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致龋菌、唾液缓冲能力与婴幼儿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唾液pH值、缓冲能力与婴幼儿龋的关系。方法将178名42~54个月的儿童分为患龋组(患龋牙数≥5)87例和无龋组91人。吐唾法采集非刺激性唾液和嚼蜡法采集刺激性唾液各2ml,用选择性培养的方法检测刺激性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和计数水平;测定非刺激性及刺激性唾液的pH值和缓冲能力。结果患龋组唾液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6.6%和79.3%,显著高于无龋组的63.7%和27.5%(P〈0.05);患龋组两种细菌的计数水平比无龋组高近10倍。患龋组和无龋组刺激性唾液的初始pH值和对酸的缓冲能力均显著高于非刺激性唾液(P〈0.001);患龋组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的初始pH值和缓冲能力均显著低于无龋组(P〈0.05);无龋组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唾液pH值、缓冲能力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患龋组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与变形链球菌的计数水平显著相关(r=0.249,P〈0.05)。结论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婴幼儿龋的重要致病菌;唾液的初始pH值和缓冲能力偏低可能是影响婴幼儿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病人的龋病状况和唾液性质,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比较病患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的龋病状况、唾液流率、pH值和缓冲能力;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病患组龋失补指数值与其唾液性质的关系。结果:两组间的龋病指标值无显著差异(P>0.05),病患组的唾液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H值和缓冲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患组中的龋失补指数值与唾液流率和pH值呈负相关,但无显著性(P>0.05),与唾液缓冲能力呈显著负相关(r=-0.322,P=0.005)。结论:终末期肾脏病病人,唾液缓冲能力的增加可能是其患龋病率相对较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英]/O'Sulli van EA…∥Caries Res.-2000,34.-82~87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量酸蚀症儿童的唾液流率、 缓冲力和变形链球菌的数目,并与同年龄、性别的无 龋和龋活跃个体比较,以确定酸蚀症的重要危险因 素. 材料和方法实验组选择3~16岁常规检查出 酸蚀症的103个儿童,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儿 童组成的无龋组和龋活跃组.所有试验对象唾液收 集均在早晨及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采集前2 h 禁食禁饮,测定唾液变链菌数、菌斑pH值、唾液流 率和唾液pH值、缓冲力.变链菌用压舌板法采集 后接种于培养皿,以Joyce Loebel Magiscan分析系统 计数.非刺激性唾液收集时,儿童取坐位,低头流入 刻度管5 min;刺激性唾液收集时,儿童在咀嚼1 g石 蜡后吐入刻度管3 min.唾液流率、pH值、变链菌计 数的差异性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唾液缓冲力用卡方 检验.计算各因素的未校正概率,评估其危险性,大 于95%认为相关. 结果刺激性唾液流率增高,pH值增高(仅 有0.3个单位提高).试验组约一半刺激性唾液缓 冲力低.变链菌平均计数:试验组大于龋活跃组大 于无龋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龋组 唾液流率最高,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H值则无龋组大于龋活跃组大于试验组,差异有显 著性(P<0.001).唾液缓冲力为试验组低缓冲力 的个体百分数最高,各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0.001).表明变链菌数、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的 pH值、缓冲力是酸蚀症的危险因素,非刺激性唾液 pH值低于6.5则酸蚀症易感性提高5倍,低缓冲力 可提高易感性2倍. [杨德琴摘刘天佳校]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老年人非刺激性唾液分泌率和唾液葡萄糖的质量浓度,从宿主因素方面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患龋风险。方法随机筛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住院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0例(糖尿病组)、健康老年人20例(对照组),收集其5 min非刺激性唾液,计算唾液分泌率并测定其葡萄糖的质量浓度。结果糖尿病组非刺激性唾液分泌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组唾液葡萄糖的质量浓度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唾液葡萄糖的质量浓度较健康老年人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唾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例因鼻咽癌放疗并伴有口干症的患者为受试者,收集唾液时间为上午9点至11点。用改良人工唾液含漱1 m in,收集基线时及含漱后2分钟静止性及刺激性全唾液,对含漱前后静止性唾液的pH值和含漱前后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经改良人工唾液含漱后,患者静止性全唾液pH值较含漱前为高,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刺激性全唾液缓冲能力大于含漱前,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人工唾液具有改善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畸与正常儿童龋活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实验通过检测 61名 12~ 16岁正畸与正常儿童的龋活性 ,以了解固定矫治与龋活性的关系。方法 :行变形链球菌计数、乳酸杆菌计数、细菌产酸能力测定和唾液缓冲能力测定 ,用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正常儿童组口腔内变链菌和乳杆菌数目明显少于正畸儿童组 ;而唾液 pH值和缓冲能力及细菌产酸能力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结果提示正畸儿童对龋病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高龋和无龋儿童唾液乳铁蛋白和溶菌酶的含量,初步探讨唾液乳铁蛋白和溶菌酶含量与乳牙患龋的关系,为乳牙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高龋(龋、失、补牙数≥5,高龋组)和无龋(龋、失、补牙数=0,无龋组)儿童各40名为研究对象,双金鸡纳酸法测定唾液总蛋白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唾液蛋白条带,免疫印迹法检测唾液乳铁蛋白和溶菌酶含量.结果高龋组总蛋白含量[(852.02±206.14)mg/L]低于无龋组[(1032.44±221.9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对分子质量为77 000蛋白的百分含量[(12.50±7.73)IA/μg]显著高于无龋组[(8.71±4.28)IA/μg,P=0.009],相对分子质量为14 500蛋白的百分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高龋组乳铁蛋白百分含量[(229.04±197.14)IA/μg]显著高于无龋组[(144.07±99.91)IA/μg,P=0.018],溶菌酶含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结论唾液蛋白与乳牙患龋密切相关,乳铁蛋白可能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量酸蚀症儿童的唾液流率、缓冲力和变形链球菌的数目,并与同年龄、性别的无龋和龋活跃个体比较,以确定酸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组选择3~16岁常规检查出酸蚀症的103个儿童,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儿童组成的无龋组和龋活跃组。所有试验对象唾液收集均在早晨及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采集前2h禁食禁饮,测定唾液变链菌数、菌斑pH值、唾液流率和唾液pH值、缓冲力。变链菌用压舌板法采集后接种于培养皿,以Joyce Loebel Magiscan分析系统计数。非刺激性唾液收集时,儿童取坐位,低头流入  相似文献   

9.
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中免疫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中免疫成分进行检测 ,研究龋病与唾液中免疫成分的关系。方法 :对 2 0 4名 4~ 6岁幼儿园儿童进行口腔检查 ,收集混合唾液测定 pH值、SIgA和溶菌酶的含量 ,并对无龋儿童和患龋儿童唾液免疫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2 0 4名儿童中 ,无龋 5 9名。患龋 14 5名 ,患龋率 71.0 8%。患龋儿童龋均5 .2 6,受检儿童龋均 3 .74。患龋者唾液 pH 7.0 4± 0 .3 7,无龋者唾液 pH 7.14± 0 .3 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患龋者唾液SIgA为 5 8.81± 40 .76μg/ml ,无龋者SIgA为 48.61± 2 5 .83 μg/m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患龋者唾液溶菌酶含量 18.63± 2 0 .64 μg/ml ,无龋者溶菌酶含量 13 .77± 12 .2 5 μg/ml ,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龋儿童与患龋儿童唾液 pH值无明显差异 ,患龋儿童SIgA及溶菌酶含量较无龋儿童低 ,SIgA及溶菌酶在龋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儿童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过氧化物酶(Salivary peraxidase,Spx)浓度及二者相关关系和龋病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4~5岁多龋儿童(dmft≥5)20名及无龋儿童20名,取非刺激性全唾液2ml,用NABA法测定SIgA浓度,Nb-SCN^-法测定Spx浓度,比较多龋组、无龋组儿童唾液SIgA、Spx浓度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有无差别。结果 多龋组儿童唾液SIgA浓度显著低于无龋组;两组儿童唾液Spx浓度无显著性差异;无龋组儿童唾液SIgA、Spx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72。多龋组儿童唾液SIgA、Spx无显著相关。结论 NABA法是测定唾液SIgA浓度的快速准确的先进方法;SIgA对儿童龋病发生有预防作用;无龋组儿童唾液内存在抗菌蛋白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非刺激性唾液(unstimulated whole saliva,UWS)和刺激性唾液(stimulated whole saliva,SWS)初始pH值、唾液缓冲能力和唾液流率等唾液腺功能的改变。方法收集57例确诊的GERD住院患者和24名健康人的非刺激性唾液、刺激性唾液各2ml,测定唾液的pH值、唾液缓冲能力和唾液流率。结果①GERD组刺激性唾液的初始pH值极显著高于非刺激性唾液(P〈0.001);②对照组非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显著高于GERD组非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P〈0.01),对照组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高于GERD组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P〈0.05);③对照组非刺激性唾液的流率极显著高于GERD组非刺激性唾液的流率(P〈0.001),对照组刺激性唾液的流率显著高于GERD组刺激性唾液的流率(P〈0.01)。结论GERD患者唾液腺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放射龋患者与健康无龋者唾液中变形链球菌致龋性的差异.方法 从放射性龋患者(实验组)及健康无龋者(对照组)唾液中分离培养的变形链球菌各20株,将其接种至不同pH值(以0.5为间隔,pH.4.0~7.0)的PYG液体培养基中,37℃、厌氧(80% N2、10% H2、10% CO2)条件下培养48 h.pHS-25型精密酸度计测定培养物上清的终末pH值,比较产酸能力(△pH值);将菌沉淀用PBS液重悬,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600 nm处吸光度A值,比较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 初始pH>5.5时,实验组组和对照组的△pH值及生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pH=5.0时,实验组和△pH值及生长情况明显高于于对照组(P<0.05);pH<5时,所有的变形链球菌分离株均不能生长.结论 放射性龋者唾液中变形链球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产酸性和耐酸性.  相似文献   

13.
菌斑原位pH在判断个体龋易感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口内牙齿表面菌斑的原位pH既能反映细菌代谢产酸的能力,也反映局部环境缓冲和转运酸的能力。本研究使用钯-微触电极测量龋活跃者(CA)和无龋者(CF)在用10%蔗糖溶液漱口前后菌斑的原位pH,以评价原位pH测定在判断个体龋易感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龋活跃组菌斑pH在漱糖前后各时间点均较无龋组低;龋活跃组与无龋组在漱糖后菌斑下降的最低pH相近,但龋活跃组菌斑pH回升速度慢,导致低pH水平持续时间长。上颌牙菌斑pH水平较下颌牙菌斑pH水平低,而左右侧牙菌斑pH水平大致相同,提示唾液在维持菌斑pH水平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与唾液pH值,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量免疫酶比浊法探讨学龄前儿童乳牙龋与唾液pH值、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的关系,结果:健康组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均高于患龋组,其中IgA、IgG相差非常显著(P<0.01),IgM相差显著(P<0.05),IgA含量随龋病程度或龋牙数增加而降低,说明IgA是乳牙龋病的重要防御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DM)患者、糖调节受损(IGR)人群和血糖正常人群患龋情况,探讨其易感因素。方法:对145名2型DM患者、140名IGR人员和149名血糖正常人员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口腔检查和血糖、静态唾液流量、唾液pH值测定。结果:DM组、IGR组和对照组的患龋率分别为66.9%、72.1%、63.8%,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龋均分别为3.79、2.44、2.81颗牙,DM组的龋均显著高于IGR组和对照组(P<0.05),IGR组的龋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龋失补牙数构成比DM组分别为25.6%,26.4%,48.0%,IGR组分别为28.1%、10.5%、61.4%,对照组分别为34.1%、28.2%、37.7%,DM组龋失补构成比与IG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R组龋失补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和IGR组的唾液量(mL/10min)和唾液pH值均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空腹血糖值均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DM人群比IGR人群和健康人群患龋严重,控制糖尿病将有助于降低龋齿数。  相似文献   

16.
《口腔医学》2017,(3):245-247
目的调查济南市3~6岁儿童的患龋情况,应用Cariogram软件筛选出龋病的高危人群,并分析龋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济南市5所幼儿园3~6岁健康儿童493人,进行口腔检查、龋活性检测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数据输入Cariogram软件进行龋危预测,并将受检者分为患龋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评估儿童龋病的风险因素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3名儿童患龋率67.95%,龋均3.45。高风险组患龋率明显高于低风险组。高风险组不良饮食习惯、变形链球菌计数和菌斑指数明显高于低风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唾液流量和缓冲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济南市3~6岁儿童患龋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口腔卫生宣教、控制菌斑量、减少糖摄入,以期降低儿童患龋风险。  相似文献   

17.
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病例组为30名4~10岁,患有可疑性牙酸蚀症的儿童。对照组为随机选择30名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无临床龋损、且预防性充填的牙不超过两颗的个体。所有家长知情同意。实验所用均为全唾液,收集前2h禁止饮水。非刺激性唾液收集是将唾液吐入带刻度的试管中,每30s一次,将读数转换成流速;刺激性唾液收集前先咀嚼1g无味石蜡片1min。唾液pH值的测量采用pH测量器;缓冲能力的测量使用试纸。软饮料选用Coco-Cola、Sprite、ADESN、Cindor。每个儿童一周测试一种产品,喝完后测不同时间段的pH值、pH值的变化(△ph),以及处…  相似文献   

18.
正畸与正常儿童龋活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61名12-16岁正畸与正常儿童的龋活性,以了解固定矫治与龋活性的关系。方法:行变形链球菌计数,乳酸杆菌计数,细菌产酸能力测定和唾液缓冲能力测定,用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正常儿童组口腔内变链菌和乳杆菌数目明显少于正畸儿童组;而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及细菌产酸能力,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果提示正畸儿童对龋病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种类的饮料对龋敏感儿童及无龋儿童牙菌斑pH值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型蜂式pH指示电极原位测试儿童牙菌斑pH值。选择四川省成都市幼儿园3~5岁无龋儿童10名和龋敏感儿童10名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饮用可口可乐、统一鲜橙多及乐百氏AD钙奶饮料后牙菌斑pH值的动态变化。结果 无龋和龋敏感组儿童牙菌斑的静止pH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饮用饮料后,各组牙菌斑pH值均下降,约5~10 min后达到最低值。无龋组儿童饮用3种饮料后pH最小值(pHmin)和pH下降幅度(△pH)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龋敏感组儿童饮用3种饮料后pHmin、△pH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龋敏感儿童的牙菌斑产酸力较无龋儿童高。不同饮料对牙菌斑pH值的改变不同,其潜在的致龋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老年人唾液流速、pH值及缓冲力的变化与牙齿中楔状缺损的关系。方法:选84名老年人,采用Smith牙齿磨损指数分度检查全口牙齿颈楔状缺损,并据缺损程度分组;检测新鲜刺激唾液的流速、pH值及缓冲力。结果:牙齿颈部楔状缺损程度不同组间与唾液流速、pH值及缓冲无差异。结论:牙颈部楔状缺损与唾液流速、pH及缓冲力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