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河蟹养殖的代表湖泊黄湖与参照水体即黄湖围栏外、天然捕捞湖泊龙感湖以及鱼类放养湖泊牛山湖的比较研究 ,探讨河蟹过度放养对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河蟹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直接摄食 ,二是破坏沉水植物的间接作用。在蟹苗放养强度约 1kg·hm-2 的条件下 ,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明显下降 ,密度和生产量减少 6 0 %以上 ,其中对小型螺类的影响尤甚。作者认为目前最适的养殖模式应是河蟹与非草食性鱼类的轮作经营。  相似文献   

2.
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食鱼性鱼类是指鱼类群落中以鱼类为食的鱼类,它们处于较高的营养级,是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食鱼性鱼类渔业是北美湖泊渔业的主要方式,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一些研究表明,食鱼性鱼类的放养通过营养串联效应(Trophic cascading effect)有改善湖泊水质的作用1-2。我国有关湖泊食鱼性鱼类渔业生态学研究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18-1127
研究于2010年秋季和2011年夏季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大调蓄湖泊洪泽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该湖鱼类资源变动情况,以期为渔业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洪泽湖累计记录鱼类88种,本研究发现63种,其中新记录6种,分别为:点纹银 、彩副 、方氏鳑鲏、鲻、大眼鳜和波氏吻虾虎鱼;与历史记录比较,湖泊定居性鱼类所占比例由59%上升78%,而喜流水性鱼类和河海洄游性鱼类分别由22%和7%下降到3%和3%;未采集到的25种鱼类中,流水性鱼类计17种,占68%。网簖和丝网的渔获物分析表明,鲫、黄颡鱼、刀鲚和红鳍原鲌等小型鱼类具有较高的IRI值(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是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大型鱼类除鲤外,IRI值均不高,在群落中不占优势。20102011年洪泽湖渔业年产量为2200104 kg,以刀鲚和鲫为主的小型鱼类产量达1967104 kg,占89.4%;四大家鱼产量96104 kg,占4.4%;鳜、翘嘴鲌、乌鳢和鲇等大型食鱼性鱼类合计仅占0.89%。文章分析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对洪泽湖鱼类资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渔业管理策略,并初步预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该湖鱼类和渔业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香溪河鱼类资源现状及渔业管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73-982
于20122013 年对香溪河鱼类组成及资源量进行了周年季度调查, 结合历史资料, 分析了三峡水库成库前后香溪河鱼类资源的变动情况, 以期为保护和利用三峡库区的鱼类资源提供依据。共采集鱼类48 种,隶属于 3 目 8 科 35 属, 以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发现香溪河鱼类优势种是光泽黄颡鱼、鳙、鲢、达氏鲌、贝氏 、大眼鳜、翘嘴鲌、瓦氏黄颡鱼、银 、蛇;肉食性鱼类(达氏鲌、翘嘴鲌、大眼鳜等)占总渔获量的31.54%, 生物量相对较高;对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的调查显示, 夏季日均单船渔获量最高, 达到(69.4546.61) kg/(船d)。与历史记录比较, 三峡水库成库后, 香溪河的鱼类群落组成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湖泊定居性鱼类成为优势种群。基于此次调查结果, 文章提出了禁渔期调整、小型鱼类资源利用和肉食性鱼类合理放养等渔业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丘岗农区观山村渔业生产结构优化及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孟杰 《生态学报》1989,9(3):193-200
丘岗农区渔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核心是调整鱼类混养的种类结构,使其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提高鱼产量。 观山村鱼业生产结构优化后,草食性鱼类放养比例由3.4%增大到40%。青饲料资源渔业利用率由0.8%上升到5.33%。在全村农业生产结构总体优化模型约束下,青饲料资源总量的9.93%可用于渔业。形成了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农、牧养渔;渔促农、牧;农、牧、渔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循环格局。  相似文献   

6.
浅水湖泊牛山湖和月湖均位于长江中游武汉市境内,前者水质清澈、沉水植物茂盛,属典型的草型湖泊;后者长期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水质恶劣、沉水植物稀少,属典型的藻型湖泊。文章选择这两个湖泊的共同优势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两类不同湖泊环境条件下鲫种群结构和生长上的差异,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水环境改变对鱼类种群生存状况的影响。2006年春季(3—5月),于牛山湖和月湖各采集鲫种群样本713尾和641尾,研究结果表明:(1)牛山湖和月湖鲫种群的全长频数分布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但前者的分布范围(63—271 mm)大于后者(72—191 mm),前者的全长峰值(190 mm)亦大于后者(110 mm);(2)牛山湖鲫种群的年龄组成(6个年龄组)较月湖(仅3个年龄组)完整,但月湖各龄鲫的全长均显著大于牛山湖(P<0.05);(3)两个湖泊性成熟鲫的雌、雄鱼比均随全长的增长而增加,即小个体性成熟鲫以雄鱼为主,大个体性成熟鲫以雌鱼为主,该现象在月湖更为明显;(4)牛山湖和月湖鲫全长–体重回归关系(W=a Lb)分别为W=0.00001 L3.060(R2=0.989)和W=0.000006 L3.246(R2=0.971),协方差分析表明两个湖泊鲫种群的b值差异极显著(P<0.01);另一方面,月湖鲫种群各全长组雌、雄鱼的肥满度均显著大于牛山湖(P<0.05)。作者认为影响牛山湖和月湖鲫生长和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两个湖泊饵料组成和捕捞压力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报道了湖北武昌县牛山湖1984—1986年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和分布。观察表明,牛山湖有浮游动物47属,89种,其中多数为广温性世界种。浮游动物的平均数量为1574个/升(507—3025个/升),其中以原生动物、轮虫占绝对优势,甲壳动物次之;平均生物量为0.6082毫克/升(0.3378—1.0164毫克/升),以甲壳动物为主。牛山湖浮游动物的现存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据推测与鱼的摄食作用有关。为此建议应适当减少滤食性鱼类的放养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武昌东湖1973-1975年度渔获物的情况,并从鱼类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东湖合理放养的若干问题。东湖是养殖湖泊。在不投饵的情况下,年产量从1971年的36.5万斤,逐年上升到1975年的81万斤,折合亩产36.8斤。渔获物中放养鱼类占88—96%,主要为鲢、鳙,其次是草鱼。其他野杂鱼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对不同规格的鱼种的生长率和回捕率的分析,表明鱼种规格越大,回捕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根据三年来渔获物的分析,本文最后讨论了东湖渔业的生产潜力和合理放养问题,提出了对现有鱼类种群结构进行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天目湖鱼类资源捕捞与放流的生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天目湖捕捞赶鱼前(2011年12月)、赶鱼后(2012年1月)、捕捞与放流后(2012年3月)3个渔业阶段,结合渔业捕捞统计,采用水声学方法对天目湖鱼类资源(赶鱼后为不包括集鱼网箱的湖区鱼类资源)的捕捞与放流进行了生态监测,并构建GIS模型,得到鱼类种群结构、大小组成、鱼类密度、鱼类集群、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为天目湖保水渔业的实施和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天目湖鱼类种群以鲤科鱼类为主,鲢鳙2011年捕捞统计重量占比为98.07%,单网簖采样尾数占比为68.72%,鱼类资源受放流种类和规格影响较大;赶鱼前后和捕捞与放流后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47.84?4.79)dB、(-48.58?4.98)dB、(-47.24?5.10)dB,且差异性显著(P<0.05),捕捞与放流后TS在-45—-40 dB的鱼类明显升高到24.40%;3个渔业阶段的鱼类密度(FPCM)分别为(0.0124?0.0292)ind/m3、(0.0062?0.0227)ind/m3、(0.0098?0.0185)ind/m3,捕捞赶鱼作业显著(P<0.05)降低了鱼类密度,而捕捞与放流后鱼类密度显著(P<0.05)低于赶鱼前则是由于水深上升所致;在冬季的中下层水体出现典型的鱼类聚群,且随温度降低团聚程度提高;通过构建GIS模型评估鱼类资源量,赶鱼前约61万尾、赶鱼后约38万尾、捕捞与放流后约67万尾,资源量在中下游分布较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对松嫩湖群20个主要渔业湖泊的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湖群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相似性状况。松嫩湖群的鱼类区系由4目9科34属46种和亚种构成,其中土著鱼类3目8科27属39种和亚种,包括中国特有种3种,中国易危种1种,冷水种5种;由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以东部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体;鲤形目31种,鲤科26种,分别占优势;鱼类区系具有南北方物种相互渗透、古北界与东洋界交汇过渡的混色类群特征。目前松嫩湖群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度总体较低,群落数量结构的相似度总体较高,鱼类群落相似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放养、移殖与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与小型化,二者的叠加效应使鱼类群落长期处于受损状态,群落结构及其相似性处在动态变化中,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协调性、种群结构的合理性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在下降。针对这些情况和群落相似性现状,提出未来松嫩湖群湖泊渔业的发展方向是优化调整群落结构,发展多种群湖泊渔业,合理利用土著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76-1977年的调查研究,讨论姚江鱼类种群生态特点,并参照对杭州青山水库的一些调查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武昌东湖的研究,估量姚江的鱼产力,旨在为拟定增产措施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环境监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1997-1999年对鄱阳湖区渔业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动态监测,统计渔获物2778kg,生物学测定1627尾,采集到鱼类122种,隶属于12目21科77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计65种,占53.3%,湖区渔获物个体偏小,以1-2龄鱼为主,鲤、鲫基本上是当年鱼,鄱阳湖现有鲤,鲫产卵场33处,主要分布在湖区东,南,西部,年均有效产卵面积616.66km^2,年均产卵量56.85亿,鄱阳湖区湖口,蛤蟆石,星子,康山水域湖水的pH,COD,Cr^ 6,Cd,Zn,Cu,Pb,总磷,氨氮,总汞均未超过渔业水质标准,鄱阳湖区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不同地理种群鳜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通江湖泊(洞庭湖、鄱阳湖)、陆封型湖泊(牛山湖、涨度湖、汤逊湖、肖四海湖)不同水体鳜为研究材料,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检测的遗传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长江、通江湖泊群体>无放流陆封型湖泊群体>放流的陆封型湖泊群体,并且发现一些稀有等位基因位点在陆封型湖泊鳜群体中消失;由杂合度检验可以看出,所有群体在绝大多数位点都呈现杂合过剩现象,经过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均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Pst为0.2727,显示群体间已发生较大遗传分化,其变异主要体现在通江湖泊和陆封型湖泊之间,同时由于陆封型湖泊之间放流管理模式的不同,亦会产生中度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江湖阻隔是造成定居性鱼类鳜种群间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用鲢鳙直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围隔试验和湖泊实践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6  
刘建康  谢平 《生态科学》2003,22(3):193-198
为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所形成的水华,国外经典的生物操纵论者提倡放养食鱼性鱼类以控制食浮游生物的鱼类,藉此壮大浮游动物种群,然后借助浮游动物遏制藻类.按照这条思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和鳙应该是清除的对象.本文作者认为我国湖泊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微囊藻水华,而浮游动物根本不能摄食这种水华,不如直接利用鲢鳙进行控制,因而1989-1992年间在武汉的东湖进行了三次原位围隔试验,2000年再度重复了一次围隔试验,结果证明,迄今在东湖中已消失18年的微囊藻水华,重新出现在不养鱼的围隔里.在养入一定密度的鲢或/和鳙的围隔中,就没有水华出现.已经出现水华的围隔,放入适当密度的鲢或/和鳙后,在短期内水华又复消失;而放入草鱼的围隔,则水华始终持续,不受影响.说明鲢和鳙能有效地遏制微囊藻水华.鲢、鳙遏制水华的有效放养密度(亦即有效生物量)为46-50g·m-3.东湖湖泊中鲢、鳙的生物量,直到1985年才达到这个水平,所以1985年湖里反常地没有出现水华.往后的年份,东湖的鱼产量越来越高,也就是湖里鲢、鳙的生物量越来越大,所以迄今没有微囊藻卷土重来的机会.东湖的水质和其他非生物条件仍适于蓝藻水华的发生与发展,如果东湖鲢、鳙的产量下降到阈值以下,亦即降到1985年以前1000t水平,那么微囊藻及其它蓝藻水华的重来将是不可避免的.经典的生物操纵论学说和措施不能解决微囊藻水华猖獗的问题.相反,用滤食浮游生物的鲢和鳙直接遏制微囊藻却是有实验根据并已被渔业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1990-1999年资源监测表明,洞庭湖鱼的种类与70年代基本相同,但其组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明显以鲤,鲫,鲶,黄颡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最高达86.1%,“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较不足10%,刀鲚等洄游性鱼类已极为罕见;90年代渔获量平均为3.97万t,渔业产量增加,但多以1-2龄鱼为主,补充群体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的兴建,泥沙淤积,围垦,污染加剧以及过度捕捞是造成洞庭湖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stocked pike (Esox lucius L.) on crucian carp (Carassius carassius L.) biomasses, the annual consumption of pike was estimated and compared with removal fishery catches. The studied lake, Lake Savijärvi, is a small (40 ha), shallow and eutrophicated lake in southern Finland with frequent algal blooms during summers and fish kills during winters. Until the 1980s, the fish fauna consisted of pike, perch (Perca fluviatilis L.), roach [Rutilus rutilus (L.)], crucian carp, and tench (Tinca tinca L.). Since 2003, when crucian carp were abundant in the extreme and with only a few roach and tench individuals, the lake has been biomanipulated by removal sein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s of seining, piscivorous pike were restocked in the spring of 2008. During the 3‐year study, the catch of crucian carp decreased from 243 to 136 kg while the catch of pike increased from 0.1 to 5.7 kg per seining hectare due to their spawning in the lake as of 2009. The total crucian carp consumption by captured pike was 588 kg during the 2008–2010 study period. When applying the number of pike estimated with the mark‐recapture method, consumption estimate increased to 917 kg, or 22.9 kg per lake hectare in 2010. Thus, pike consumption of crucian carp was about 17% of the removal catch in 2010.  相似文献   

17.
The Lake Victoria Region (LVR) encompasses the large lakes Victoria, Kyoga, Edward, George and Kivu, as well as scores of small satellite lakes within the parent catchments. Taken as a whole, the LVR originally harbored a unique fish fauna that included in excess of 600 endemic species of cichlid fishes. As a result of human influence, including a commercial fisher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everal exotic species, nearly 200 cichlid species and several endemic genera have become extinct from lakes Victoria and Kyoga. Recently,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some of the apparently extinct taxa survive as extant representatives in the satellite lakes. Here, we summarize the findings of our ecological survey of the fish species of the satellite lakes. We also discuss the results of some preliminary genetic analyses, and highlight major genetic and ec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ish fauna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regional fishery. Minor lakes now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onserving the endangered species of the entire region, and also as living museums of East African ecological history. Our findings allude to the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minor satellite lakes as natural refugia for the fishes of the Lake Victoria Region, a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a history of geological and climatic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草鱼池塘混养系统结构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鱼(Cyprinus carpio)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投入产出比、氮磷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和GSC2)和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L1和GSL2)。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总产量在770480—11492.50 kg/hm2之间;饲料系数在1.00—1.38之间,以GSC1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N、P总相对利用率在2.01—7.37之间,以GSL2最高,G最低;投入产出比在1:1.41—1:2.12之间,以GSL2最高,G最低;综合效果指标在0.59—1.39之间,以GSL2最高,G最小。研究结果表明,混养组能显著提高养殖系统的产量,降低饲料系数,提高N、P利用率,从而有效提高草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