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春燕  张强 《探求》2001,(3):51-52,59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决定》又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有人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相乘的关系,任何一个方面削弱都会导致教育效果这个乘积的降低。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生命教育,具有综合性很强的特点,对人…  相似文献   

2.
论美育的现代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育在历史上均处于可有可无的依附性的地位。在西方,直到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才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提出,还并不意味着美育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在中国,美育也始终不曾获得过自己的独立地位,它是依附性的。我国古代.并没有“审美教育”的提法,与之相近的是儒家美学提出的“乐教”与“待教”的概念.它们直接与其“成人”的目的相联系,它强调的是音乐和诗歌能够给人道德上的教益。即使在我国解放后,美育的这种历史命运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为什…  相似文献   

3.
“实学教育”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政策的教育理念,其推崇的“实学”精神源于中国的宋明理学,又吸纳了西方实证哲学;“艺术教育”源于德国艺术教育运动,其信奉的“为艺术而艺术”“个人主义”“民主主义”等思想是日本民众对国家意志的一次精神反叛。以李石岑、吕澂、丰子恺、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留日学生在对两种教育主义进行取舍、统合和圆融的过程中,或将家国情怀孕育其中,以美育为救亡图存的通途,或将中华传统知识资源内蕴其中,以美育为人生实现的桥梁,又或将二者兼容并蓄,逐渐书写出现代美育观念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与历史局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卫 《学习与探索》2004,3(6):45-48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一部分,拯救和改造国人心灵的启蒙意图决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在阐释西方现代美学和美育理论以及处理感性与理性关系、个性与社会性关系、美育与德育关系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本土化意义。由于历史的局限,这种理论存在着相对忽视感性和个性、夸大美育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性较弱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学森先生提出集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大成的“大成智慧学”教育 ,是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崭新的教育观。如果“大成智慧学”教育理论研究及操作方式探索取得突破并实施运用 ,那么 ,人们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用人类更高的智慧创造人类社会新的奇迹。中央教科所在这一课题研究中提出在“大成智慧学”教育的大背景下 ,首先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大成美育”的框架上有所突破的设想 ,具有深刻的现实的意义。美育是最轻松的教育 ,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最佳途径。“大成美育”是全方位的美育 ,它的…  相似文献   

6.
冉祥华 《学术交流》2005,1(9):188-192
童年时代是个体直觉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直觉思维的最佳途径是美育,因为以自由创造为本性的审美活动,可以充分保护儿童的直观性表现,使儿童在对各种复杂的感性形式的直观中获得敏锐的直觉力和选择力。作为情感教育的美育,可以解放心灵的潜意识、促进心灵的敏锐性、发展思维的整体性,而且连贯性的审美教育,还会有助于人的整个认识能力的成长。通过美育发展审美直觉,实际上也在间接地发展着人的科学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审美教育活动———美育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为科学的理论所证实。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这种主张基本...  相似文献   

8.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审美的王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美育的特殊使命就在于通过美消除理性对感性的压抑,恢复感性的权利,促进人性中对立要素之间的和谐。席勒对人性分裂的分析,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对人的感性的重视等审美现代性话语,至今仍具有鲜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比较了“两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伟大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提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一贯提倡“实事求是”,这正是他们创立“两论”的方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创立,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指引中国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出现种种失误,都是因为背离了新民主主义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发展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光辉思想,他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共同富裕,规划和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成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两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富民的伟大历史里程碑。文章最后在“跨世纪的新课题”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需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待深入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他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对少年儿童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理论的一大主题。在邓小平的著述中,“发展”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首先指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但又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广泛的社会范畴的全面现代化。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包括经济发展论、政治发展论、科技发展论、教育发展论、精神文明建设论、发展动力论、发展战略论、协调发展论等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民族性、整体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2.
刘彦顺 《求是学刊》2003,30(3):95-99
本文从美育学学科建构与中国20世纪尤其是新时期美育学的学术进程为视角,论述了曾繁仁先生在美育学科诸多方面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为"审美情育论"、"人生美育论"、"审美力"、审美现代性建构、"致中和"的审美教育论、20世纪的美育转向论及其中的生存论美育等,代表了新时期美育研究的主要实绩.  相似文献   

13.
李凤  王博 《学习与探索》2023,(7):140-14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美育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贯穿教育全过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深入探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高校美育教育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实践困境与改进路径,并将平等尊重、交流共享、创新驱动及筑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与高校美育发展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而开辟网络时代高校美育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郭建芳 《社科纵横》2008,23(10):166-167
美育通过各种自然美的感受、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的鉴赏,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知识的传播,美育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语文教学还能进行美育教育,其中有很丰富的美育元素.若你分析初中语文教材里面的课文,你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是那样的美,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从三方面着手: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思维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全层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郑金钟,赵锡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层──协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云教育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把教育纳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级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规划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饮食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国饮食史的基本特征徐海荣“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饮食以其独特的风貌、灿烂辉煌的成就夸耀于世界,并赢得了“烹饪王国”的崇高声誉。“吃在中国”,已成为世人的共识。这是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论,产生于东西方文化撞击交汇的背景中,它既是对中国传统诗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外国诗论的借鉴和汲取……”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研究中国现代诗论当能从中搜寻到东西方诗歌理论乃至文艺思想对它的生成、发展所产生的内在影响。本文就试图循中国现代诗论史上的一次争论,比较两种不同形式论进而追溯它们深层的理论来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共同出版了《三叶集》的宗白华、田汉、郭沫若在后来的文学探索中有了迥异的分化:郭、田两位选择大体一致,而宗白华的艺术“路数”则大大有悖于他们。这种道的不同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高校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聂长顺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的生命线。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高等院校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为确保“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而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为...  相似文献   

20.
陈凯洲 《生存》2020,(12):0041-0041
在新课程理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创新实践,与时俱进,是教育强国的百年大计。以美育人,创造未来,是美术教育的理想境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