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稻湿润灌溉的节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能定量控制水分的模拟槽中,对水稻的生理生态需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的蒸散作用主要受水稻冠层的控制。同一生育阶段内,温度因子对蒸散作用有显影响。1992年杭州市郊区早稻湿润灌溉的蒸散总量为323.2mm,日平均4.1mm,比对照减少0.27mm。晚稻本田期蒸散总量为398.8mm,日平均为4.5mm,比对照减少0.34mm。叶面蒸腾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早稻的相关系数为0.96,晚稻为0.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分状况下红壤水稻的小量平衡和生产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区通过水稻测坑试验,测定了农田水量平衡各分项。结果表明,低、中、高水分条件下早稻的蒸散需水量为368.6~415.4mm,日均蒸散量为4.29~4.83mm/d。5月~7月的降水总量可以满足早稻的蒸散和渗漏需要,并有多余的水分需排出。但由于降雨间隔不匀,仍需少量灌水来补充调节。晚稻低、中、高3种水分状况下蒸散量为334.9~384.2mm,略低于早稻,但日均蒸散量高于早稻。即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谷子在—13.9Pa的负压下发芽率只有24.0%,在—16.73Pa时发芽率为16.3%。用0.5%的NM—1号抗旱剂包衣后,在—16.73Pa的负压下发芽率可达65.6%,比对照提高49.3%。同0.5%的NM—1抗旱剂在大豆现蕾期喷施叶面1次,相对收获株率为115.38%,相对千粒量为107.7%,增产率为40,27%。玉米在6叶期喷施0.5%的抗旱剂后,饱和亏减少4.09g,是对照的43.81%;干物质积累比对照快67.19%,蒸腾系数减少8.36g。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模拟我国南方双季稻作区不同的水分条件,设置4种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的灌溉条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灌和天灌的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而湿灌和配灌在孕穗期达到最大,此后叶面积减小的趋势表现为天灌最快,淹灌最慢。早稻以淹灌的生物量最大,而晚稻以配灌最大;早稻各处理产量差别不大,以淹灌的产量最高,天灌的产量因水文年型不同而有较大的波动,晚稻各处理的产量差别加大,特别是天灌,产量难以保证,最大减产率达到22.9%,而配灌产量最高;各处理多年平均灌溉水分生产率为1.48kg/m^2,早稻较晚稻高,其中湿灌的水分生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以同一品种为材料,用旱育、软盘旱育、软盘湿润,并以常规湿润为对照的4种方式育出的秧苗,经考察秧苗素质、同田栽插比较的结果,阐明了旱育优于湿润,以旱育为最好。1996年早稻生育期间雨日频频,低温迟发,旱育秧产量5548.5kg/hm2,比软盘旱育、软盘湿润、湿润秧分别增产16.3%、20.5%、30.85%,成熟期分别早1、3、5d,旱育秧为水稻生产上谋求早熟、增产开拓了新路。  相似文献   

6.
PP333对紫花芒果树开花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4年生紫花芒不同时期(6,8,9,10月)不同剂量(0,2.5,5.0,10.0g纯量)土施PP333的处理试验表明,9月中旬株施5.0gPP333的处理树平均株产15.6kg,不施药的对照树平均株产2.9-12.2kg,对比增产437.9-27.9%;开花梢百分率对照树为5.2-37.8%,施药的处理树为67.0%-100.0%,开花梢率的提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流体播种技术在油菜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保水剂流体播种技术,解决了油菜适播期干旱不能一播全苗的问题,保证了油菜壮苗越冬。越冬至初花期单株叶片比对照多3.4~8.2片,茎粗比对照增加0.54~0.63cm,根条数增加2.5~2.87条,根干重增加65%~79.2%,终花期根伤流量增加1390%~149.4%,且病害轻,三年平均增产28.7%。生育期对5~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定,平均比对照提高10%左右,保证了油菜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鄂东南棕红壤丘陵区冷浸田施用过氧化钙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过氧化钙基施能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113.9 ̄184.2mV,减少土壤还原物质含量0.86 ̄0.96cmol/kg,减少活性还原物质含量0.23-0.83c mol/kg,提高根系活力31.2 ̄50.2μg/gfw·h;能使水稻增产3.3% ̄12.4%,增产幅度为早稻高于晚稻。  相似文献   

9.
经过3年6季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塑盘育秧抛栽采用“施足基肥,控制蘖肥(早稻免施,晚稻轻施),重视穗粒肥”的氮、钾肥运筹技术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早稻以“基肥70%+穗肥30%”处理增产最显著,折667平方米产量497.0公斤,比对照增产6.8%;晚稻“基肥70%+蘖肥15%+穗肥15%”处理最佳,667米^2产量490.4公斤,比对照增产6.3%,两者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应用玻璃微电极技术测定结果表明:卡死克对东亚飞蝗脑神经分泌细胞自发性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组4龄若虫饲毒后第4天间脑部位的Ⅱ、Ⅲ类脑神经分泌细胞数量比正常组的减少约75%,而且细胞放电活动强度平均降低约0.5~1.0mv.振幅,放电频率平均减少约5~10次/s。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水稻分蘖期生理耗水量,以期更加高效地节约灌溉水资源。[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对水稻进行控水灌溉,根据每天每试验盆重量变化分析水稻生理耗水量。[结果]水稻分蘖前期耗水量不断增加,到分蘖后期逐渐降低,水稻分蘖前期平均每株每天耗水193.75 g,水稻分蘖后期平均每株每天耗水260.92 g。每盆栽2株水稻耗水量高于每盆栽1株水稻耗水量33.4%。[结论]在水稻分蘖末期应控制灌溉水量;水稻种植越密,分蘖期生理耗水量小,其分蘖数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水稻不同水分处理对耗水特征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方法】2017年设置5个灌溉定额,对比分析不同水分处理下水稻产量、各生育期耗水量。【结果】W5处理(灌溉定额910.00 mm)的水稻产量比其他处理分别增加21.95%~458.43%。膜下滴灌水稻全生育期5个水分处理的耗水强度分别为3.75~7.14 mm/d。随着灌水量减少叶面积衰减指数逐渐增大,叶片表现出早衰特征,株高受到灌水量抑制。W5处理与其他处理水分生产率相比分别提高7.61%~193.06%。生育阶段耗水强度变化规律为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分蘖期>成熟期>苗期。【结论】水稻全生育期适宜灌溉定额910.00 mm,在拔节孕穗期、分蘖期2个关键需水期,满足水稻水分需求。  相似文献   

13.
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水稻植株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双季稻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选择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开展了黑麦草-双季稻(Ry-R-R)、紫云英-双季稻(Mv-R-R)、油菜-双季稻(Ra-R-R)和马铃薯-双季稻(Po-R-R)种植模式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后茬水稻各部位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早稻成熟期,Po-R-R处理茎、叶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晚稻成熟期,Ra-R-R处理的茎、叶物质转运率和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早稻成熟期,Mv-R-R处理水稻植株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各秸秆还田处理水稻植株茎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晚稻成熟期,Po-R-R处理叶、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Mv-R-R处理穗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y-R-R、Ra-R-R和CK处理(P<0.05)。总的来说,各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措施均促进了水稻各部位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其中以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水稻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贵州水稻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等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贵州8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计算贵州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并分析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贵州水稻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为324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是有效降水量最大的阶段,呈递增趋势,其他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为递减趋势;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为737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抽穗—灌浆期需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需水量呈递增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缺水量为413 mm,呈递增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缺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呈递增趋势。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0.56,其中,抽穗—灌浆期对灌溉依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选用春小麦品种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节水处理研究灌水次数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1水的W1处理可显著增加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尤其增加60~100cm深层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而随着灌水的增加,春小麦深层同层土壤贮水及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率随之降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总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降低,但春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春小麦开花以后的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随灌水次数增加明显增加;生育后期灌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不利于春小麦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增加灌水次数,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降低土壤贮水的利用比例,增加春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但春小麦灌水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灌水次数较多的处理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生育后期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增加,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明显降低。综合考虑春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利用效率、物质生产等因子,确定灌二棱水+拔节水2水的处理是春小麦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模式。  相似文献   

16.
北疆棉花膜下滴灌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3种灌溉量(2 850、3 900、4 950m3/hm2 )下研究了棉花膜下滴灌各生育期的耗水量与耗水强度.结果表明棉花的耗水量随着灌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北疆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溉量为3 900 m3/hm2,棉花最大蒸散量出现在花铃期,其中开花-吐絮期,耗水量240.96 mm,最大耗水时段为现蕾-吐絮,日均耗水量3.29~4.15 mm.棉花根系主要吸水层在0~60 cm土壤深度,高灌溉量棉花的吸水强度在0~40 cm大于低灌溉量,而在40~60 cm恰恰相反 .高灌溉量下棉花蕾期以前的土壤蒸发强度增大,干物质生产能力并没有相应增加,适当调节蕾期以前的灌溉量可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依据冀北高原2006年的集雨补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小南瓜补灌不同水量,对产量和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补水10.0 mm+果实膨大期补水15.0 mm处理的小南瓜经济产量比未补水对照增产28.0%。开花期一次补水15.0 mm处理比对照增产26.8%,两处理产量无明显差异;开花期补水15.0 m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提高16.2%。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开花期补水15.0 mm,补水纯收益最高可达57.4元/ m~3。本研究条件下,开花期补水的增产效果优于果实膨大期补水。通过集雨进行补灌,可以为半干旱区农田稳产提供一定的水分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大田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氮代谢酶活性和土壤氮素的影响,为优化水稻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水稻品种金优253和桂旱1号为材料,2008年早季和晚季采用湿润灌溉、交替灌溉、水层灌溉3种水分管理模式和免耕、常耕两种耕作方式进行田间试验,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和各种生理指标.[结果]在相同耕作方式下,水层灌溉相对有利于提高早季水稻全氮积累量和氮素回收率,提高抽穗期早季水稻叶片GP转氨酶活性、拔节期和抽穗期晚季水稻叶片GS活性以及成熟期早晚季常耕水稻叶片GS活性.采用湿润灌溉处理相对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成熟期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以及水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土壤碱解氮含量、晚季水稻氮素回收率,但降低晚季水稻产量.采用交替灌溉处理相对有利于提高拔节期早晚季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抽穗期晚季水稻叶片CP转氨酶活性及拔节期和抽穗期早季水稻叶片GS活性.在相同水分管理模式下,与常耕水稻相比,免耕利于提高交替灌溉处理水稻氮素积累量以及早、晚季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结论]耕作方式和水分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免耕和节水互作条件下,有利于土壤供氮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