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谭凌智  蒋静  张琦 《人民长江》2012,43(12):50-52
根据2010~2011年长江干流上海段4次水质调查资料,研究了该区域长江水体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以及重金属含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两季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季节性径流量变化,枯水期水体中各项污染指标含量较高,丰水期时则较低;受支流污染物汇入影响,支流汇入点下游的监测点污染水平较高;同时沿江不定期和不定量的污染物排放也会对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造成影响。此外,受较小流量和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长江入海口水体中各污染物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刘扬扬  李斐  王孟 《人民长江》2020,51(5):34-40
基于2016年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数据、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估算和相关规划成果,从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类型角度,系统分析了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类别、达标情况与超标特征、沿程水质变化,以及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与纳污限排的分布特点,据此探讨了影响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6年长江干流水功能区双指标达标率接近95%,而全指标达标率不足65%,超标水功能区主要分布于重庆、湖北、江苏和上海段,以保护区、保留区和饮用、工业用水区数量较多。长江干流以工业用水区、排污控制区单位长度污染物入河量最大、污染程度最高,纳污限排需综合考虑水体自然环境容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目前,COD、氨氮已不是影响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的关键因子,取而代之的是总磷,分析表明总磷沿江呈逐渐升高趋势。分步推进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总磷评估考核工作,倒逼总磷污染物减排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漓江上游灵渠丰枯水期水量和水质的变化,选取灵渠水文站1960~2019年径流和2004~2019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与总磷水质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法、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水量水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丰、枯水期的年际变化方面,灵渠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都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氨氮浓度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总磷浓度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年际间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的变化比氨氮、总磷剧烈。(2)枯水期径流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浓度和污染物通量的相关性,大于丰水期径流与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通量的相关性。(3)径流量增大对高锰酸盐指数的稀释作用起主导作用,然而,径流量增大引起的氨氮和总磷污染物入河的增加量,大于径流量对河流氮磷污染物的稀释量(能力)。(4)丰、枯水期的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随着径流的增加而减小,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以点源为主;丰、枯水期氨氮、总磷浓度随着径流的增加而增加,氮磷污染以面源为主。  相似文献   

4.
黄河干流水体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水体污染加剧黄河水资源的短缺情势。本文根据1992年~1999年监测资料对黄河干流水质级别以及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BOD。等4种典型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揭示了黄河干流多年来水体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最后以1998年2月和8月为例,对干流各站点的水质水量进行联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王延安 《陕西水利》2011,(1):140-141
通过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2008年、2009年、2010年汉江干支流49处断面水样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汉江干支流水质变化情况,认为汉中市境内的汉江干流断面、主要支流入汉河口断面均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标准,其中有2个城镇排污口断面为严重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相似文献   

6.
采用模糊识别模型,结合MATLAB编程计算,选取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六项指标,对2008—2014年棘洪滩水库的水质进行模糊评价,以水质级别特征值H反映水库水质;分析水质级别特征值的变化规律,为水库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评价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分析淮河干流、省界监测断面和全流域历年水质变化情况,结合入河排污口的实测资料,评价主要河流以及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入河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基于流域内已发生的水污染事故、现状水质和入河污染物的状况,简要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结合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需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以珠江干流为研究区域,选取源头及干流10个水质断面的2008-2015年7项参数监测数据,采用季节性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珠江干流的水质变化趋势,得出珠江干流各测站的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氟化物(F-)共5项参数趋于改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及氨氮(NH3-N)共2项参数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流域水质变化综合指数WQTI表明珠江干流总体水质状况趋向改善;水质呈现上游恶化中下游好转、污染物呈现以省区为单位以省会为中心的西部低东部高的地域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主要地表河流污染物特性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天津市14条主要地表河流2004-2011年期间的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总磷7项污染物含量为依据,对天津市主要地表河流的污染特性、差异性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这4种污染物含量的均值从2004-2011年总体呈下降趋势;石油类含量不同年间变化不大;挥发酚和总磷呈典型的W型变化趋势。7种污染物含量均值在同一年不同水期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补充了天津市多条主要河流连续多年水质情况分析统计的数据,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水环境污染防治、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该文根据2011-2017年晋江干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断面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评价这7年的水质。结果表明:保护区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指数先升后降,总磷污染指数平稳上升,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先升后降,总体属于尚清洁级别,水质好转。分析认为,以山美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为主带动的各项水源保护措施的开展大大改善了上游东溪来水水质;保护区内进一步强化巡查执法,依法取缔围网养鱼,改善了区间水体水质;泉州市大力推行河长制,加大力度整治河流和恢复生态环境,是保护区水质好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毅 《北京水务》2001,(3):19-20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国际交往的窗口.中央要求北京的各项工作要为党政军首脑机关的正常工作服务.防汛工作直接关系到首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北京淹不起也淹不得,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和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湿润地区具有自由水面的潜水含水层为研究对象,根据连续性原理和达西定律,用显式有限元法对湿润地区地下水进行分析计算,对解域的空间变量采用有限单元分割,用时间变量采用逐步积分法.通过计算实例验证,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采用“扩大蓄热法”在西藏那曲地区巴青水电站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的成功应用,证明该方法效果理想,满足设计要求。值得同样条件地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我国大气降水氚浓度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气降水氚浓度的研究不仅能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而且能为运用同位素进行环境同位素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水文学、气象学和环境学科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以我国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数据(1985年—2002年)为基础,对单个站点、多个站点进行年际尺度的氚浓度的分析,讨论了氚浓度的时空变化的趋势及气象因素、地理要素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岩溶地区防渗处理是岩土工程中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采用粘土铺盖结合深层搅拌截渗墙技术,对第三系砂土地基覆盖及岸坡灰岩出露区的防渗处理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工程的渗漏途径,使水库的建设顺利进行,经处理后的质量检测结果表明,该应用的处理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对英国东南部老磨坊的调查表明,这些磨坊仍有水电开发的潜力。肯特郡这些年来并没有因水电而出名,而现在正在享受着微型水电开发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龚家坪水库大坝位于鄂西南山区五峰县境内,坝基为典型的高原喀斯特溶蚀地貌单元,溶洞及溶槽发育强烈。坝基在高程1170m以上体积溶蚀率为13%,面积溶蚀率为40%。纵贯坝基下的大溶洞及溶蚀破碎岩体严重破坏坝基岩体的完整性,降低岩体强度,尤其是对水库防渗方案设计提出了挑战。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确定对坝基溶洞进行填排结合的设计方案,处理效果良好。图1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9年汛期降雨、水库蓄水及河道水情等方面资料的分析,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得知北京市气候整体维持干旱趋势,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9.
苏丹麦洛维大坝芯墙坝段防渗土料采用分散性粘土.简要说明了分散性粘土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分散性粘土的试验方法以及麦洛维工程中对分散性粘土的各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In 1994 the quality of the uppermost sediment layer of the Elbe estuary was surveyed for various planning purposes. For example, metal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grain-size fraction < 20 μm,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PAH were analyzed in the total sample, with correcting for grain-size effect being done numerically. Using the specific zinc contents in fine-grained particles, transport phenomena were recognized: particles of marine origin are transported >100 km upstream to the Hamburg area, causing contamination to decrease to about 50% of the fluvial level. The local metal contamination however varies strongly. Sampl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 could be detected as geogen; the samples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f contamination were assumed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periods of higher river pollution. Of the samples, 74% with medium enrichment factors (2 to 8.5 vs. background for Zn) were suspected to reflect the actual contamination level. Compared to previously reported quality criteria, sediment sample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estuary are still highly contaminated. In the outer part of the estuary the quality is better, but because the marine finegrained particles still have contamination levels to class II-III in the ARGE Elb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 further reduction of sediment contamination in the whole estuary would be limited to this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