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P-T封隔器渗漏失封及上窜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对P—T封隔器井下受力分析,找出了其发生渗漏、失封及上窜的原因,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验证了其正确性;提出了解决P—T封隔器渗漏、失封和上窜问题的相关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2.
用P-T封隔器测试高压低渗透层易发生渗漏,取不到完整的地层资料。经对P-T封隔器 进行井下受力分析,找出了封隔器发生渗漏的原因;给出了确定发生渗漏时最高关井压力的计算公 式并验证了其正确性;提出了解决P-T封隔器渗漏问题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异常高压低渗透地层在测试关井恢复过程中出现关井压力外泄的情况,对测试管柱进行了改进,即在P—T封隔器上方组装一个水力锚,水力锚上方组配一个裸眼旁通阀,封隔器和水力锚之间加1—2根油管,并适当增大关井时的加压负荷,较好的解决了关井压力外泄问题,提高了测试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大斜度深井射孔一测试联作施工中,由于下钻管柱易遇阻、P-T封隔器旋转坐封扭矩大不易坐封、射孔枪引爆时容易损坏压力计时钟等原因,造成施工难度大,成功率低。在冀海1×1斜井射孔一测试联作施工中,对常规管柱进行了改进,采用了RS封隔器、PR转换工具及阻振器、安全枪等,经冀海1×1井实例验证,该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ARROW1-X新型封隔器在浅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浅井和超浅井中使用P—T封隔器,难以保证胶筒密封所需的足够吨位,且进行开关井操作时极易提松或解封封隔器,造成测试失败。ARROW1-X新型封隔器在受压或受拉状态下均可坐封并保持其密封性,其机械锁定装置能够承受来自封隔器上方或下方的压差,上卡瓦释放系统使解封操作更简易。同时使测试管柱结构更加简化,测试成功率更高。经在内蒙古巴地4井测试(油层套管177.8min×255.09m;射孔井段146.0~158.0m),证明其可行性。该封隔器也特别适宜于负压井测试。  相似文献   

6.
用P-T封隔器、剪销封隔器进行第一层跨隔测试,监测压力曲线在初关井期间常发生压力恢复上升现象;二开井时易发生瞬间压力下降,并随抽汲排液的继续使失封加剧,反映在监测压力曲线上是曲线随开井及抽汲而下降.结合温度曲线、封隔器的保养及井筒条件,对监测压力曲线、跨隔测试管柱P-T封隔器井下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解释了产生异常压力曲线的原因,提出了解决P-T封隔器渗漏、失封的相关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造深井的中低渗透层,从一九七四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千型压裂封隔器的研究试验工作。现在已经过9次地面模拟试验,7次井下试验,工具起下顺利,封隔可靠,获得初步成功。 一、封隔器的结构及作用原理 P—1000(3)型封隔器又称千型压裂封隔器,其作用原理与玉456型封隔器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8.
金属封隔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化学驱多层分注、套损后完井、低渗透油田分层注水中出现的问题和外围不压井作业的需要,针对常规封隔器内通径小、耐温、耐压、耐腐蚀性能差等问题,进行了金属封隔器的研究。文章介绍了一种合金材料封隔器、这种封隔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了传统封隔器的优缺点,金属封隔器的优点,重点论述了封隔器的密封性、解封及悬挂性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ZY755-6型封隔器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ZY754-4、ZY754-5两种型号封隔器存在的易串封、洗井阀易受注水压力变化而导致的密封性能差,解封卡瓦易变形受损等问题,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研制了ZY755-6型封隔器。具有坐封可靠,解封灵活,注水时层段不易串漏,密封性能好等特点。介绍了ZY755-6型封隔器双洗井开关易密封和刚性易解封结构的原理,现场试验表明,ZY755-6型封隔器坐封合格率100%,分注合格率100%,有效期1a以上。  相似文献   

10.
341—115A新型封隔器是对原有旧式封隔器基础上进行了多处结构改造研制而成,该封隔器易于制造、密封好、防渗漏,能实现多级封隔器串联使用,可用于多层分级注水作业.座封时不用水泥车,只靠注水管线的压力就可进行座封,解决了油田急需.  相似文献   

11.
地层自然极小漏失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地层漏失机理的分析,提出了极小漏失压力的概念,并得出自然极小漏失压力计算模型,表明自然极小漏失压力是自然漏失类型分析的基础判断条件.把漏失压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纳入到安全钻井液密度分析中,对于预防井漏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在钻井液密度分析中,使用漏失压力曲线(自然漏失压力与压裂漏失压力的集合,或者统称为漏破压力曲线)来替代破裂压力曲线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钻井液漏失、井喷、井壁坍塌和油气层受污染等异常情况,主要受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以下简称“三压力”)控制,是钻井技术人员经常面临的问题。钻前建立“三压力”剖面,就可以设计出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保证油田勘探开发生产中的钻井施工安全。电缆地层测试直接获取较为精确的地层孔隙压力,利用偶极声波测井方法能预测出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建立其连续剖面。最终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三压力”成果数据库和网上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两种漏失压力计算模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井液发生漏失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问题,如何采用合适的计算模型来确定漏失压力的值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为解决此问题,在分析两种漏失种类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漏失压力的力学模型和基于统计的漏失压力计算模型,并就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认为漏失压力的大小与压差有比较明显的关联性,压差越大,漏失速率越大。利用基于统计的漏失压力计算模型比漏失压力的力学模型得到的结果好,与现场实测数据相符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高温高压油井套管下放波动压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波动压力是破坏井眼压力平衡系统导致井喷、井漏、井塌及其他复杂情况的重要原因,其预测及应用在钻井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固井作业下套管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激动压力,通过控制套管下放速度来控制激动压力,从而实现全过程平衡压力固井,不压漏低压层和保护薄弱地层。波动压力预测作为非常规套管柱设计的主要因素,在海洋高温高压钻井中显得尤为突出。尽管动态计算方法能较准确地计算井底波动压力,但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稳态法更适合实际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15.
对目前国内文献关于抽油泵偏心环形间隙流量(即偏心环隙漏失)中的压差漏失和剪切漏失的方向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压差漏失与剪切漏失方向相同的观点,并由此修改了现有的有杆泵环隙漏失公式,建立了新的环隙偏心压差-剪切同向漏失模型。使用该模型对漏失量与冲次、泵间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冲次越高,漏失量越大;泵间隙越大,漏失量越大。指出快速抽汲可以减少漏失的说法是错误的,快速抽汲对漏失的影响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该结论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对现场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气田开发中后期的调整井钻井中,由于储层压力衰竭,会产生与常压或异常高压地层中不同的井壁稳定问题,主要体现在钻进中容易漏失,导致井下复杂情况或钻井事故。崖城13-1气田在开发10余年后,主力储层压力系数衰减为0.47左右,是典型的超低压力气藏。针对该气田储层压力衰竭情况,建立了调整井井壁稳定力学分析方法,对崖城13-1气田某大位移调整井压力衰竭后的坍塌压力、破裂压力和漏失压力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地层压力降低导致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使钻井中坍塌风险降低,漏失风险增加。因此,在压力衰竭储层段钻井液密度设计中需要以压力衰竭后的坍塌压力、破裂压力及漏失压力为参考。实际钻井情况表明,考虑压力衰竭条件下的井壁稳定性分析在崖城13-1气田水平井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负压钻井技术在探井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中原油田两口探井应用负压钻井技术的施工情况。探讨了负压钻井的优点及技术要求。初步实践表明,负压钻井技术完全适用于高压低渗地层和低压易漏地层,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地层发育裂缝,裂缝性地层中存在天然裂缝与孔隙或孔洞的复合结构,钻井过程中漏失压力与地层破裂压力差异较大。根据不同井段火成岩的裂缝—孔隙状态、裂缝开合、连通及充填情况,开展压力漏失机理研究,构建不同裂缝状态的漏失压力模型,依据地层孔隙压力、地应力等参数绘制分层漏失压力剖面,确定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天然裂缝的压力漏失规律。研究表明,火成岩的闭合裂缝压力漏失受地应力控制,开启裂缝压力漏失受地层孔隙压力和充填状态影响。结合典型井的钻井参数,分析裂缝漏失压力在不同井轨迹下的变化规律,确定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实现安全钻井。  相似文献   

19.
元坝1井承压堵漏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元坝1井是位于四川盆地川东北巴中低缓构造带元坝岩性圈闭的一口重点区域探井,由于该井在嘉陵江组2段存在高压层,为满足下部井段安全快速钻进的需要,需对上部裸眼并段地层进行承压堵漏作业,使其承压能力达到2.15 kg/L以上.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优选应用了凝胶复合堵漏剂NFJ-1,并给出了适用于不同漏失的堵漏浆配方及现场承压堵漏技术方案.该井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及嘉陵江组3段底部地层承压堵漏作业获得成功,地层承压能力均达到了设计要求,从而保证了该井的顺利完钻,并为该区块海相地层堵漏方案的确定积累了经验.介绍了该井承压堵漏技术研究、堵漏浆配方的确定、现场堵漏施工过程及效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