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离体和活体筛选,确定一株生防菌KD-16J对果实灰霉病的抑制效果。经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和内源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鉴定,确定其为膜醭毕赤酵母菌(Pichia membranifaciens)属。在平板抑菌试验中发现,在105 CFU/mL~108 CFU/mL之间,酵母菌的应用浓度越高,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效果越好,1×108 CFU/mL的生防菌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85.53%,同时能够完全抑制孢子的萌发;显微镜观察发现与酵母菌共培养能够导致灰葡萄孢菌菌丝肿胀,内部物质泄漏。活体试验(番茄果实)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显著抑制番茄果实的自然发病率和有伤接种灰葡萄孢菌果实的灰霉病发病率,而且喷洒该菌的时间越早对果实灰霉病的抑制效果越好,当生防菌KD-16J先于灰霉菌36 h处理时,番茄果实的发病率仅为29.12%。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挥发物单体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作用,研究了21 种挥发物单体离体条件下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以及活体条件下3-羟基己酸乙酯、癸酸乙酯、桂皮醛和辛酸乙酯对草莓果实灰霉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除月桂酸外,其余20 种单体均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其中桂皮醛剂量为62.5 μL/L时完全抑制菌丝生长,625 μL/L时可以完全抑制孢子萌发;活体条件下,4 种单体均能有效地抑制草莓果实采后灰霉病的发生,保持草莓色泽,延缓草莓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硬度等质构特性的下降,其中桂皮醛防治草莓灰霉病效果最好,具有商业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山梨酸盐与钙胁迫对甜樱桃灰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秦樱1号’樱桃为试材,研究不同质量浓度山梨酸钾(1、3、5、7 g/L)、CaCl2(5、10、15、 20 g/L)处理对离体灰霉菌的抑制效果,通过菌丝生长抑制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芽管生长及孢子萌发抑制率 筛选出最佳处理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山梨酸钾、CaCl2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灰霉菌菌丝的生 长,抑制灰霉菌芽管的伸长,降低孢子的萌发率,抑制效果随质量浓度的升高逐渐加强,20 g/L CaCl2、5 g/L山梨 酸钾处理抑制效果最好。以无菌水为对照,用采前喷20 g/L CaCl2、采后5 g/L山梨酸钾处理及二者复合处理接种灰 霉菌的甜樱桃,在(23±1)℃下存放5 d,通过测定发病率、病斑直径及相关酶活力探究不同处理对甜樱桃灰霉病 的抑制效果。在活体接种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20 g/L CaCl2、5 g/L山梨酸钾单独及复合处理均能有效抑制接种 到甜樱桃果实上灰霉菌的生长,减缓病斑的扩展,CaCl2与山梨酸钾处理能显著抑制樱桃果实中MDA含量上升,诱 导果实合成与积累抗性相关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在接种1 d后或接种3 d后的 活力提高,以5 g/L山梨酸钾与20 g/L CaCl2复合处理抑制效果最好,该研究为降低由灰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及采后 甜樱桃果实防腐保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肉桂醛对番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娜娜  张辉  马丽  唐坚  乔勇进 《食品科学》2014,35(14):251-255
为研究肉桂醛对番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在离体条件下分别研究肉桂醛对
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采用人工活体接种法研究肉桂醛对番茄果实灰霉病斑的控制作用,及
其对番茄自然发病果实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醛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好的抑制作
用,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95.6 μg/mL,质量浓度为60 μg/mL时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100%;活体条件下肉桂醛能够
有效地抑制番茄果实采后灰霉病病斑的扩展,以4 000 μg/mL效果最好,且在此质量浓度条件下,对于降低果实质
量损失率,维持番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均具有较好的效果。4 000 μg/mL肉桂醛处理能够有
效地控制番茄采后灰霉病的发生及延长其保鲜期。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二氧化氯气体(ClO 2)对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为降低采后葡萄贮藏过程中交链孢霉腐病带来的损失提供依据。用1.5、3.0、4.5、6.0、7.5、9.0μg/L ClO 2分别对离体链格孢菌处理10、20、30 min,以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菌落生长、孢子形成、芽管伸长抑制率及倒置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来探究ClO 2对其抑制效果。并用3.0、6.0、9.0μg/L ClO 2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处理30 min,置于28℃的培养箱中贮藏,通过测定病斑直径、发病率及相关酶活性来探索ClO 2对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离体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ClO 2处理组均能显著抑制链格孢菌菌落生长、孢子形成及芽管伸长。且接种了链格孢菌的活体实验中,ClO 2处理组均能抑制果实的病斑直径及腐烂率,延缓果实中丙二醛含量的积累,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中采用9.0μg/L ClO 2处理果实30 min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玫瑰香葡萄果实为材料,分析了SO_2对果实表面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并对SO_2的抑菌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以寻求葡萄果实采后保鲜的低浓度SO_2处理方式。研究发现:SO_2可降低葡萄果实表面微生物总量,抑制灰霉菌;SO_2类保鲜剂焦亚硫酸钠能抑制灰霉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菌作用随焦亚硫酸钠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低温能增强抑菌作用;浓度为300和600 mg/L的焦亚硫酸钠,在p H3.00时抑菌强度均高于p H4.00;用300 mg/L焦亚硫酸钠孵育灰霉菌孢子1 h后,4℃培养45 d无可见菌丝。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SO_2类保鲜剂有效抑制了葡萄果实主要致病菌灰霉菌的发生,采用较低p H、低浓度焦亚硫酸钠处理葡萄果实可对采后贮藏保鲜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是导致鲜食葡萄采后腐烂变质的主要病原菌。以葡萄采后交链孢菌为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及活体接种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纳他霉素抑菌液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果实的防病效果。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纳他霉素对葡萄采后交链孢菌的抑制效果明显,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菌中浓度(EC50)分别为83.48和89.47mg/L;当抑菌液浓度达200mg/L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活体接种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200mg/L的纳他霉素抑菌液可显著(p<0.05)抑制葡萄采后交链孢菌引起的霉烂变质。综上,纳他霉素处理对葡萄采后交链孢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可作为葡萄采后绿色保鲜剂的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臭氧对猕猴桃病害的作用效果,从发病猕猴桃中分离鉴定出病原真菌,研究不同浓度臭氧对此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0,90,170,250 mg/m~3臭氧,每天处理1 h,连续处理7 d,观察其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分析经臭氧处理的果实在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猕猴桃主要采后病菌是灰葡萄孢菌和扩展青霉菌,臭氧对这两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猕猴桃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70 mg/m~3臭氧能显著降低由灰葡萄孢菌和扩展青霉菌引起的病害的发病率,抑制率分别为80.5%和60.7%,病斑直径的抑制率为47.6%和56.9%,可维持果实较高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ZX对葡萄采后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巨峰”葡萄为试材,测定P. fluorescens ZX的控病效果和生长动态,在离体条件下通过孢子萌发观察、挥发性物质抑菌测试、扫描电镜探究其对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的防治。结果表明,使用P. fluorescens ZX处理,葡萄果实的发病率仅为24.8%,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病率64.67%),病斑直径最小,可以明显抑制B. cinerea孢子萌发、芽管伸长。P. fluorescens ZX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并且能对B. cinerea有重寄生作用,破坏菌丝的正常形态。另外,无论是浸泡还是接种处理,P. fluorescens ZX都能在葡萄果实上快速地定殖生长。由此表明,P. fluorescens ZX通过抑制B. cinerea生长来控制葡萄采后灰霉病,为果实采后防腐保鲜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香茅精油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以灰葡萄孢为供试菌,研究不同含量的精油在体外PDA培养基上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以及在PDB培养基上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生物量的影响,并在樱桃番茄体内验证其抑菌性,得到最佳抑制含量。用扫描电镜观察精油对灰葡萄孢菌丝微观结构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体外PDA培养基上香茅精油抑菌效果随精油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在精油含量1.5μL/m L条件下可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在PDB中精油完全抑制其孢子萌发及菌丝产生的最低含量分别为0.8μL/m L和1.2μL/m L。香茅精油在樱桃番茄体内的最佳抑制发病含量为0.9μL/m L,相比对照,抑制了54.33%的发病。扫描电镜观察精油处理后的菌丝形态变化明显,表现为菌丝短小变形,表面粗糙、褶皱、凹陷。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采前水杨酸处理对葡萄潜伏侵染及采后灰霉病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离并鉴定红地球葡萄生长过程中的主要潜伏侵染真菌,并研究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及对果实抗性基因的诱导作用。本文以新疆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选取0(对照)、0.5、1.0、2.0 mmol/L水杨酸(SA)在膨大期、转色期和采收前2 d (预收期)喷施处理葡萄果穗,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不同时期潜伏侵染果实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明确主要潜伏侵染真菌的种类,统计果实采后损伤接种Botrytis cinerea后病斑直径和发病率的变化,并分析果实相关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采前SA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果实生长期间潜伏真菌率,对葡萄果实不同部位的潜伏侵染控制效果显著,1.0 mmol/L SA处理组优于其它组,其中对果实底部和果蒂潜伏侵染的控制效果优于顶部和果梗。此外,生长期果实共鉴定出4种主要潜伏病原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变色青霉(Penicillium discolor)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0 mmol/L SA处理能显著抑制B.cinerea侵染造成灰霉病发病率上升和病斑直径的扩大,SA处理可在贮藏前期诱导采后葡萄果实VvPAL1、VvChi4D和VvGlu1基因的表达,中期后期诱导VvPAL2、VvPAL7和VvPAL15的基因表达,起到提高果实抗病性。因此,SA采前处理能提高红地球葡萄对潜伏侵染病害的抗性,对采后灰霉病也有较显著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onolide,EBR)处理对‘巨峰’葡萄果实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将葡萄果实经5 μmol/L EBR溶液处理12 h后刺伤接种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病原菌,然后置于25 ℃下贮藏60 h。结果显示:EBR处理有效抑制了葡萄采后灰霉病的发生和病斑直径的扩展,与单一接种病原菌和EBR处理相比,先用EBR处理后接种B. cinerea葡萄果实展现出更强、更快的抗病反应,表现为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抗病相关酶活力及总酚含量显著提高(P<0.05),H2O2积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力提高,同时VvCHI、VvGNS和VvPAL-like抗病基因表达显著增加(P<0.05);体外实验发现,EBR处理可显著抑制B. cinerea孢子的萌发,但对芽管伸长长度没有显著影响。结论:EBR处理主要是通过敏化反应机制诱导提高葡萄果实的抗病性,从而减轻灰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龙清红  高梵  李晓安  金鹏  郑永华 《食品科学》2016,37(14):213-218
以‘巨峰’葡萄果实为实验材料,研究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 acid,BABA)处理对葡萄果实灰霉病、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影响。葡萄果实先用75 mmol/L的BABA溶液处理后刺伤接种灰霉葡萄孢菌,然后转入25 ℃贮藏60 h。结果发现,BABA处理有效抑制了‘巨峰’葡萄果实的腐烂和病斑的扩展;同时BABA处理还诱导了果实中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和肉桂酸羟化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以及总酚含量的提高。结果表明,BABA可诱导葡萄果实产生抗病性,从而减少灰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贺军花  马利菁  周会玲 《食品科学》2018,39(15):190-196
为探究苹果特有酚类物质根皮苷对灰霉病的影响,以培养基体外接种灰霉菌确定抑菌效果,预实验筛选得 到活体实验的最佳质量浓度。以此质量浓度根皮苷溶液浸泡处理‘粉红女士’苹果20 min,诱导12 h,损伤接种灰 霉孢,定期统计发病情况并取样测定抗性相关指标,以清水浸泡为对照。结果表明:根皮苷可直接抑制灰霉菌的体 外生长,1.0 g/L的根皮苷处理可显著降低采后果实的发病率和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P<0.05),并诱导果肉苯丙 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升高,促进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积累,同时降低了H2O2的含量, 果实抗性提高。结果可为根皮苷对采后病害抗性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 and postharvest treatments with chitosan (0.1, 0.5, and 1.0%) to control Botrytis cinerea on table grapes was investigated. In postharvest treatments, small bunches dipped in chitosan solutions and inoculated with the pathogen showed a reduction of incidence, severity, and nesting of grey mol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Single berries artificially wounded, treated with the polymer, and inoculated with B. cinerea showed a reduced percentage of infected berries and lesion dia. Higher chitosan concentrations demonstrated greater decay reduction. All preharvest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grey mold,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able grapes treated with 1.0% chitosan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 activity. Consequently, besides a direct activity against B. cinerea , chitosan produces other effects contributing to reduce decay.  相似文献   

16.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可引起葡萄灰霉病,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探索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碳源、氮源等对葡萄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以及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旨在探索灰葡萄孢生长及产孢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灰葡萄孢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25℃;产孢最适培养基为MSM培养基,最适温度23℃;在培养基pH3~11范围内灰葡萄孢均能生长并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均为6;灰葡萄孢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时生长速率和产孢量达到最佳,而蛋白胨则为灰葡萄孢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氮源;菌丝的致死条件是50℃处理25 min或55℃处理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是45℃处理30 min或50℃处理10 min。研究为葡萄灰霉病的有效防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