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芝麻油掺伪通用检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调查国内流通领域几种主要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基础上,对芝麻油掺入其它油品质后脂肪酸组成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找出了要油掺伪检验的定性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51个不同香型芝麻油的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1个芝麻油样品中主要含有6种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二十碳烷酸、亚麻酸,不同香型的芝麻油中6种脂肪酸相对比例没有差别,分别为:棕榈酸8.39% ~ 9.37%,硬脂酸4.69% ~ 5.55%,油酸35.74% ~38.28%,亚油酸45.99% ~48.99%,二十碳烷酸0.48% ~0.79%,亚麻酸0.47% ~0.56%,但是脂肪酸含量差距明显,淡香型芝麻油脂肪酸的绝对含量最高,其次是浓香型、不香型,其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差别最大.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黑芝麻及其油脂组成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测定了河南省黑芝麻的粗脂肪含量为48.3%,粗蛋白为23.2%,纤维素为6.4%;提取的油脂采用气相色谱测定了脂肪酸组成成分、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7.1%以上,其中油酸38.4%,亚油酸46.9%,亚麻酸0.8%;采用胰脂酶水解技术分析了油脂Sn-2位脂肪酸组成分布,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黑芝麻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76.3 mg/100 g;Rancimat法测定的氧化稳定性结果为120℃,9.6 h.还对黑芝麻油的色泽、折光指数、密度、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皂化值及不皂化物等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为黑芝麻及黑芝麻油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冷榨和热榨芝麻油基本指标和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比较了两种芝麻油的品质及氧化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冷榨芝麻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均低于热榨芝麻油,热榨芝麻油的苯并芘(B[a]P)含量是冷榨芝麻油的3.8倍;热榨芝麻油的芝麻酚含量为冷榨芝麻油的28.5倍,两者的维生素E含量相差不大;热榨芝麻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是13.87 h,冷榨芝麻油仅为3.36 h。Schaal烘箱实验同样表明:冷榨芝麻油的氧化稳定性不如热榨芝麻油,第8天其过氧化值就达到5.56 mmol/kg,热榨芝麻油在烘箱实验结束时才达到3.09 mmol/kg;烘箱实验后冷榨芝麻油维生素E仅剩余1/5,热榨芝麻油仍有2/3;烘箱实验后两种芝麻油脂肪酸组成变化不大。在冷榨芝麻油中人为分别添加200 mg/kg、400 mg/kg、600 mg/kg、1 000 mg/kg的芝麻酚纯品,其氧化诱导时间分别为4.61 h、5.08 h、5.66 h、6.62 h。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破碎Thraustochytrium提取脂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超声波破碎囊壶菌细胞及其脂质提取的方法,并对脂质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能有效破碎破囊壶菌细胞,从而可使脂质得率提高60%;脂质脂肪酸组成以DHA为主,含量高达60%以上,其它脂肪酸含量均不到10%。  相似文献   

6.
通过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SIMCA)模式识别方法区分花生油、大豆油、米糠油、棕榈油、菜籽油、玉米油、棉籽油、葵花籽油和芝麻油9种植物油脂.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9种植物油脂219个样品的脂肪酸,用面积归一化法得到每个植物油脂的各脂肪酸相对含量.以每种植物油脂中9个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变量,采用SIMCA分析技术进行数据预处理,随机取2/3的样品作定标集,1/3作验证集,对9种植物油脂的训练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通过交互验证建立各油脂种类的PCA模型,再利用训练集样本建立的SIMCA判别模型对验证集样本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IMCA可以对9种植物油脂分别聚类和识别,各种植物油脂的SIMCA分析的聚类精度均为100%,除了芝麻油的验证识别准确率为75%外,其他均为100%.  相似文献   

7.
紫草油脂肪酸尿素包合后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紫草油脂肪酸尿素包合后的液相及固相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确定尿素包合法分离提纯含两种以上多烯脂肪酸的效果。实验采用色-质联用仪,分析测试了紫草油脂肪酸经尿素包合后固相和液相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尿素包合法可以富集多烯不饱和脂肪酸,使液相中亚油酸、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三种多烯脂肪酸的质量分数高达94.6%,单烯和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降为5.4%,但与尿素形成固相包合物的脂肪酸中亚油酸、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三种多烯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仍达66.4%。因此,采用一次尿素包合法分离提纯含两种以上的多烯脂肪酸的植物油效果不很理想,需选用与柱层析相结合的手段做进一步的分离。  相似文献   

8.
番茄红素油树脂是以番茄皮渣为原料、以非极性溶剂为介质来进行抽提而得到的油溶性成分的混合物,其中除含有番茄红素外,还含有一定数量油脂及脂肪酸,维生素E、甾醇及磷脂等类脂性成分。本研究通过对皂化后所得脂肪酸经AMP衍生化所产生衍生产物的GC/MS法,对其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红素油树脂中脂肪酸组成包括14:0,16:0,18:0,18:1,18:2,18:3等几种,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约占脂肪酸总量的75%,而不饱和脂肪酸仅占25%,并且所有脂肪酸的碳链均较短。  相似文献   

9.
用气相色谱法对饲料及原料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高级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 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饲料所采用的主要原料均为鱼粉、豆粕、玉米等,因此,由于各种商品饲料的脂肪酸组成 没有显著差异。从EFA角度来说,玉米和豆类和脂肪是饲料较好的脂肪添加剂。  相似文献   

10.
以白芝麻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亚临界丁烷萃取芝麻油工艺,以芝麻油萃取率为指标,得到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温度50℃,萃取次数6次,萃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4.未脱皮芝麻油得率可达95.56%,脱皮芝麻油得率为95.33%.未脱皮芝麻油各指标优于国家二级芝麻油标准,而脱皮芝麻油各指标优于国家一级芝麻油品质.脱皮芝麻粕的品质较好,基本保持蛋白质不变性,NSI值达到12.62,除粗脂肪外其他指标均优于国家一级芝麻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提高国产色拉油、猪油稳定性和风味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加入适量芝麻香油不仅能提高猪油和色拉油的稳定性,还能改善它们的风味.在猪油中加2.5%脱色芝麻香油、菜子色拉油中加5%未脱色芝麻香油均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扎赉特旗油砂水洗分离生成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和水洗后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油砂油进行脱泥、脱砂工艺研究。考察了有机溶剂种类、剂油质量比、温度、时间、水洗试剂质量分数等条件对油砂油脱泥、脱砂工艺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剂油质量比为1:1,水洗温度90℃,水洗试剂质量分数8%,分离时间为25min的条件下,采用1号溶剂油处理后的油砂油萃取率可达到94%以上。  相似文献   

13.
燃油加入适量水燃烧特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加入水量不同,燃烧特性改变程度有很大区别。加入水量越多,影响越大,影响时间也越长;不同种类燃油燃烧时受到水量影响程度也不同,通常含有相同水量时,柴油受到的影响较汽油要大。水温较低时,含水燃油燃烧的热释放速率、温度和烟气中CO2含量都较无水燃烧时有所降低,且柴油下降的幅度较汽油大。在低温燃烧时,含水汽油燃烧产物中CO含量较无水燃烧时低,高温燃烧时较无水时高;而含水柴油在低温和高温燃烧时,燃烧产物中CO都比无水燃烧时高。含水柴油的燃烧热释放速率和燃烧温度上升幅度较汽油大。  相似文献   

14.
对辽河油田稠油及老化油进行物性分析,为研究老化油和稠油的处理工艺技术打下基础。结果表明,按密度分类法可知,辽河油田稠油为中质原油,而老化油为重质原油。实沸点蒸馏结果表明,辽河油田稠油和老化油初馏点相当,稠油和老化油的汽油馏分(小于200℃)收率分剐为7.70%,2.70%;柴油馏分(200~350℃)收率分别为19.81%,10.45%;蜡油馏分(350-425℃)收率分别为12.27%,10.19%;渣油馏分(大于425℃)收率分别为6.82%,13.94%。稠油各馏分收率高于老化油各馏分收率,稠油总收率为46.60%(到464℃)而老化油总收率为37.28%(到500℃)。  相似文献   

15.
在原油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需要处理的污油、污水。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污油池、除油罐收油主要是靠提升液位,通过泵将污油和水一起输送到沉降罐中,再进行后期脱水、外输等处理,会造成回收油中水和杂质含量高,增加后期处理负担,同时耗费大量电能。应用浮油收集器从地面储油罐或油池中收集原油,所回收原油含水率低,同时也可用于收集脂肪或油脂。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对西江、阿曼、萨里尔、陆丰4种原油的360~540℃馏份段进行实沸点蒸馏切割试验,得到各原油的减压馏份,并每20℃收集一段馏份,然后以各馏份油为原料在实验室进行酮苯脱蜡、溶剂精制试验进一步得到精制油.通过试验分析,考察了这4种原油不同馏份段润滑油基础油的性能特点,研究了不同原油性质与基础油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归纳了西江、阿曼、萨里尔、陆丰原油生产基础油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原油性质与基础油性能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仿真模型预测油田开发动态、再现油田开发历史、预测油田开发压力饱和度分布、预测剩余油分布规率 ,是油藏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对柴达木E13 油藏进行开发生产指标的预测 ,研究E13 油藏油水分布规律 ,为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及后期油田剩余油的挖潜及开发调整 ,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辽河稀油区注CO_2提高采收率潜力实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注水开采以后 ,注气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方法。CO2 混相和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与地层原油的性质密切相关。通过PVT分析和混相压力的测定 ,研究地层原油性质和注气后地层流体性质变化情况可为注气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分别选取了不同采油厂有代表性的 5个区块 ,进行地层原油相态特征和注CO2 后流体相态特征研究和对比分析 ,测定其中的两个区块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 ,评价辽河油田稀油区的地层流体性质和预测注CO2 提高采收率潜力。结果表明 :辽河稀油区注CO2 吞吐提高采收率有一定的潜力 ,但难以到达CO2 混相驱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油类物质按极性和非极性分类,研究磁场改性对油类物质表面张力的影响,发现经过磁场改性后,随着磁场强度的变化,非极性烃油的表面张力会升高0.3%~4%,并呈现周期性变化;有利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非极性烃油在水溶液中的弥散性能;而极性烃油的表面张力则会有所降低,并与水经过磁场改性后的结果相似;将极性和非极性烃油混合后,当混合物中极性烃油含量较少时,非极性烃油在混合物中占主导地位,经过磁场改性后,混合物表面张力升高,随着极性烃油含量的不断增加,极性烃油逐渐取得主导地位,经过磁场改性后,混合物表面张力降低。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方面资料,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具备形成致密油的4个有利条件:原油性质好,可流动性强,致密油形成条件优越;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与致密储层紧邻,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基础;大面积广泛分布的致密储层为致密油藏形成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地层超压与油源断层有机匹配,为致密油向下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最后指出,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具有大面积(准)连续分布特征,含油非均质性极强,存在局部“甜点”富集区,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局部“甜点”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