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虽然已经重新进入到人类视野,但与现代经济格格不入,其发展和传承遇到了阻塞困难。服装与服饰专业中创新教育问题研究就是将挖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价值转化为创意资本,不仅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而且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元素,并将其应用到动画的创作中去,能够为动画的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素材汲取空间。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动画增添了新的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是对客家文化的解读、传承与传播。因此,深入研究客家文化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传播,对于弘扬客家文化,促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传承和发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拥有丰富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商业化和工业化生产导致了这些民族民间纺、织、染、绣等传统手工艺的退化。一些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灵感,或原汁原味的传承,或大胆的技术改造,或节约简化的借用,设计出具有独特韵味的服装,以活态保护的方式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兴起,3D打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原修护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通过计算机软件辅助建模和3D打印技术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例,探索了3D打印技术在广东潮绣制作场景复原领域的应用,在广东潮绣制作场景复原研究的过程中,制作成三维的建筑模型,可以直观地再现古代广东潮绣制作场景的全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潮绣的传承创新和保护提供借鉴,对于开拓潮汕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科技"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家具看广东,广东家具看东莞,东莞家具看厚街,东莞厚街几乎成为了中国家具行业的代名词,而在2015年1月31日下午,这座家具之都又迎来一场盛大的典礼。由东莞市商务局、东莞市厚街镇人民政府、东莞名家具俱乐部指导,东莞国际名家设计研发院联合京东、亚马逊、苏宁易购、当当、美团、1号店、拍拍、日日顺商城等八大电商平台主办的"时尚家居世博汇"家居电商活动在东莞市厚街国际大酒店举办了启动发布会。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发展史上,城市化进程是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得以快速发展,其中作为东莞第三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起了巨大作用。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及东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劳动密集性的纺织服装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从毛衫服装的发展来看,也是遇到了产业转型升级及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东莞市大朗镇为例,对新型城市化下东莞毛衫服装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广东东莞东方羊绒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海南东方纺织有限公司,随着公司的发展,于1995年迁入广东东莞,组建广东东莞东方羊绒集团,下设东莞东方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北京东莞东方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清河浩弘绒毛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市浩弘贸易有限公司、香港浩弘企业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保护文化多样性、深掘文化内涵服务时代,开拓文化经济的重要意义,各国优秀的传统服饰纺织印染工艺技术都被带到现代纺织服装舞台上,并不断推成出新。河源地区"墩头蓝"服饰纺织工艺作为客家服饰中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宝贵,具有稀缺性。同时近年来,由于国内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许多民间组织都非常重视保护、开发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和技艺,也使得它们重新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9.
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共同主办,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市人力资源局、东莞市知识产权局、广东工业大学和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具体承办的第六届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于2010年11月3-5日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举办期间,  相似文献   

10.
逸鹏 《印刷杂志》2007,(5):83-85
<正>4月10日下午,偕“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开幕之际,以“创新·科技·发展”为主题的东莞印刷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也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的嘉华大酒店同时隆重举行。研讨会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东莞印刷行业协会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复制司副司长刘晓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广锐,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市文广新局局长吴维保、副局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从广东客家、广府,福佬三大汉族民系体现的文化特征、服饰特征、审美特征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服装样式,分析其形成的因素,对广东汉族民间服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广西轻工业》2019,(5):75-76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增多,运用多种手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数字采集技术、存储技术、遥感技术和空间建模技术的发展,为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相应的现实基础与平台。本文主要探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构建起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空间,并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不仅要在文化旅游中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而且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再是以保守、封闭的形式进行保护,而是努力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活态传承体系。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为例,通过分析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古歌在文化旅游中的传承现状和问题,从苗族古歌文化认同、保护性开发、完善活态传承体系三个方面,对苗族古歌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进行了思考,最终达到苗族古歌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展览日期:2017年11月8至11日展览地点:东莞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展览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S256省道(107国道)与家具大道交界,嘉华大酒店南侧。展览场馆: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3号馆主办单位:讯通展览公司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傢俬协会东莞名家具俱乐部  相似文献   

15.
服装手工艺中的大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它融汇了服装历史传承、民族服饰习俗和服装传统地域文化。结合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以服装手工装饰工艺技术为例,培养世界技能大赛高技能人才参加世赛时装技术项目,同时也是校企合作培养新一代中国本土品牌设计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左衽服装作为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曾出现的一种服装形制,堪称游牧文明的表征,其承载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服装史的见证。目前,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在不经意间慢慢的消失,而被人们误解成"蛮夷的象征、汉族的屈辱"的左衽服装更是少之又少。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研究古代大襟左衽服装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华夏多民族文化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文化旅游产品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新与延伸,并尝试协调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的保护与商业化两立的状况,开发出适合现代文化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的升级,适应市场;另一方面,也对古老的传统文化予以新的刺激。力争依托现代市场需求,传承文化旅游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众视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衍生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并产生了“非遗+”的新活态传承模式。文章以蓝染为主要表现语言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相结合,使两者之间的结合有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具体以“蓝染+浙江三家村手削藕粉”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为例,对蓝染进行活化与创新应用,探索蓝染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相结合的可能性,挖掘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使更多非遗文化能够回归大众视野。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世界工厂"的广东东莞,自2008年以来开始升级转型,劳动者结构发生了变化。地方院校应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广东科技学院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也应配合东莞虎门女装和童装、大朗毛织和茶山服装产业集群升级转型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2017年10月19日,广东省造纸行业协会、造纸行业工会联合会发布《关于2017年度广东省造纸行业优秀企业评选结果的公示瓣14家企业入选优秀造纸企业,分别为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广东茵茵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湛江晨呜浆纸有限公司、东莞金洲纸业有限公司、广东比伦生活用纸有限公司、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东莞建晖纸业有限公司、佛山市高明鸿源纸业有限公司、东莞市潢涌银洲纸业有限公司、东莞顺裕纸业有限公司、东莞市泰昌纸业有限公司、佛山金盛联合纸业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选优秀纸品企业,分别为广东天章信息纸品有限公司、安兴纸业(深圳)有限公司、广东蔡伦造纸科技联合开发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