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高峰  陈世玖  张丽杰  倪少俊  杨军  李智 《医学综述》2012,18(16):2663-2665
目的探讨甲床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取20周以上引产胎儿的甲床,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培养获得甲床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甲床上皮细胞检测皮肤型角蛋白17,成纤维细胞检测波形蛋白。结果甲床上皮细胞培养2~3 d从组织块中游出,并在组织块周围形成生长晕,13 d左右细胞生长密度可达瓶底的70%~80%,扁圆形细胞,呈铺路石样排列。70%以上特异性角蛋白17抗体染色阳性,证明培养的细胞为甲床上皮细胞;甲床成纤维细胞培养3 d观察可见组织块周围有许多生长的细胞,细胞呈现圆或长梭形、等成纤维细胞的特征,胞体丰富,胞质均匀,细胞核清晰可见,11 d左右细胞生长密度可达瓶底的70%~80%。培养甲床成纤维细胞抗波形蛋白抗体染色阳性,说明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结论通过组织块法成功培养出甲床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组织工程甲床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宗伟  蒋宏伟  郭民侠  李锐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596-1598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培养的改进方法。方法:先采用机械分离法将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剥离干净,去除前眼杯,然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后眼杯,后再用机械分离法分离RPE层,将分离下的RPE层分散置入培养瓶中。结果:组织块1d后贴壁,7d后可见有黑色、圆形的RPE细胞缓慢爬出,10d后细胞变成扁平不规则多角形,约13d后细胞基本单层融合长满瓶底,形成典型的鹅卵石样。传代细胞生长活跃5~6d后达融合状态,细胞呈梭形及不规则形。Keratin免疫组化鉴定显示,所获细胞的纯度接近100%。结论:用此改良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RPE细胞培养的数量和纯度。  相似文献   

3.
刘犇  陈清  郭江  周浩  俞守义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5):570-572,614
目的改进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获得纯度较高的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方法取出生后1d内SD大鼠大脑皮质,用机械吹打法使细胞分散制成初细胞悬液,10μm尼龙膜过滤除去成纤维细胞后接种。待7d细胞铺满瓶底后,"十"字形震荡培养液5min后传代接种。传代2次后行GFAP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通过微孔尼龙膜过滤和传代前"十"字形震荡培养液等操作可以得到形态典型、纯度较高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纯度计算可得离体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平均值为95.49%(n=6)。结论改进的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方法稳定有效,得到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及生物学特性并加以鉴定.方法:取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BMSC),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传代后观察其生长特性,用免疫组化方法加以鉴定.结果:原代培养20d后可分离得到BMSC,在5代以前生长形态相对稳定,典型的BMSC可分为两个类型.结论:BMSC具有贴壁生长特性,较易对其进行分离扩增,增殖速度快,可用于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索和建立人子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为盆腔器官脱垂的基础研究提供成熟的体外人盆底成纤维细胞系。方法:临床搜集因盆腔器官脱垂(POP)或非POP的良性妇科疾病而行子宫切除患者的子宫旁韧带(包括主韧带和骶韧带),组织剪碎后采用改良的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长至贴满培养瓶底面80%以上时,消化传代,对所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鉴定其来源。结果:原代培养第3-4天开始,可见有单个成纤维细胞迁出、生长,7-10d时可见少部分细胞逐渐贴壁形成较小的成纤维细胞团,第25天左右多个细胞团生长中心爬出的成纤维细胞互相连接聚集成片,铺满培养瓶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细胞波形蛋白表达阳性,角蛋白表达阴性,证实其为成纤维细胞。结论:本研究确立了体外人子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为后续研究POP发病机制提供成熟的体外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分离和纯化方法,并观察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增殖和成肌特性.方法 采用改良两步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技术,获得高纯度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鉴定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MIT法检测体外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生长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化特性.结果 获取的骨骼肌卫星细胞纯度高,细胞中肌源性标志中间丝蛋白desmin呈强阳性表达.体外培养时,骨骼肌卫星细胞有1~2 d的潜伏期,5~6 d进入平台期.细胞汇合至60%~70%或降低培养基血清浓度时,开始相互融合形成肌管细胞.结论 酶两步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获得较高纯度的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方法.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时无需特殊诱导即可相互融合,形成具有骨骼肌收缩特性的肌管细胞.  相似文献   

7.
成年兔心耳组织体外培养扩增心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成年兔心耳组织体外培养扩增心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选新西兰成年兔11只,分别取少量心耳组织,酶解法制成细胞悬液,体外培养.于培养0、12、26、40 d进行细胞计数;培养12、26 d测定细胞染色体含量;培养0、40 d,取部分细胞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计算心肌细胞百分比;培养26 d,电镜检查细胞的超微结构;培养12 d,取部分细胞置-80℃冷冻保存,8周后快速解冻,体外继续培养观察.结果细胞计数分别为(0.54±0.06)×107、(7.38±0.73)×107、(58.00±16.14)×107、(24.91±11.86)×107;DNA 含量测定S期细胞分别为22.2%、56.5%;免疫组化判定心肌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2%±11%、87%±18%;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肌原纤维的横纹;冷冻的心肌细胞快速解冻后,体外培养可继续生长扩增.结论成年兔心耳组织来源的心肌细胞,在有限的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数目可扩增,其亚显微结构和成分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膀胱Cajal细胞(ICC细胞)在逼尿肌细胞兴奋调控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①透射电镜观察ICC细胞和逼尿肌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联系;②以荧光光漂白恢复(FRAP)对相邻的ICC细胞和逼尿肌细胞进行检测,观察ICC细胞和相邻逼尿肌细胞之间的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 ①超微结构可见 ICC细胞和逼尿肌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②对与单个ICC细胞相邻的逼尿肌细胞进行荧光漂白后,可发现逼尿肌细胞内的荧光强度有显著恢复(P<0.01),同时ICC细胞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说明ICC细胞与逼尿肌细胞间有信号通讯的通路.结论 ①ICC细胞与逼尿肌细胞之间存在结构上联系;②ICC细胞可以将兴奋信号传递给周围的逼尿肌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的大鼠足细胞培养方法.方法 取体质量200~220 g的健康雌性SD大鼠,无菌取肾后通过差异过筛法分别通过80、150、200目细胞筛网,收集200目筛网上肾小球进行接种,利用植块法将接种培养面向上放置,4.5 h后将培养瓶翻转过来正常放置于37 ℃、5%CO2的恒温恒湿培养箱进行孵育.采用形态学观察和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足细胞进行鉴定,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足细胞纯度分析.结果 5 d后可见绝大部分肾小球贴壁并有少许肾小球周围有细胞爬出,7~8 d可见所有肾小球周围有大量细胞爬出,胰酶消化后传代培养.形态学及特异性抗体WT-1、nephrin鉴定为足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纯度99%左右.结论 差异过筛法分离大鼠肾小球,结合植块法促进肾小球贴壁,可简单、高效地培养出原代足细胞,且具备足细胞生物学特性,且在操作简单的情况下细胞产量、纯度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当.  相似文献   

10.
兔颈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颈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自体的细胞移植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单侧兔颈静脉,保留对侧;用0.25%胰蛋白酶液进行灌注消化;M199培养基进行培养;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进行血管内皮细胞鉴定.结果培养后1-3 d可见细胞贴壁,3 d后细胞变形,7-10 d细胞融合成片,14 d后可进行传代培养;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阳性,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取材后实验兔一直存活,未出现死亡.结论本实验方法可以稳定地获取体外培养的兔颈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并保证了实验兔的存活,为后续自体细胞移植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