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农业的影响,提出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信息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引导农业,建立新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拓展方向.目前我国战略环评还处在规范和建设的阶段.本文通过介绍瑞典战略环评的模式,对比分析了瑞典和我国战略环评的不同之处.结合瑞典战略环评的经验,对我国战略环评发展,从法律支撑体系、规划环评内容和范围、政策层面的战略环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卫星分布式雷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卫星分布式雷达是一种新概念雷达系统 ,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讨论了小卫星分布式雷达的基本概念 ,探讨了其在未来航天装备中的作用和地位 ,阐明了小卫星分布式雷达技术的科技内涵 ,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发展天基雷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格罗巴切(S.Gr blacher)、泽林格尔(A.Zeilinger)及其同事新近完成的一个实验[自然周刊,446,871-875(2007)]检验了莱格特(A.Leggett)于2003年提出的一个只基于实在论而同定域性关系松弛的新的不等式,他们断言一类重要的非定域实在论已被排除。本文概述格罗巴切实验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结论,指出该实验在物理学上和哲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小型泵站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的一般特点,提出了采用PLC为控制核心的控制方案.该方案成本低,管理、维护和操作简单易行,便于在广大农村中、小型泵站中推广应用.并以实例形式介绍了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小型自控系统的组成.  相似文献   

6.
文章深入归纳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颗粒物术语的演绎过程及主要国家、地区和组织颗粒物术语,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颗粒物术语建议: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颗粒物分别命名为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和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又分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英文名称分别为particulate matter(PM10)和particulate matter(PM2.5)。  相似文献   

7.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源于实践,而又指导着实践.在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领域,也蕴涵着丰富的"和(合)"思想.本文从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具体实践出发,论述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中所蕴涵的"和(合)"哲学思想,表明正是在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成就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圈(STSB)"的主题下,第23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IASTS)会议探讨了科学技术与能源、生态、公共政策、教育、法律、工程等领域的关联性等问题.本文集中于STS与能源论争及能源政策、STS与绿色技术论争及绿色技术发展、STS与生态教育论争及生态教育未来等三个层面,分析了目前国际STS学界对生态系统关注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佩鲁茨(1914~2032):科学不是一种平静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斯·佩鲁茨(1914-2002),蛋白质晶体学家.因发现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与肯德鲁共获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是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创建人与第一任主任.同时,他还是一位关注科学人性力量的科普工作者.本文对佩鲁茨的生平与科学成就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追述了王淦昌先生开创惯性约束聚变(ICF)事业的背景和经过;重点提到了在他倡导下最早开展ICF工作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以及他亲自参加并直接领导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ICF工作;指出了ICF是王淦昌科学生涯后期30多年的主旋律以及他最出色的科学贡献当数开创ICF。  相似文献   

11.
2008年9月的"问题奶粉"事件中,"凯氏定氮法"受到质疑,从事分析测试的科技工作者开始讨论新的检测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本文试从Bruno Latour,John Law和Mitchel Callon等当代科学社会学、科学人类学学者的ANT(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来分析"问题奶粉"中涉及的科技问题.在ANT的框架中,"凯氏定氮法"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分析技术,而是乳制品生产销售消费网络中的积极行动者.它的参与导致网络中的各种关系的变化,并最终促使了技术本身的发展.本文援引的ANT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哲学体系中二元认识论,从而为当代复杂的社会科技伦理混合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广义加权平均方法将灰色GM(1,1)理论和BP神经网络两种模型进行组合,建立了车辆装备维修器材消耗规律的数学模型.利用现有的维修器材消耗统计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实例分析,最后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俄(苏)学者对科学革命问题的研究在逻辑—方法论和辩证逻辑两个层面上展开,我国以往的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证逻辑层面。在逻辑—方法论层面,俄(苏)学者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他们并没有沿着西方学者开辟的道路和方向做重复性工作,他们甚至比西方更早地意识到科学革命中新旧理论的关系问题,并以互补性原则为基础展开研究。他们对新旧理论的极限转换关系,革命前后新旧理论关系的过渡状态和平行状态,以及新旧理论在概念上的发生学和结构学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范式更迭的可通约性根据,形成了研究科学革命问题的独特进路,显现了俄(苏)学者在这一问题研究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论加入WTO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WTO规则对政府的约束和要求,论述了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与社会(STS)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并成为自然辩证法领域内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STS的学术繁荣与学科发展,首先梳理了我国STS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概括了我国STS学科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我国STS学科的现存问题,指出了我国STS学科的建构原则,以期为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科技与社会(STS)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产β-甘露聚糖酶的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菌株CBS1 91.62,发酵培养5日,发酵液离心去菌体,上清经硫酸铵沉淀,琼脂糖凝胶(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羟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层析和冷冻干燥等步骤,β-甘露聚糖酶的比活提高了15.1倍,获得凝胶电泳均一的蛋白样品.经SDS-PAGE测定β-甘露聚糖酶分子量为42kDa,证明该酶为单聚体;用等电聚焦电泳测得其等电点为2.95;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在不超过50℃时酶活较稳定;酶反应的最适pH为5.0,pH稳定范围为3.5~7.0.重金属离子Zn2+、Fe3+、Co2+、Hg2+能强烈抑制该酶活性,而Mg2+、Al3+对该酶有部分的抑制作用,低浓度的Li+、Mn2+、Ca2+对该酶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颁历普通官民及财政问题,体现出颁历制度与国家政策、赋役体系、社会民生及风俗文化的多面关系.宋元以来,朝廷垄断颁历权,施行历书(历日)专卖制度.明初,官府颁历征收工本钱,明太祖免除此费.印历用料从贡赋路径征敛,先为民间解纳历日纸张等实物,后改征折色银.明朝京官有专处领历,民间获得历日往往需要通过官府渠道.历日不得售卖,送历风俗相当盛行.官颁历日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紧俏物资,由特权阶层垄断支配,因此分发不均的现象相当严重.获赠历日较多者,常私下出售牟利,形成黑市.明代采用区域颁历体制供应全体臣民历日,而宣德十年(1435)朝廷大幅削减钦天监印历数额,造成直隶地区供应不足,这样导致地方官员大规模向中央输送历日,即“官历私运”,极大扰乱了原有供应体制,产生了种种社会怪象.嘉靖七年(1528),明廷采取相应对策——“官历官运”:取各省每年解京历日数额之半输送直隶.然而此举又逐渐演变成为中央对地方的敛财手段,到万历朝终被革除.明中后期的改革,未从根本上解决历日供应问题.最后,通过对明代颁历民间过程中生产、分配两个关键要素的分析,指出其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8.
"天秤座(宫)"在不强调规范的情况下可以用同义换读的办法称之为"天平座(宫)",但"秤"并无píng的读音,本音chèng。《汉语大字典》"秤"旧读píng的表述不准确。天文上"天秤"比"天平"使用更早,且更符合天文学术语规范。  相似文献   

19.
(1)生成论和构成论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量子场论的"产生"、"湮灭"概念的逻辑基础在于生成论.(2)在量子场论多种解释中"场的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最有合理性,它们可以有形象模型.(3)从虚粒子的"跃迁"(将要摆脱构成论、粒子论的过渡性假说)到场量子的"产生与湮灭"(彻底的生成论和场的本体论)的进步,是科学概念的革命.(4)真空不空:粒子本体论失效,并成为确立场的本体论的转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由量子场论所蕴含的场的本体论、结构实在论和生成辩证法思想,以及概念革命的主要历程做一种补充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弗雷格创立的现代逻辑主张排除逻辑学中的一切心理因素,这一观点使得逻辑学与心理学渐行渐远。直到1975年认知科学产生之后,逻辑学和心理学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心理逻辑(学)这一新的学科。众多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心理逻辑实验来证明这一观点:人们在进行逻辑推理时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介绍了马库斯和里普斯在1979年所作的心理逻辑的经典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认知层面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知(思维)的过程是逻辑和心理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认知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逻辑学和心理学必将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