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定量研究麻黄素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正常成年人39名(78侧鼻腔),其中男性21名,女性18名,年龄20~61岁,平均(37.9±11.5)岁。利用鼻声反射测量法分别测量收缩前、收缩后5 min和收缩后10 min的鼻腔最小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CAb,MCA5,MCA10)及其距前鼻孔的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ostril to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Db,MD5,MD10)和0~5 cm的鼻腔容积(the nasal cavity volume from 0 cm to 5 cm,NVb,NV5,NV10);然后分别计算收缩后5 min和10 min的鼻腔最小截面积和容积与收缩前的变化量和变化率(ΔMCA5,ΔMCA10,ΔNV5,ΔNV10;ρMCA5;ρMCA10;ρNV5;ρNV10)。结果①麻黄素收缩后5 min、10 min的鼻腔的容积、最小截面积及其距前鼻孔的距离与收缩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后5 min和10 min的鼻腔容积、最小截面积及其距前鼻孔的距离之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3.1%的鼻腔在收缩后5 min时其容积和最小截面积反而小于收缩前;②ΔNV10、ρNV10大于ΔNV5、ρMCA5;③男、女单侧鼻腔收缩前、后的最小截面积和容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大于女性;ΔMCA5、ΔMCA10、ΔNV5、ΔNV10、ρMCA5、ρMCA10、ρNV5、ρNV1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ΔNV5、ΔNV10、ρNV5和ρNV10均与年龄有相关性,ΔMCA5、ΔMCA5、ρMCA5和ρMCA10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鼻声反射可以使麻黄素试验的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可比性,有一部分鼻腔黏膜对麻黄素的反应表现为先肿胀后收缩,麻黄素试验的测量时间定为10 min较为合理,鼻腔黏膜对麻黄素的收缩反应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声反射、鼻阻力、鼻呼吸量检测对于鼻中隔偏曲(asal septal deviation,NSD)患者鼻塞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 对102例NSD伴不同程度鼻塞的患者进行评估,主观方面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根据VAS评分情况,把患者鼻塞严重程度分成轻度(VAS评分为0~3分)、中度(VAS评分>3分且≤7分)、重度(VAS评分>7分且≤10分)3组,应用鼻声反射、鼻阻力计及鼻呼吸量仪器,记录患者偏曲侧鼻腔的最小横截面积(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MCA)、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CV)、鼻腔阻力(nasal resistance,NR)、最小横截面积距前鼻孔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nostril to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D)、鼻腔吸气量(inspiratory volume,IV)、鼻腔呼气量(expiratory volume,EV)、鼻呼吸气量差异比(nasal partitioning ratio,NPR)包括吸气量差异比(NPRi)及呼气量差异比(NPRe)等客观指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不同鼻塞程度的患者进行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双侧鼻腔进行比较,并对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偏曲侧鼻腔在MCA和NCV指标方面,轻度和中度、轻度和重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中度和重度此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D指标方面,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V、EV、NPRi、NPRe指标方面,轻度和中度,轻度和重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中度和重度此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R指标方面,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双侧鼻腔发现,在NCV、MD、NR、IV、EV指标方面,同一患者两侧鼻腔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A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NR与MCA、NCV0-7、IV、EV等指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35、-0.651、-0.563、-0.524,P<0.01),NR与NPRi、NPRe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3、0.606,P<0.01)。结论 联合使用鼻声反射、鼻阻力及鼻呼吸量检测来评估鼻中隔偏曲患者的鼻塞严重程度较为全面。  相似文献   

3.
鼻中隔偏曲患者鼻腔通气功能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引起的主观鼻堵症状与鼻阻力和鼻声反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RR2四相鼻阻力计测量吸气、呼气过程的有效阻力(effective resistance in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 process,Reffin,Reffex);吸气、呼气过程的顶点阻力(vertex resistance in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 process,VRin,VRex);同时利用Eccovision鼻声反射仪测量距前鼻孔0~1cm,1~2cm,2~5cm,5~7cm的鼻腔容积(nasal volume from0~1cm,1~2cm,2~5cm,5~7cm:V1,V1-2,V2-5,V5-7),鼻腔的最小横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CA)及其距前鼻孔的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ostril to minimum cross-sectionalarea,MD)。结果第1组中,鼻堵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与鼻腔阻力、鼻腔容积及最小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ffin、Reffex、VRin、VRex分别和V1-2、V2-5、V5-7及MCA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ffin、Reffex、VRin、VRex在第1组与第2组间、第1组和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第2和第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1组与第2组间、第1组和第3组间,V1、V1-2和M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V2-5、V5-7和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和第3组间,V1、V1-2、V2-5、V5-7、MCA和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组的MD较其他2组明显后移,接近距前鼻孔2cm的位置。结论在有鼻堵症状的鼻中隔偏曲患者中,四相鼻阻力的测量结果和鼻声反射的测量结果无显著的相关性,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堵症状不仅取决于偏曲的程度,而且取决于偏曲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前组鼻窦病变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用Acoustic Rhinometer A1鼻声反射仪和Rhinomanometer NR6-2鼻阻力计测量25例单侧鼻窦病变患者的健侧和患侧鼻腔通气功能,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鼻腔0~7 cm,2~5 cm和5~7 cm的鼻腔容积(V0-7,V2-5和V5-7),距离前鼻孔2 cm、4 cm、6 cm处的鼻腔截面积(A2、A4、A6),鼻腔两处最小截面积(MCA1、MCA2)及距前鼻孔的距离(D1、D2),健侧与患侧相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差为75 Pa、150 Pa、300 Pa的健侧和患侧的鼻腔气体流量和平均阻力,健侧与患侧相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组鼻窦窦口阻塞和鼻窦炎性反应对鼻声反射和鼻阻力的测量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鼻声反射技术评价鼻阻塞患者经鼻内镜手术后的效果。方法对42例以鼻阻塞为主诉,入我院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鼻声反射检查,测算鼻腔平均截面积(MNCA)、最小截面积(MCA)、鼻腔容积(NV)和鼻阻力(N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NCA、MCA、NV值术后比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而NR值术后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鼻声反射可以作为鼻阻塞患者鼻内窥镜手术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鼻功能测量联合副鼻窦断层扫描(CT)的影像学评估在慢性鼻窦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并诊断为慢性鼻窦炎的106例患者资料,分别记录患者的鼻声反射、鼻阻力测量结果,骨炎GOSS评分、 LM评分,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LM评分、骨炎评分均高于不伴鼻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功能测量中鼻息肉鼻腔侧鼻声反射V6、V2-5值低于不伴鼻息肉鼻腔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阻力、鼻声反射V3、MAC和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左鼻腔阻力和左侧鼻声反射V6、V2-5呈负相关,V3、MAC、MD与鼻阻力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右侧V6、V2-5、V3、MAC、MD与鼻阻力均呈负相关;骨炎GOSS评分和LM评分呈正相关;鼻阻力与骨炎GOSS评分、LM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鼻功能测量及影像学评估均可以一定程度反应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鼻功能测定联合影像学评估能更有效判定慢性鼻窦炎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后采用不同鼻腔填塞材料的应用效果,为提高该类患者的治疗质量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7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按照不同的鼻腔填塞材料分成A、B、C三组,各组均25例,A组使用凡士林纱条,B组使用膨胀止血海绵,C组使用藻酸钙填塞物,对比三组患者的主观痛苦、鼻腔黏膜肿胀程度及症状复发状况。结果:C组患者手术后1d的睡眠失常、头痛及鼻塞鼻痛等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度、重度鼻腔黏膜肿胀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A组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鼻腔黏连发生率、取出填塞物后出血率、鼻窦炎症迁延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内镜手术后应用不同鼻腔填塞材料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鼻腔自然状态,选择合适的鼻腔填塞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技术在指导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中的作用。方法:对49例以鼻阻塞为主诉的OSAHS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个月行鼻声反射检查,测算鼻腔平均截面积(MNCA)、最小截面积(MCA)、鼻腔容积(NV)和鼻阻力(NR),指导行鼻腔扩容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NCA、MCA、NV值术后比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而NR值术后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鼻声反射可以作为鼻腔扩容手术前评估及术后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等离子下鼻甲减容术(CITR)对鼻腔功能的影响,研究最适宜的等离子能量大小和消融作用时间.方法 将108 例患者随机分成4 组,按时间、能量梯度分别采用3档10s(A 组)、4 档10s(B 组)、5 档10s(C 组)、3 档20s(D 组)行CITR 手术,测定患者手术前后的鼻阻塞视觉模拟评分(VAS)、鼻阻力、鼻腔黏膜纤毛传送速率(MTR),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各组患者手术前后下鼻甲黏膜行病理检查并比较.结果 4组患者术后鼻阻塞VAS及鼻阻力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术后鼻阻塞VAS 及鼻阻力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 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两组术前、术后MT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 组术后MTR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C、D 组术后鼻腔黏膜病理结果显示纤毛脱落、腺体灼伤.结论 CITR 对鼻黏膜可能产生损伤,行CITR 操作时应选4 档能量,持续时间10s 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赛洛唑啉滴鼻液在局部麻醉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局部麻醉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分为赛洛唑啉组和肾上腺素组,每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现鼻腔黏膜反跳性充血水肿的情况、鼻腔疼痛的情况、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肾上腺素组(9/60)较赛洛唑啉组(0/60)术中更易出现鼻腔黏膜反跳性充血水肿(P<0.05).肾上腺素组(9/60)较赛洛唑啉组(1/60)术中更易出现鼻腔疼痛(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比较,肾上腺素组(259±48)m L与赛洛唑啉组(282±3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时间点血压、心率相比,肾上腺素组与赛洛唑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素组(7/60)较赛洛唑啉组(1/60)术中更易出现不良的心血管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赛洛唑啉作为局部麻醉鼻内镜手术的减充血剂,不易出现鼻腔黏膜反跳性充血水肿及不良的心血管反应,较肾上腺素更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市陈星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观察组),50例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为96.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重度鼻塞占比均显著降低(均为0),轻度鼻塞占比显著升高(分别为75.00%、7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的鼻塞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可有效解除鼻塞症状,同时保留大部分鼻中隔软骨和正常的骨性支架,减少鼻背塌陷,避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探讨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LM)与鼻用激素及鼻腔冲洗合用对复发性鼻窦炎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长兴县人民医院于2012年8月—2014年2月接诊的复发性鼻窦炎患者6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鼻腔吸入鼻用激素(糠酸莫米松喷雾剂)联合鼻腔冲洗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CLM治疗。治疗前后统计2组患者的嗅觉减退、头痛、鼻塞和流涕评分,并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同时治疗后统计2组患者的术腔清洁时间和上皮化时间。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嗅觉减退、头痛、鼻塞和流涕评分以及鼻内镜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嗅觉减退、头痛、鼻塞和流涕评分分别为(1.7±1.2)分、(1.5±1.1)分、(2.5±1.2)分和(2.2±1.3)分,对照组分别为(2.7±1.4)分、(2.4±1.3)分、(3.4±1.3)分和(4.5±1.2)分,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3.8%(30/32),对照组为71.9%(23/32),2组疗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术腔清洁时间和上皮化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M与鼻用激素及鼻腔冲洗合用有利于复发性鼻窦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100联合钛夹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开窗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0例(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眼).2组患者均行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开窗术,其中观察组于患鼻腔泪囊区鼻内切口,用钛夹联合S100,对照组单纯使用钛夹,比较2 组治疗后1 周及6 个月视力情况,统计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2 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和术后6 个月,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P<0.05).结论 使用S100 联合钛夹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开窗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痛苦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孙宝珠  段广廷  许艳芳 《海南医学》2023,(24):3587-3592
目的 观察轮廓化鼻内镜手术(CENS)联合中药鼻腔冲洗治疗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开封市祥符区中医院收治的114例难治性CRS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组、CENS组和联合组各38例。FESS组采用FESS术治疗+生理盐水鼻腔冲洗;CENS组采用CENS术治疗+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联合组采用CENS术治疗+中药鼻腔冲洗。治疗两周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主观症状评分、炎性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5、IL-17水平]、鼻通气及嗅觉水平,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术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两周后,联合组和CENS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92.11%,明显高于FESS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塞、鼻涕、喷嚏及鼻痒的主观症状评分不同组别·时间点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两周后,三组患者的鼻塞、鼻涕、喷嚏及鼻痒主观症状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联合组明显低于CENS组和F...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后采用纳吸棉和膨胀海绵两种材料填塞鼻腔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鼻腔黏膜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耳鼻喉科慢性鼻-鼻窦炎患者70例,收治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5例。A组鼻内镜术后采用纳吸棉填塞鼻腔,B组鼻内镜术后采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腔黏膜修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和Lund-Kennedy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周及术后12周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采用纳吸棉填塞鼻腔较采用膨胀海绵填塞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术腔黏膜良性转归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疗效,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辽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5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组(A组)、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组(B组)、传统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组(C组),每组各50例。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并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总有效率。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C组明显高于A、B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个月观察A、B、C三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分别为92.0%、92.0%、9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年复查,A、B、C三组患者远期总有效率分别为94.0%、92.0%、80.0%,C组远期疗效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组患者远期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三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4.0%、20.0%,A、B组明显低于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与传统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3种方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均有疗效,但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远期疗效优于传统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化湿通窍方雾化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窥镜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登封市中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00例接受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湿通窍方雾化术腔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记录患者中医证候(流脓涕、鼻塞、头痛、嗅觉障碍、鼻甲肿胀)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术腔清洁时间、黏膜转归竞争时间、术腔上皮化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流脓涕、鼻塞、头痛、嗅觉障碍、鼻甲肿胀)积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症状(流脓涕、鼻塞、头痛、嗅觉障碍、鼻甲肿胀)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腔清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黏膜转归竞争时间和术腔上皮化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个月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来说,化湿通窍方雾化术腔可以加快鼻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缩短黏膜上皮化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鼻内窥镜下微型局部填塞治疗鼻腔深部出血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鼻腔深部出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抛硬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鼻内窥镜下凡士林纱条和膨胀止血材料局部填塞止血;治疗组予以鼻内窥镜下0.9%氯化钠注射液浸润的明胶海绵和膨胀止血材料微型局部填塞止血,对两组临床疗效、各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5)。治疗组鼻塞缓解时间为(2.34±0.77)d,黏膜水肿消散时间为(4.14±1.26)d,鼻涕减少时间为(4.24±1.47)d,头痛缓解时间为(5.12±1.5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8、4.896、2.343、4.072,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结论 鼻腔深部出血患者应用鼻内窥镜下微型局部填塞治疗的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共5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开放性手术,研究组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手术总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术后手术损伤事件、术前术后的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值。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手术总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手术损伤事件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鼻内镜手术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确切,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模式,可减轻手术的创伤,减少出血,手术的进程更快,且可减少术后手术损伤事件,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FR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FR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生命质量[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48/49),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鼻塞、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Lund-kennedy、SNOT-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FRS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鼻黏膜形态,提高其生命质量,效果优于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