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腾  王华庆 《癌症进展》2015,(4):454-456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的年轻患者逐渐增多,80%以上的HL经单纯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可获得完全缓解。然而,经一线治疗后,15%~20%的患者原发耐药或复发。目前,对于复发或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是一种兼具烷化剂和抗代谢作用的双功能氮芥衍生物,已广泛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本文报告1例难治性HL患者,经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后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随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Ds)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PIs)等药物的应用,患者的整体生存期显著延长。但患者常因疾病复发、耐药及进展而死亡,MM至今仍无法治愈。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Ben)是一种古老的双功能氮芥衍生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与其他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在东欧地区,该药已广泛应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MM等淋巴系统肿瘤及乳腺癌的治疗。近年来,国外开展了一系列Ben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的临床研究,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文就Ben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RRMM的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苯达莫司汀是氮芥的双功能衍生物, 由于其特定的活性模式和可接受的毒性, 以及对烷基化剂耐药患者的临床活性, 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一个选择。苯达莫司汀单药或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免疫调节剂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均有广泛应用;苯达莫司汀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的应用, 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 增加了缓解深度。现就苯达莫司汀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盐酸苯达莫司汀是一种双功能烷化剂,对许多肿瘤有临床活性.作为新出现的氮芥类抗肿瘤药物,苯达莫司汀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且没有降低临床活性.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了40多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淋巴系统疾病中得到了系统的研究.苯达莫司汀分子较其他烷化剂分子更稳定,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DNA损伤.苯达莫司汀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抗肿瘤药物.不像其他的烷化剂,苯达莫司汀主要的作用靶点是切除修复通路,而不是错配修复通路,激活DNA损伤应急反应,诱导凋亡,抑制有丝分裂检查点和诱导有丝分裂障碍.文章就苯达莫司汀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以及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R-Benda)治疗胃外复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R-Benda方案化疗的10例诊断为复发胃外的MALT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9例患者分别在化疗第2天和第3天接受90 mg/m2苯达莫司汀,1例患者因体能原因接受70 mg/m2苯达莫司汀;所有患者均在第1天接受375 mg/m2利妥昔单抗治疗;21 d为1个疗程.结果 8例患者接受了6个疗程化疗,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仅接受5个疗程化疗,另外1例老年患者在接受3个疗程化疗后疾病进展.8例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1例患者达到了部分缓解,另外1例老年患者在化疗4个疗程后因疾病进展而死亡.患者主要存在血液学不良反应事件,但程度较轻.中位随访24个月(5~43个月),9例患者生存,其中8例处于疾病缓解期.结论 R-Benda方案治疗胃外复发MALT淋巴瘤疗效好,而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5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化疗(120 mg/m2,d1、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其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与不良反应。   结果  全组25例患者,共计化疗122个周期,中位5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CRu)6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3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ORR)为76%,临床受益率(CBR)为88%。截至随访结束,13例患者出现PFS终点事件,中位疗效持续时间(DOR)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个月。各亚组间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主要与骨髓受累、血清LDH水平升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2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用药5个周期后发生胃癌。   结论  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可提高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 月至2013年4 月,全国8 个研究中心入组100 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d1、2,每21天1 个周期,最多8 个周期)。 主要终点指标为总反应率(ORR ),次要终点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CR )、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全组100 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28~74)岁,共计化疗447 个周期,中位4(1~8)个周期。93例患者完成至少2 个周期治疗,可评价疗效。15例(16.1%)获得完全缓解(CR),52例(55.9%)获得部分缓解(PR),22例(23.7%)稳定(SD),4 例(4.3%)进展(PD),ORR 为72% ,DCR 为95.7% 。中位随访时间26.6(2~48.4)个月,59例(63.4%)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 为8.53个月(95%CI:6.518~10.542),1 年PFS 率(40.6 ± 5.3)% 。48例(48%)出现3/ 4 级不良事件,3/ 4 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6% 、24% 和11% 。结论: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客观缓解率较高,骨髓抑制为最常见不良反应,系二线治疗惰性B 细胞淋巴瘤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9.
第13届国际淋巴瘤大会(ICML)于2015年6月17日至20日在瑞士卢加诺召开.由于近几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研究方面获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2014年,美国及欧洲批准了4种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新药,因此关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议题备受关注.文章就第13届ICML报告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最近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同一例患者中出现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粒细胞自血病(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LL/CL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这2种恶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骨髓涂片,淋巴结活检,染色体细胞遗传学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FCM等方法,对1例初诊时为SLL/CLL,5年后进展为Ph染色体阳性的CML男性患者进行检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在发病初期经骨髓涂片,淋巴结活检等检测确诊为SLL/CLL,但FISH未检测到Ph阳性的染色体异常.经过5年化疗后,再次骨髓培养检测发现46,XY,t(9;22) (q34;q11)染色体异常,患者骨髓出现CML表现.结论:2种肿瘤细胞群体独立起源,第2肿瘤的发生可能和第1肿瘤的过度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一种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随着人们对CLL/SLL在临床和分子水平上的深入了解,CLL/SLL的新型治疗方案也不断涌现,包括靶向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靶向治疗包括: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B细胞淋巴瘤因子2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β抑制剂。除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各疗法之间的联合治疗和对固定疗程的探索在CLL/SLL的治疗中也备受关注。文章结合相关文献对CLL/SLL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例1:患者女,68岁。于2006-05-24首次以"腹胀、乏力"收住甘肃省人民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8.1×109L-1,血红蛋白(HB):78 g/L,血小板(Plt):201×109L-1,触诊脾脐下6 cm。外周血涂片可见泪滴样红细胞及巨大血小板,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活检示:网状纤维增多,Gomori染色示网硬蛋白强阳性,BCR-ABL1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一例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伴多发性骨髓瘤(MM)的患者。用FACS预先分离CLL和MM的细胞。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基因的免疫球蛋白的决定互补区Ⅲ(CDRm)DNA序列分析显示在CLL和MM细胞群有相同的基因重排。本研究证明CLL和MM均有共同的克隆起源。  相似文献   

14.
祝焱  谢兆霞  舒毅刚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17):1006-1008
目的:评价口服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5例CLL/SLL 患者中CLL 10例,SLL 5 例,中位年龄63岁。CLL 患者按照Rai分期分为Ⅱ期5 例,Ⅲ期2 例,Ⅳ期3 例。SLL 患者临床分期为Ⅲ期4 例,Ⅳ期1 例。11例为初治患者,4 例为复治患者。所有患者均口服氟达拉滨片40mg/(m2·d),持续5 天,每4 周1 疗程,至少连用4 个疗程。12例患者完成4 个疗程,3 例患者4 个疗程后分别又巩固1~2 个疗程。结果:15例患者平均完成4.3 个周期。完全缓解率66.7%(10/15),部分缓解率26.6%(4/15),1 例(6.7%)无效,总有效率93.3%(14/15)。 11例初治患者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 例,1 例由于疾病进展死亡。4 例复治患者1 例完全缓解,3 例部分缓解。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感染,5 例(33.3%)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1 例Ⅰ级,3 例Ⅱ级,1 例Ⅲ级。感染3 例(20%)。 非血液系统毒性轻微,不良反应均可恢复。结论:口服氟达拉滨治疗CLL/SLL 用药方便,疗效较理想,对既往治疗过的患者亦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较轻,对于CLL/SLL 患者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近年来关于CL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取得多项重大进展。2020年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就该疾病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报道,使人们对CLL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临床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9岁。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诊治11年,颈部包块1个月”于2007年1月5日入院。1996年3月10日因腹部包块来我院就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24×10^9/L,分类见幼稚细胞。腹部超声提示脾脏增大至盆腔。骨髓形态学诊断:CML慢性期,之后一直服用羟基脲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以氟达拉滨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I/S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氟达拉滨为主的化疗方案,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MD方案: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FMC方案:氟达拉滨+米托蒽醌+环磷酰胺,共治疗18例CLL/SLL患者,其中初发9例,复发、难治9例。结果:18例患者平均完成4.2个周期,完全缓解(CR)率61.1%,部分缓解(PR)率22.2%,总的有效(OR)率83.3%。初发组CR率66.7%。PR率33.3%,OR率100%;复发、难治组CR率55.6%,PR率11.1%,OR率66.7%,两组CR、OR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FC方案和FMD方案治疗组CR、OR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抑制,27.8%的患者出现Ⅲ~Ⅳ级粒细胞减少,22.2%的患者出现Ⅲ~Ⅳ级血小板减少。5例患者出现感染、发热,其中1例死亡。其它毒性包括恶心、呕吐,轻度肝肾功能损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位随访时间24月(1~40月),2年生存率88.9%,2年PFS率81.8%。初发组2年生存率100%,2年PFS率100%;难治组2年生存率83.3%,2年PFS率66.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达拉滨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CIL/SLL疗效好,同时患者对其耐受性亦较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一例慢性 B 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伴多发性骨髓瘤(MM)的患者。用 FACS 预先分离 CLL 和 MM 的细胞。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基因的免疫球蛋白的决定互补区Ⅲ(CDRⅢ)DNA 序列分析显示在 CLL 和 MM 细胞群有相同的基因重排。本研究证明 CLL和 MM 均有共同的克隆起源。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0月8日至12日第35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米兰是霍奇金淋巴瘤(HL)首选治疗方案(ABVD)的发源地,本届大会就淋巴瘤治疗进展进行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现简要介绍3种常见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0.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增生性疾病,95%以上的患者存在t(9:22)染色体移位并形成一个小的22号染色体,称为Ph染色体,与之对应的基因为bcr-abl融合基因,是CML的细胞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