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无需佩戴3D眼镜,就能看到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新脱颖而出的裸眼3D技术。让人们摆脱了3D眼镜的束缚,从而轻松获得前所未有的立体视觉感受,这一技术已成为热点,采用裸眼3D技术的产品纷纷出炉,预计在3D游戏、3D动画、3D影视的带动下,  相似文献   

2.
ICT新词     
《世界电信》2010,(11):5-5
3D手机 3D手机是指具有裸眼3D视觉技术的手机。2010年4月,夏普正式公开了其先进的液晶屏幕技术,这项新技术可以让用户裸眼观看3D显示屏,而无需佩戴特殊眼镜,只需保证观看角度的正确。5月,三星在韩国本土发布了首款裸眼3D手机SCH—W960,用户无需佩戴任何特殊眼镜,即可在手机屏幕上享受3D立体显示效果。除日韩厂商着力发展3D手机外,诺基亚也在悄悄实施着自己的3D手机战略。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色差式、快门式和偏光式等眼镜式3D技术,以及视差障壁技术、柱状透镜技术、多层显示技术、DFD立体显示技术等裸眼3D技术,对比了各种3D技术的优缺点,还对3D电视机终端市场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郭娟  蒋路帆 《电视技术》2012,36(Z2):10-11,13
通过横向比较裸眼式3D与眼镜式3D显示技术专利申请数据获得其总体发展状况;并研究裸眼式立体显示技术申请人和申请量的年变化数据从宏观上反映这一技术发展所处的生命周期情况。同时进一步通过纵向比较裸眼式3D各主要技术分支的专利申请数据,发现该技术领域中目前的技术热点为光壁障式和透镜式。从而从技术角度的专利申请数据分析,洞悉该技术领域呈现出的迅速稳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如今观看3D电影必须佩戴3D眼镜的问题,文章设计了裸眼3D投影展示平台。3D投影展示平台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使影像以竖直状态反射到3D投影仪的中心,以达到将图片立体展示的效果。测试验证该设计可较好地实现3D投影,且传输延迟控制在0.3 s内。  相似文献   

6.
立体显示技术从观看者是否佩戴设备进行观看可以分为头戴式和裸眼式两种类型。其中头戴式又可以分为偏振眼镜、互补色眼镜、快门眼镜、头盔等技术;裸眼式可以分为光栅式、全息式、集成成像和体显示。分类介绍头戴式和裸眼式立体显示技术的原理、结构、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立体显示技术的现状,展望了立体显示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裸眼3D技术是无需佩戴任何助视设备即可观看到立体影像的新型光电显示技术。针对裸眼3D像素重配关键技术的研究,设计一种基于FPGA的裸眼3D图像显示系统,根据裸眼3D亚屏幕分区特点,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从SD卡中读取左右格式立体对图像数据、像素重配及裸眼3D LCD显示驱动等逻辑代码,完成左、右眼视图数据分割,并在裸眼3D LCD亚屏幕上进行像素重配。系统调试运行结果表明3D图像数据亚屏幕重配的硬件逻辑算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液晶材料与3D显示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介绍了3D显示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目前3D显示的主流技术类型,包含了眼镜式3D技术以及裸眼式3D技术,其中眼镜式3D技术包含色差式3D技术、偏光式3D技术和主动快门式3D技术;裸眼式3D技术包含视差屏障式3D技术、柱状透镜式3D技术、指向光源式3D技术和多层显示式3D技术。阐述了各种3D显示技术的基本实现原理和应用领域、并对涉及液晶显示的几种3D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结合液晶材料的特点与3D液晶显示的实际要求,阐述了3D液晶面板对液晶材料快速响应方面的要求,以及液晶透镜对液晶材料光学各向异性参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3D显示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  孙可  孙士祥 《现代显示》2012,23(2):26-29
文章介绍了3D显示技术的显示特点及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目前3D显示的主要技术类型,包含眼镜式3D技术以及裸眼式3D技术。详细阐述了3D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眼镜式和裸眼式3D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对比,分析了各类3D显示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3D显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姜艳玲  邓彩红  孙站英 《电视技术》2015,39(13):118-121
本文在介绍裸眼3D视频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四种常见3D显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及美国两个典型的裸眼3D视频教学实验案例,分析了裸眼3D视频在教育应用中的效果。进而总结了裸眼3D视频应用于教育的优势,论证了裸眼3D视频在教育中应用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裸视3D显示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裸视三维(3D)显示中,观看者无需配戴眼镜等任何助视设备就能观看到立体效果。随着人们对3D显示的认识不断加深,已提出多种裸视3D显示技术。本文综述了目前主流的裸视3D显示技术,包括光栅3D显示、集成成像3D显示、体3D显示和全息3D显示的基本原理及特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电视技术》2014,(2):150-150
近日,夏普在2014CES展上展示了一个配备由杜比和飞利浦联合开发的杜比3D多视角转换技术的85英寸8K裸眼3D显示器。杜比3D技术能够增强裸眼3D的清晰度,去除了一些人佩戴3D眼镜观看电视时所产生的眩晕和不适感,以及有些裸眼3D系统中出现的视觉伪像,杜比3D技术还不受“最佳视听位置”的局限,观众坐在沙发的任何位置都可以欣赏到清晰的3D图像。  相似文献   

13.
1前言据日刊"图像信息媒体学会志2011-05期报导,作为基础讲座的"裸眼3D显示器有关技术解说如下:在高清电视上装载立体显示功能,在家庭中也能欣赏立体图像的时代已经来临。最近,带有立体显示功能的游戏机业已销售,已成为话题。不过,在立体显示方式中,有佩戴专用眼镜观看与不用眼镜观看立体图像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裸眼3D视频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简介了4种常见3D显示技术的教育应用特点,并通过设计实验和分析美国两个典型的裸眼3D视频教学实验案例,发现裸眼3D视频在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和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方面有较好的成效,进而总结了裸眼3D视频应用于教育的优势,论证了裸眼3D视频在教育中应用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自由立体3D显示器的最佳观看距离固定和无法灵活调的等问题,本文在Unity3D平台上采用Cg语言编程,提出了可变视点数立体图像合成算法。该算法根据最佳观看距离与视点数之间的关系,调整光栅截距对应的像素点,实现了通过灵活改变视点数来改变自由立体3D显示的最佳观看距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此算法合成的立体图像可以调整显示的最佳观看距离,并且实验测得的视点数与计算所得的视点数误差较小。图像串扰较低、合成效率高,使观看者能在不同距离都能舒适观看立体图像。  相似文献   

16.
邢妍  王琼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0,49(3):0303003-0303003-12
集成成像作为一种新型裸眼三维(3D)显示技术,能够完整获取3D信息并还原再现,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裸眼3D显示技术之一。其中,对3D信息的完整获取通过记录场景不同角度的视差信息,并以微图像阵列形式进行呈现,不仅能够为集成成像显示提供3D内容,更作为一种多维度信息获取手段,在被遮挡场景的探测成像、目标识别、2D/3D信息加密和显微3D成像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文中对集成成像3D信息获取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集成成像3D信息获取技术以及集成成像3D信息实时获取技术进行综述,并讨论现存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李丽柏 《无线互联科技》2013,(11):162-162,236
本文从3D技术起源及原理出发,较系统介绍了3D技术发展状况和前景从摆脱特制眼镜的束缚到裸眼3D;从利用人眼的视差特性产生立体感到基于全息影像技术在空间显示真实的3D立体影像;从激光再现全息技术到白光再现全息技术。并对各个时期的技术及其优缺点作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嵌入式设备是裸眼3D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对象,其图像显示技术值得专门研究.应用Android SDK开发工具包及API和类库,在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裸眼3D图像显示软件,完成自动识别屏幕分辨力、立体图像分辨力,使用低失真缩放与匹配技术完成立体图像融合,从而使双视图的立体图像在3D液晶显示屏上得到正确显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裸眼3D电视系统的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方案的原理及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案系统先将电视信号处理成单视点或双视点图像,然后将单视点或双视点图像转换成N个视点图像,并将N个视点图像交织成一幅合成图像来驱动裸眼3D屏发出图像光实现裸眼3D显示.该方案可快速应用于柱状透镜式和光栅屏障式裸眼3D电视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GKN-Tech三维图像显示部门,我们把3D图像显示划分为直射型和投射型两种,直射型又分为不佩戴眼睛型和佩戴眼睛型,前者主要采用狭缝光栅技术,在我们的产品线中,中小尺寸的屏幕我们选用这种技术,便于裸眼观看.后者是采用偏光片实现,32in以上的大屏幕显示采用这个技术比较容易实现,效果较好.投射型也是采用偏光眼睛方式来实现立体显示.偏光眼镜技术在立体影院和立体幻灯中运用最多,两台放映机(投影机)以垂直、水平的方向盖上各自能够投射光线的偏光过滤机,在人的眼睛上也佩戴一样的偏光过滤器,就可以产生立体效果.这项技术使得现在的3D影片形成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