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碳经济中的“碳锁定”问题与“碳解锁”治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但是经济发展中的高碳化特征仍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已经逐渐出现“碳锁定”问题。“碳锁定”源自技术锁定、组织锁定、产业锁定、制度锁定、社会锁定等,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相互强化、共同演化,形成了具有超稳定性的碳基技术—经济—社会系统。打破“碳锁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建立“碳解锁”治理体系。该体系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政府扮演着政策制定者、推动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二是系统性,即建立纵向政策和横向政策交错形成的政策网络;三是演化性,即通过选择性环境管理、战略缝隙管理和系统转型管理等推动宏观社会环境、碳基技术系统与缝隙创新的共同演化。  相似文献   

2.
"碳锁定"是碳基技术体制通过市场化、制度化和社会嵌入三个阶段形成的,由技术锁定、系统锁定、制度锁定和社会锁定相互强化的超稳定结构,所以实现"碳解锁"需要社会技术景观对碳基技术体制产生冲击。在对社会技术景观的内涵和五种变化类型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划分了碳基技术体制演化的四种理想模式,并通过热电涡轮机和氯氟烃技术两个案例,论证了强化"碳锁定"的体制再生产模式,以及体制转向、体制演替和体制替代三种"碳解锁"模式。  相似文献   

3.
"碳锁定"是阻碍低碳技术扩散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制度因素是碳锁定形成的重要导因,因此从制度层面解释碳锁定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探寻碳解锁的根本路径。文章从行动者网络、规则体系和社会嵌入三个方面分析"碳锁定"的制度化机理。研究表明:碳基技术体制的行动者群体内部的趋同压力,以及不同技术行动者群体之间的协调压力可能阻碍碳基技术的低碳化替代;规则体系是碳基技术体制最"深层次的结构",会对碳基技术经济实践产生认知性锁定效应;"社会嵌入"机制会导致碳基技术体制与其相互嵌套的社会系统产生互补性,进而强化"碳锁定"。  相似文献   

4.
从固定投入、技术、制度、社会行为四个维度构建碳锁定效应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建立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RAGA-PP模型),进而测度并实证分析中国碳锁定效应水平。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借助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更为系统、全面地度量碳锁定效应;运用RAGA-PP模型有助于克服权重判定的主观性、早熟收敛等问题。主要研究结论为:除社会行为锁定程度不断加强外,中国的总碳锁定水平、技术锁定水平、制度锁定水平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东部省份碳锁定整体最弱,西部地区最强,而中部和西部各省份两极分化严重;提升低碳技术推广与运用成效,加大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加碳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紧密度等是碳解锁的首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创新数量转移到创新质量上来。聚焦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锁定效应,运用DEA-SBM测度技术锁定效应并分析其发展趋势,检验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寻找解锁技术锁定负效应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技术锁定效应显著抑制创新绩效提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模式中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技术锁定负效应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且自主创新投入可以深度缓解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消极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发挥创新路径枢纽作用,表现为创新模式一体化的调节作用可以显著缓解技术锁定负效应。另外,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创新能力不同未造成明显的技术锁定效应差异。研究结论对于积极调控我国技术锁定效应、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技术种群缝隙竞争演化模型的分析表明,在“碳锁定”背景下,低碳技术在主流市场会遭遇碳基技术体制的排挤,缝隙市场能为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受保护的空间,为实现“碳解锁”创造条件。缝隙创新分为竞争性缝隙创新和互补性缝隙创新两类,相应地,“碳解锁”缝隙创新战略分为替代战略和兼容战略。二者实现“碳解锁”的路径和方式不同,替代战略包括竞争性缝隙形成、缝隙积累与分叉、体制替代3个阶段,兼容战略包括互补性缝隙形成、体制兼容和体制低碳化转型3个阶段。在“碳解锁”路径选择时需权衡这两种战略的利弊。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扩散却相对缓慢,其原因在于“碳锁定”效应。“碳锁定”概念虽然抓住了碳基技术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特征,却过分强调依靠外生力量打破“锁定”。初步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技术制度路径演化模型,指出“锁定”只是路径演化过程中暂时的均衡状态,还会出现路径的消解、突破和偏离。其中,路径偏离是技术制度的内生变化,是打破“锁定”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技术创新过程中潜藏技术锁定风险,基于多元数字化视角,探究政府环境管制是否有效遏制了技术锁定效应。结果发现:政府环境管制总体上遏制技术锁定效应,并且该影响遵循“有力遏制—遏制效果衰减”这一非线性变化轨迹;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环境管制对技术锁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制度创新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数字化素养与数字化装备的非线性解锁效应成立,但数字化应用可能受技术扩散的时滞影响而失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碳锁定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标志是低碳发展,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所形成的碳锁定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最大挑战.技术演进、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方式等都存在路径依赖.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碳锁定现象,本质上是对化石能源系统的路径依赖.从理论上分析碳锁定的形成机制,探讨碳锁定对环境与能源的影响,寻求破解碳锁定的政策途径,是本文的思维逻辑和基本初衰.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建设将对我国能源需求、能源结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领域与碳锁定密切相关。鉴于此,文章梳理了我国碳锁定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碳锁定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减缓和强化碳锁定的双重效应。为了防范"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碳锁定风险,应该将低碳发展理念作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核心原则,推动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明确各方低碳发展责任,构建碳锁定综合治理路径,并对建设项目进行碳金融鉴证、能源审计和碳审计。  相似文献   

11.
林业碳汇研究进展简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林业碳汇的概念及价值,从碳汇计量方法、林业碳汇项目、碳交易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碳金融创新渐成市场新宠,碳金融交易市场日益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应积极发展碳金融,获得主动权:要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要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规范碳金融发展;要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发展多种碳金融工具;改进碳金融中介服务;完善碳金融,促进碳金融开展;要构建交易平台,统一碳金融市场;要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等等。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一种将产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标识出来的方法——碳标签,直接影响需求端和供给端,转变大众的消费模式,形成低碳生活的新工具。对国际碳标签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我国的碳标签制度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 We analyze whether a carbon consumption tax is logistically feasible. We consider a carbon footprint tax (CFT), which would be modeled after a credit-method...  相似文献   

15.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CO2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气候目标,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实现CO2排放达峰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节点。CO2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因此要统筹碳达峰和长期碳中和的目标和措施,协调部署,强化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并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要远近统筹,进行超前部署和行动。本文建议如下:制定国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把长期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家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目标和战略之中;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建设;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在国内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为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ariffs on carbon embodied in trade. We find that carbon tariffs do reduce foreign emissions, but their ability to improve global cost‐effectiveness of unilateral climate policy is quite limited – even if tariff rates are based on more sophisticated second‐best considerations. If carbon tariffs are levied on the full carbon content of traded goods, they can even increase rather than decrease the global cost of emission reduction. The main effect of carbon tariffs is to shift the economic burden of developed‐world climate policies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wofold. First, it exhibits that standard tools in the measurement of income inequality, such as the Lorenz curve and the Gini-index, can successfully be applied to the issues of inequality measure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equity of abatement policies across countries. These tools allow policy-mak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o grasp at a single glance the impact of conventional distribution rules such as equal caps or grandfathering, or more sophisticated on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econd, using the Samuelson rule for the optimal provision of a public good, the Pareto-optim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s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that follows if countries follow Nash–Cournot abatement strategies. It is shown that the Pareto-optimal distribution under the Samuelson rule can be approximated by the equal cap division, represented by the diagonal in the Lorenz curve diagram.  相似文献   

18.
高碳产业低碳化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从产业创新理论视角,提出了基于全要素协同的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系统的构建方式,进而提出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系统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与碳减排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五七  聂鸣 《经济评论》2012,(5):144-151
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主流科学界对此达成的共识及其激发的国际政治响应,推动了经济学界对碳排放与碳减排问题的研究,本文着重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绿色生产率与效率、碳减排机制与政策等方面的经济学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因素解析法虽能识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其考察的因素具有局限性,多元计量分析弥补了因素解析法研究的不足,基于生产前沿的生产率与效率评价模型为低碳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模型能模拟复杂经济系统中碳排放及碳减排对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有关碳排放与碳减排的多视角研究有待完善,基于企业与居民行为的微观经济研究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20.
温蕾 《经济问题》2012,(10):72-74
在全球经济迈入低碳的背景下,低碳物流运输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创新道路运输企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分析低碳经济的基本机理与内涵,结合低碳物流发展的特点,研究基于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战略,为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低碳物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物流的决策指明方向,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大踏步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