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证"概念规范研究源流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雍小嘉  陈云慧  王燕 《光明中医》2008,23(7):1045-1045
"证"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本文回顾了"证"概念规范研究源流,得出中医对"证"概念的阐释事实上仍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中,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基础,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中医证候实质的认识,应当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分类及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中,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对同一疾病不同证候或同一证候不同疾病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流行病学水平着重阐述中医证候的分子基础。这对了解中医证的实质及临床辨证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防治疾病方法最大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中医传统将"临床医学"、"临床经验"称为"临证医学"、"临证经验"等,可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极重要概念.什么是中医学的"证"、"证候"?学术界讨论旷日持久.然而,查阅当前杂志报道的一些文献,发现迄今对证和证候以及与其相关的"证型"、"证候诊断"、"辨证诊断"、"证候分类"、"证候类型"、"病因病机"等概念的内涵仍存在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实际运用中不统一、不规范.特别是"证",它是中医药学理论中最常用的独特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一直被认为是辨证诊断及辨证论治规范化的第一步,也是开展"证"实质研究的前提.如果混淆证与证候等不同概念,会造成对研究结论的不知所指或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4.
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镫、证、候、症、征,证候等字词的沿革及中医学含义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规范了中医“证”,“证候”、“辨证”等概念,并列举其应用。  相似文献   

5.
"方证相对"与"方证相关"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与证候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方证相对、方证相关等源流、内涵及其现代研究思路与进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方证关系及其概念得以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6.
罗树启  郦永平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65-3066
"证"的量化分级研究是中医辨证量化研究的深化,目前研究很少涉及此课题.该文从经典中蕴含的辨证量化思想、临床辨证论个体化等角度讨论"证"的量化研究的意义.精确、客观的"证"量化分级,将是对传统粗略、抽象辨证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主要探讨肛肠疾病证候规范的原则、思路和方法,认为肛肠疾病证候的规范应当反映专科特色,从证候命名、概念、术语及诊断标准、辨证模式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证候、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刘保延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07,48(4):293-296,298
首先通过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比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证候”进行了定位,提出证候是中医从治疗的角度对人体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概括和描述;进一步通过认识论证候和本体论证候概念的区别,对症、证、候以及证候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证候概念中中医主体、客体等约束条件的分析,阐述了对证候实质、分类、分层、构成等的认识,提出了证候深入研究的初步思路和内容;同时对证候“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等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关于证候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略回顾了证候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出规范证候概念的依据,在探讨构成规范证侯概念内涵四要素的基础上,论证了笔者设定的证候概念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证候规范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证候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证候规范研究则于8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包括证候概念、证候分类、证候命名、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研究.许多专家对此投入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国标、行标、代码、主题词表、数版教科书,以及知名专家牵头所做的课题工作等等.但是到目前为止,现行的证候规范尚未得到统一,因此证候规范研究工作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近年国家对于证候规范研究的重视,有望在今后的几年内取得比较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规范帕金森病的中医辨证。方法采用"降维升阶"的研究方法:先将复杂的证候分解为最简单的证候要素,再将证候要素之间有机组合,形成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结果入选的126篇帕金森病中医证型文献,共涵盖临床病例数3495例,通过频数、频率统计及卡方检验,从中得出帕金森病常见的6个证候要素:阴虚、内风、血瘀、气虚、痰和血虚。6个证候要素之间有机组合,共得到34种应证组合形式。结论运用"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相结合的方法,即可达到规范中医证候的目的。该研究完善了帕金森病中医辨证体系,促进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向规范化、标准化的转变,使其更为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12.
刘红亮  张琳琪 《河南中医》2020,40(5):807-810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内容较多,除了对中医证候概念标准化分类外,在临床实验室指标、临床证候分型、证候分布规律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使用数学、蛋白组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开展了全面详实的研究工作,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为了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尝试将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创新、发展、科学、规范的思维方法。使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更加详尽、真实、可信,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中医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充分发挥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主要讨论肝系证规范的原则和方法,认为肝系证规范应重点从命名、概念、证候术语和诊断规范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讨论肝系证规范的原则和方法,认为肝系证规范应重点从命名、概念、证候术语和诊断规范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回顾古代医家对肥胖证候的认识和演变,结合近年文献分析,认为肥胖证候研究存在病例数偏少、证候命名不规范、辨证方法未统一、判定标准不明确等局限和不足。证素独立规范,组合灵活多样,证素辨证可以用于肥胖的证候研究,挖掘、归纳肥胖人群的证候特征,有利于为本病的中医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中医临床及证候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证候命名分类体系。方法:通过对"复合证候""单证"及"证候要素"三种证候命名分类体系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认为复合证候存在组合形式不规范,内容相互交错重叠,分型僵化,相应诊断标准数量庞大等缺点;而证候要素存在割裂证候、模糊证候特异性以及病性证素和病位证素难以分开等缺点;单证则存在难以反映靶病位与本病位差异性以及证候间联系与演变规律的缺点。结果:提出以单证为基础兼及复合证候和证候要素的证候命名新系统。结论:在中医临床研究和证候研究中采用以单证为基础兼顾复合证候和证候要素的证候分类新系统,可以综合三者的优缺点,使中医临床和证候研究既能更加灵活,又能保持规范性,而且还简便明晰。可以解决原有三种研究单位单独运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宁  郭蕾  杨婕 《环球中医药》2012,5(7):517-520
目的 运用流行学调查方法 确定阿尔茨海默病的证候要素,通过证候要素的提取以规范其证候命名.方法 对太原市三地区进行流行学调查,包括西医疾病的信息采集和中医证候四诊信息的采集,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处理,以达到对证候要素提取的客观化.结果 提取出阿尔茨海默病的证候要素13个,即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血瘀、痰浊、气郁、内湿、气滞、毒邪、内风、内火、阳亢;病位要素4个,即肾、脾、心、肝,经过"应证组合"证候组合命名41种,涵盖率达80%.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证候要素的确立和应证组合是规范证候命名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郭铭隆  陈家旭 《中医杂志》2008,49(11):965-967
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证候标准化、规范化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包括症状名称及内涵界定的规范、症状量化的规范、证候名称的规范以及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等全方位进行反思,促进中医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回顾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医学个体化诊疗特色.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准确辨证确立的治法与方药才能发挥更具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正是基于辨证在中医诊疗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证候规范化研究始终是中医学现代化和标准化研究的热点.相继开展的研究从证候概念及其内涵探讨、证候分类和命名以及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系统回顾研究过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对准确把握证候规范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琳 《北京中医药》2009,28(2):104-107
在对<圣惠方>分步骤进行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的基础上,以现代脾脏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发现一些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在<圣惠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圣惠方>虚证可直指"脾"、"脾胃"、"脾肺"、"心脾"、"脾肾";且只有"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圣惠方>有相对较多的"脾气不和"、"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证;<圣惠方>一些证候相关概念辨析不清;<圣惠方>实证、热证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实证中,外邪直接相犯者比例较大;<圣惠方>认为证候虚多兼寒、实多兼热等.认为<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