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 (ET -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对 6 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 (苯那普利组 30例 )和安慰剂组 (安慰剂组 30例 )治疗 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 - 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内皮素 - 1(ET- 1)和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氯沙坦 (losartan)对其的影响。  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 (enalapril)组 ,疗程 12周。测定治疗前、治疗 1、12周血浆血管紧张素 (Ang )、ET- 1及 NO变化。 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Ang 、ET- 1及 NO水平升高 (P<0 .0 1) ,NO/ ET- 1值降低 (P<0 .0 5 )。氯沙坦治疗后血浆 ET- 1及 NO水平降低 (P<0 .0 1) ,NO/ ET- 1值升高 (P<0 .0 5 )。  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 ET- 1、NO水平升高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氯沙坦治疗后可获得有益的临床及神经激素效应 ,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苯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激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苯那普利对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以及儿茶酚胺水平,观察心率、血压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93.3%。提示苯那普利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索-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并观察福辛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 测定4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和90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和CGRP浓度,随后90例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福辛普利组(常规治疗+福辛普利10 mg,1次/d),每组45例.治疗14 d后复测血浆ET-1、AngⅡ和CGRP浓度,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正常对照组和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 Ⅱ明显升高(P<0.01),ET-1和AngⅡ与LVEF呈负相关(r=-0.71,r=0.62,P<0.01),ET-1和AngⅡ呈正相关(r=0.69,P<0.01).治疗14 d后,福辛普利组血浆ET-1和AngⅡ明显下降(P<0.01),CGRP显著升高,(P<0.01),LVEF得到改善(P<0.05),而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浓度明显升高,且与LVEF呈负相关,血浆CGRP显著下降.福辛普利具有降低ET-1和Ang I、升高CGRP并改善LVEF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苯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内皮素(ET)浓度,并观察了经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的变化。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经苯那普利干扰后,较非干扰组(对照组)血浆ET下降更为显著(P<0.01)。提示苯那普利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改善内皮素的代谢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后神经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39例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NYHAⅡ~Ⅲ级),于口服利尿剂的基础上加服苯那普利和缬沙坦,治疗6个月比较心功能及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浓度的变化;以21例口服苯那普利的慢性心衰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两组ALD均下降,苯那普利+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用药后心功能均得到改善,但元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合用可更完全抑制慢性心衰患者过度激活的RAS,且心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及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咪达普利、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交叉对照法。将3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咪达普利-苯那普利或苯那普利-咪达普利顺序治疗。于治疗前后行血压、心率及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测定。结果经咪达普利和苯那普利治疗10周后动脉血压明显降低,血浆NO有增加的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237),血浆ET-1水平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长效ACEI咪达普利和苯那普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降低循环ET-1水平,使内皮依赖的血管收缩功能减弱,使血管内皮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伊贝沙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对AngⅡ和BN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76例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伊贝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伊贝沙坦75~300mg/d,治疗6月,观察治疗前后心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评价心功能分级,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和BNP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伊贝沙坦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心胸比及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0.05、<0.01),LVEF明显增加(P<0.01).血浆AngⅡ和BNP水平明显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伊贝沙坦治疗重症CHF疗效较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衰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及治疗前后血浆Apelin水平,及其与肾上腺髓质素(ADM)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心力衰竭患者和25例心功能正常的血浆Apelin和ADM、AngⅡ含量。结果:①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pelin和ADM、AngⅡ含量均较心功能正常明显增高(P<0·05,P<0·01),且随心功能级别增高而升高(P<0·01)。②心功能改善后,血浆Apelin和ADM、AngⅡ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P<0·01)。③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浆Apelin和ADM、AngⅡ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浆Apelin含量能反映心力衰竭程度;Apelin可能与ADM、AngⅡ一起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用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32例,比较其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DM)及心功能变化。治疗后患者NO上升,ET及AngⅡ下降,FDM及心功能明显改善(P均〈0.01,〈0.05)。提示缬沙坦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