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肌内注射是将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以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注射部位常选臀大肌,臀中、小肌.  相似文献   

2.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现总结如下。1药液回渗1.1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1.2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1.3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track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  相似文献   

3.
李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6):395-396,F0003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1].近年来穴位注射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伴发皮肤瘙痒症及糖尿病肾病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作用.现将穴位注射在糖尿病并发症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致药液外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见效快,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药液外渗,引起病人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病人痛苦,给患者健康带来损害,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本人通过5年的临床护理工作,总结出几点治疗措施,并成功治愈了146例渗透性损伤患者,现将护理体会简述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46例患者,男66例,女80例.年  相似文献   

5.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风湿热复发和梅毒的治疗,通常是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4周.此药是白色结晶性粉末,颗粒大,难溶于水,溶解后为白色浑浊状,如针头部分内有苄星青霉素药液,针头进入肌肉内受热,针头内的药液受热凝固堵塞针头而致一次注射失败,造成药物浪费和增加患者的痛苦.通过临床实践,调整注射程序,使针头内为注射用水而非药液,大大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肘及前臂部疼痛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肘及前臂部疼痛性疾病临床并不少见,其中尤以肱骨外上髁炎常见。此类疾病常以肘或前臂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部位常有明显压痛,临床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又以痛点阻滞及注射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将对其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尤其是痛点阻滞及注射治疗予以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7.
注射疗法是治疗各种疾病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住院病人95%以上需要接受各种注射疗法,同时也是护士配合医生完成医疗任务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有皮下、皮内、肌肉和静脉注射等。注射疗法有着药液迅速产生疗效的优点,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但也有给病人带来痛苦的缺点,所以有些病  相似文献   

8.
穴位注射作用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对其作用效应及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利于指导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也将为研究和探索经络、腧穴的功能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臀部肌肉注射是临床治疗给药的最常用方法之一,若注射部位不当,药物浓度过高或用药时间长,均可以使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及硬结等症状。以往我们经常采用热敷的方法,效果不明显。现采用生姜擦法配合生姜片外敷治疗肌肉注射后红肿、疼痛、硬结的病人,经临床采用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应用观察病人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21~60岁,病人注射部位均出现红肿、疼痛和硬结,硬结大小不一,直径在1~3cm。二、方法随机抽样生姜片组54例,热敷组46例。生姜片组54例,根据注射部位硬结大小,选择新鲜生姜数块,切成一面积稍大于硬结的生姜小…  相似文献   

10.
灌肠是临床上治疗肠道疾患、盆腔炎、镇静等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要求药液能在肠道内保留较长时间,而且保留的时间越长越好,有利于肠粘膜的充分吸收。临床上,我们采用一次性头皮针导管代替肛管,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加穴位注射的临床效果。方法取维生素B12针500ug两侧夹脊穴穴位注射,并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对10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暴露病变及疼痛部位行辐射治疗,30min/次,1次/d,8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病情好转,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加穴位注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肌肉注射是门诊常用的治疗方法,它比口服疗效好且快,又不耽误学生上课时间,但肌肉注射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产生的疼痛,也让广大患者望而却步。有些患者疼痛并不显著,但另一些患者对疼痛非常敏感,这是由于每位患者的痛阈值不同,恐惧心理及注射部位不同(在正常的注射区域内)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服务态度及注射的技巧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常用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腱鞘炎、单纯性软组织急慢性劳损、肌肉附着点及筋膜疼痛、炎症等。常用药物为醋酸泼尼松龙或醋酸氢化可地松。现将所致并发症及预防介绍如下。1 局部无菌坏死 :表现为注射部位溃疡坏死 ,经久不愈 ,类似结核感染 ,局部疼痛较轻 ,无全身炎症反应。多与局部注射药量过大 ,次数较多 ,部位较浅有关。因此 ,注射时应选择长度、粗细合适的针头 ,部位准确 ,药量一般为 0 5~ 1ml,无效时不宜再用。2 严重炎症反应 :据有关文献报道 ,醋酸泼尼松龙为白色晶体颗粒 ,呈酸性 ,易沉积于囊壁或关节腔内。注射后 ,由于颗…  相似文献   

14.
列宁格勒卫生学院的内科临床医院,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时,广泛地应用了奴佛卡因动脉注射法。主要是每隔一天在股动脉处注射15-30毫升用新制得的生理食盐水制成的0.5%奴佛卡因溶液。每一疗程共注射8-12次。向动脉内注射药液的操作很简单,没有危险,且每个医生都能注射。在临床上已经对120名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进行了2000多次奴佛卡因动脉内注射。所有病人,照例在最初4次注射之后,疼痛、消化不良现象(嗳气、胃灼热感、恶心、呕吐)完  相似文献   

15.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科是门诊干部注射室,专门服务于离退休老干部,静脉输液是老年病人的基本治疗手段,手背静脉是老年人临床治疗抢救最常用的穿刺部位,如何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是有待研究的护理问题。为此,我们对526例病人采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进行对照,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加穴位注射的临床效果.方法 取维生素B12针500ug两侧夹脊穴穴位注射,并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对10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暴露病变及疼痛部位行辐射治疗,30 min/次,1次/d,8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病情好转,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加穴位注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读者园地     
关于《腰骶疼痛的硫酸镁普鲁卡因注射疗法》一文的补充在《中级医刊》1965年第3期193页,发表了《腰骶疼痛的硫酸镁普鲁卡因注射疗法》一文后,接到许多同志来信,反映出该文欠详细,现作补充如下:一、注射部位一般在疼痛的上一椎旁2~3厘米,亦可于疼痛部位注射,两侧疼痛则在两侧注射。最近我们采用穴位注射,效果更显著,取穴华陀(经外奇穴,于第一胸椎棘突至第五腰椎棘突两旁,略距后正中线5分,见中医研究院编著针灸学简编)、天应(阿是)及附近局部取穴。注射剂量为每点1~2毫升,剧痛或疼痛面积大时,可增至5毫升。注射间隔为一次不愈者,可于次日或隔日再行第二次注射,一般三次为一疗程,隔1/2~1周行第二疗程。注射用针头宜细(新4号适宜),深度一般为2~3厘米(视病人胖瘦而定)。穴位注射时,等候得气(产生痠麻胀重等感觉)始注药。二、药液配制要求含20%硫酸镁与0.4%普鲁卡因即可。我们曾将这种药液保存于用蒸溜水洗净经过消毒的有胶盖小瓶中(不要用青霉素或链霉素药瓶,以免洗不净发生过敏反应),放置三个月未见沉淀溷浊。但是铿于市售有25%硫酸镁10毫升及2%普鲁卡因2毫升的安瓿,用时配制方便,故可不必长期贮存。  相似文献   

18.
秦志均 《医学综述》2012,18(16):2626-2629
罗库溴铵是一种起效迅速的非去极化肌松药,注射部位疼痛和注射后体动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运用。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液的理化性质和注射后导致中间介质的释放有关。改变溶液的理化性质或在注射前使用一定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激肽释放酶抑制剂、抗组胺药、环氧化酶抑制剂等能有效预防这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注射室工作二十多年中,每天接受注射的人数十人至百来人。因治疗的需要,注射药物每次需1分钟 ̄4分钟,每人有1~15次不等。多数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常用的是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等。2003年 ̄2005年收集8例因肌内注射后局部出现的红、肿、疼痛反应的病例,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岁 ̄67岁,注射青霉素80万U、阿米卡星0.2g/ml,注射后第2天出现局部红、肿有1例,注射第3天后发现2例;注射青霉素80万U、林可霉素0.6g/ml,注射后第4天发现3例,注射第6天发现有2例。1.2注射方法将两种药液混合一起注射的有1例;药液分别…  相似文献   

20.
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腹痛,但要明确病因往往很难,常常需要进行多次观察,反复体检和辅助检查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此时进行周密的护理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护理人员如何正确观察腹痛提出几点看法.1、首先要观察病人腹痛的部位.我们通常可将腹部划分为九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均有相应的器官.如右上腹疼痛多为肝胆疾患;中上腹疼痛常见于胃十二指肠疾患;左上腹疼痛常见于胰腺或左肾疾患;右下腹疼痛常见于阑尾炎;左下腹疼痛常见于乙状结肠与卵巢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