, pea after boiling, and zucchini after boiling and frying. Beetroot, green bean, and garlic kept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y after most cooking treatments. Swiss chard and pepper lost OH· scavenging capacity in all the processes. Celery increased its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all the cooking methods, except boiling when it lost 14%. Analysis of the ABTS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of the different vegetable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losses occurred in garlic with all the methods, except microwaving. Among the vegetables that increased their TEAC values were green bean, celery, and carrot after all cooking methods (except green bean after boiling). These 3 types of vegetables showed a low ABTS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analysis chosen, griddling, microwave cooking, and baking alternately produce the lowest losses, while pressure-cooking and boiling lead to the greatest losses; frying occupies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In short, water is not the cook's best friend when it comes to preparing vegetables.  相似文献   

15.
李晓英  薛梅  樊汶樵 《食品科学》2017,38(3):142-147
比较蓝莓花、嫩茎、嫩叶及老叶总多酚、总黄酮、原花青素的含量,并研究其抗氧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嫩叶中总多酚含量最高,为43.77 mg GAE/g(以干质量计,下同),分别是花、嫩茎和老叶的3.45、1.42、1.12倍;老叶中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为68.01 mg RE/g、23.29 mg CAE/g,分别是花的2.57倍和4.61倍、嫩茎的1.79倍和1.23倍、嫩叶的1.03倍和1.98倍。抗氧化性能中,老叶的铁还原能力最大,其次是嫩茎和花,嫩叶较差;清除·OH的能力为嫩茎嫩叶花老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均为嫩茎嫩叶老叶花甲醇提取物,均高于对照品;蓝莓各部分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总抗氧化能力次之,清除·OH能力和铁还原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modifications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consequent to 3 typical home cooking practices (steaming, boiling, and microwave cooking) in fresh and home frozen vegetables. Six different vegetable species were examined: carrots ( Daucus carota L.), zucchini ( Cucurbita pepo L.), tomatoes ( Solanum lycopersicum L.), green beans ( Phaseolus vulgaris L.), peas ( Pisum sativum L.), and yellow peppers ( Capsicum annuum L.). All vegetables were conventional products and were analyzed in season to minimize differences due to agricultural practice and storage. Cooking and freezing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destructive to antioxidants, and this has fostered a belief among many consumers that raw vegetables are nutritionally superior to their frozen and/or cooked forms.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相似文献   

17.
烹饪是对食材加工处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的处理方式,不仅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蔬菜作为一类常见食用食材,不论是在家庭还是餐馆,都是必不可少的。烹饪过程会对蔬菜进行加热,从而改变了蔬菜的营养成分和色泽。相比于其他烹饪方式,蒸制可能是一种最为健康的烹饪方式,可以保留较多的营养物质。本文对蒸、煮、微波、炒制等几种常用的家庭烹饪方式对于蔬菜中多种营养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对色泽的影响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消费者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干燥方式对芡实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芡实中总多糖、总酚、总黄酮、不同构型VE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考察芡实适宜的干燥方式。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芡实中的总多糖、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芡实中不同构型VE含量为质量指标,综合评价6 种不同干燥方法(阴干、晒干、烘干、真空冷冻干燥、红外干燥、微波干燥)对芡实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微波干燥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样品中总多糖、总酚和总黄酮类物质;在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条件下,芡实中不同构型VE含量最高且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的能力最强;相关性分析显示,各不同构型VE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真空冷冻干燥在最大程度积累VE各类构型成分的基础上,其产品表现出最佳的抗氧化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地降低了芡实总多糖、总酚及总黄酮类成分的损失,可作为芡实产地加工适宜的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微波、蒸、煮和油炸等烹饪方式对桑叶酚类物质组成变化和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含量的影响。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定桑叶总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桑叶DNJ和酚类单体含量。结果表明:除了蒸3 min的桑叶总酚含量增加,所有烹饪处理后的桑叶DNJ和总酚含量均显著降低。蒸制处理后桑叶的总酚和DNJ含量最高,油炸处理DNJ含量最低,而微波(70 W)5 min桑叶酚类物质含量最低。不同烹饪方式对酚类组成影响显著,蒸3 min和微波(700 W)3 min的桑叶异槲皮素和紫云英苷含量增加,油炸的桑叶增加了山柰酚-乙酰基-葡萄糖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等成分。综上,蒸制处理能保留桑叶中较多的活性成分,是适宜桑叶的烹饪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质鱼腥草总酚、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取并测定16份鱼腥草材料(含1份峨眉蕺菜)叶片总酚和黄酮含量,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95%乙醇超声提取并测定16份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鱼腥草材料以显色及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成分含量,DPPH、ABTS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结果:16份鱼腥草总酚含量变异范围为7.01~15.0mg/g;黄酮含量变异范围为3.56~11.0mg/g;DPPH法抗氧化值最小为84.7μmol/g,最大为248μmol/g;而ABTS法抗氧化能力的变幅为 78.4~218μmol/g。以总酚和黄酮含量、DPPH法以及ABTS法抗氧化能力进行聚类分析,按欧氏距离大于70可将16份鱼腥草材料分为两类。其中Ⅰ类包含11份鱼腥草材料(含峨眉蕺菜),其总酚和黄酮含量低,抗氧化能力弱。Ⅱ类包含5份鱼腥草材料,其总酚和黄酮含量高,体外抗氧化能力强。总酚、黄酮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指标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16份鱼腥草材料总酚、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不同,主要是由于遗传背景所致;且总酚和黄酮含量高,体外抗氧化能力强的材料多为染色体数目大于80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