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亲属活体肝移植和扩大标准的供肝移植:由于供移植的器官来源短缺,亲属活体肝移植和扩大标准的供肝移植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伦理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更多地出现在交流讨论中.朱志军等介绍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扩大供肝来源的经验:(1)开展新的术式,如活体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多米诺肝移植;(2)合理使用扩大标准的供肝,如高龄供肝、脂肪肝、华支睾吸虫供肝、肝炎病毒阳性等供肝的使用.汤晓寅等报告,活体部分肝移植术后早期他克莫司(Tac)的用量与植入供肝的体积显著相关,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后早期的用量约相当于尸体全肝的70%,随着植入供肝的不断再生,至术后28 d可基本接近全肝移植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先天性胆道疾病和肝脏疾病的高发国家,部分患儿发展为终末期肝病,因此,儿童肝移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儿童肝移植的供肝类型主要包括尸体全肝、尸体减体积供肝、尸体劈离式供肝和活体供肝。在我国,儿童肝移植以活体肝移植为主,但存在伦理学争议,且不易找到合适的供体,严重限制了我国儿童肝移植的发展。近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数量不断增加,劈离式肝移植自2010年起得到迅速增长,活体供肝所占比例也随之降低。随着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将取代活体供肝成为我国儿童肝移植主要供肝来源。  相似文献   

3.
活体肝部分移植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体亲属肝移植(living-related livertransplantation,IBLT)是80年代末开展的新的肝移植术式,历尽10年努力,解决了部分供肝短缺的矛盾和小儿肝移植供受体肝脏大小不相配的难题。该技术在日本、美国、德国尽管开展短短数年,但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本文就近年临床进展作一综述。一、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1.活体肝部分移植:始于1989年,最初仅用于亲属供肝的小儿肝移植,特  相似文献   

4.
1 活体部分肝移植的产生及其发展 活体部分肝移植(LRLT)就是从健康的人体身上切取部分肝脏作为供肝移植给病人的手术方法,一般多切取供肝的左外叶或左叶,成人之间进行的活体肝移植常切取供肝的右叶,并进行原位背驼式肝移植[1,2] 肝移植发展近40年来,已经被医学界认定是救治终末期肝脏疾病唯一有效的方法,迄今已超过8万余例。1988年12月巴西医生Raia[3]首先开展了活体部分肝移植,但最初的2例均未获成功,在此基础上 1989年7月澳大利亚医生Strong[4]首先成功地将一位母亲的左外叶肝脏移植给…  相似文献   

5.
我国活体肝移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活体肝移植现状的分析 活体肝移植是目前解决供肝短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前几年肝移植的飞速发展中,国内各肝移植中心主要专注于尸体肝移植的临床实践,活体肝移植的开展仍落后于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目前,供肝缺乏的问题已日益显现,随之活体肝移植在国内迅速发展,从最初的左肝外叶供肝、左半肝供肝发展到右半肝供肝、扩大右半肝供肝,从以前的成人到儿童肝移植发展到现在的成人间活体肝移植.  相似文献   

6.
供肝质量是影响肝移植后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供体选择和供肝评价等方面介绍来源于脑死亡者肝移植供肝和活体肝部分移植的供肝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中肝动脉的重建技术,比较活体部分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全肝肝动脉重建区别,以降低肝动脉栓塞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间实施的138例儿童肝移植临床资料,其中活体肝动脉显微重建采用10倍显微镜下的显微外科重建技术,DCD全肝移植采用2.5倍放大镜重建,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分别观察其术后发生肝动脉栓塞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138例儿童肝移植中100例为活体部分肝移植,38例为DCD供肝移植。两组均无术后肝动脉栓塞的病例发生。结论熟练应用肝动脉重建技术能降低儿童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发生率,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活体肝移植应运而生,目的是为了解决尸体供肝短缺的难题。由于其供肝质量的可保证性和手术时机的可选择性,活体肝移植为众多终末期肝病患者点燃了新的希望明灯。迄今全球已完成活体肝移植14000余例。进入21世纪,中国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得到快速发展,在外科技术层面也取得若干重大进步,移植疗效不断提高。然而,移植界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肝移植供受者评估体系来指引我国肝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的临床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中供肝移植物大小与术式的临床抉择。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活体部分肝移植中供体的评估、供肝大小的判断与选择、切取术式,以及供体安全性等加以综述。结果 供肝移植物大小是影响供体安全性与受体预后的关键因索,临床有带肝中静脉的左半肝移植、含左侧尾叶的扩大左半肝移植、右半肝移植以及带肝中静脉的扩大右半肝移植可供选择,以使供肝与受体标准肝大小之比(GW/ESLW)≥30%,供肝与受体体重之比(GW/BW)≥0.8%。结论 根据GW/ESLW以及GW/BW预测值.结合肝脏解剖特点.选择合理的供肝切除术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劈离式肝移植与活体供肝肝移植部分缓解了供肝的缺乏,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肝静脉流出道重建是部分供肝肝移植的难点.肝静脉流出道阻塞,门静脉过度灌注会引起移植肝充血,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移植肝功能丧失.活体右半供肝肝移植术后流出道阻塞的发生率为0~4%[1],大多数发生在术后2个月或以后,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的急性流出道阻塞极少[2].我院有2例患者在部分供肝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主要用于治疗爆发性肝功能衰竭、非肝硬化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以及小体积供肝肝移植,与经典原位全肝移植相比,具有避免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活体肝移植、扩大供肝来源等优点.本文就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和比较成人尸体全肝移植与活体部分供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Tac)的用量、血药浓度和代谢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行肝移植的85例受者Tac的用量以及血药浓度等临床资料.其中,进行活体部分肝移植的受者34例(A组),进行尸体全肝移植的受者51例(B组).结果 肝移植术后,在使用相同的Tac初始剂量下,A组达到治疗窗的时间明显少于B组,A、B组分别为(3.4±1.0)d和(4.5±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Tac的用量在术后28 d内明显低于B组,但两者差距逐步接近,在术后28 d以后趋于一致.比较术后第7、14、21和28 d时的用药量,A组分别为B组的72.74%、82.26%、83.92%和88.87%.在相关性分析中,A组移植物重量/受者体重(GR/WR)与其术后第7天所用Tac剂量(mg·kg-1·d-1)呈显著正相关(r=0.728,P<0.01);与全血Tac浓度/剂量(C/D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4,P<0.01).结论 活体部分肝移植术后,其早期Tac用量与植入供肝体积显著相关;成人活体右半供肝移植术后的早期用量约相当于尸体全肝移植术后的70%.随着植入供肝的不断再生,至术后28 d时Tac的用量可基本接近尸体全肝移植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历史背景 活体部分肝移植的概念1969年由Smith提出,1988年Raia开展世界上首例活体部分肝移植,此后在世界上广泛开展起来。这时的受者基本上都是儿童,采用的活体供肝基本上都是左外叶[1]。1994年范上达等[2]施行了带肝  相似文献   

14.
辅助性肝移植临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辅助性肝移植是指在保留部分或整个原肝的情况下 ,将供肝的全部或部分植入受体内。根据其移植部不同分为原位和异位辅助性肝移植 ,按移植肝的大小可分为全肝或部分辅助性肝移植 ,根据供肝来源的不同分为来源于死体供肝和活体供肝。供肝来源于死体供体者 ,供肝可为全肝或部分供肝 ,供肝来源于活供体者 ,均为部分供肝。1 辅助性肝移植的历史Welch 195 5年首次提出辅助性肝移植的概念 ,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就辅助性肝移植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 ,Absolon于196 4年施行了世界首例临床异位辅助性肝移植。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随着新…  相似文献   

15.
在全世界肝移植等待者数量不断增加情况下,开展活体肝移植能相对缓解供肝数量不足,扩大肝移植供肝池。与经典肝移植比较,活体肝移植手术操作更加复杂和要求更加精细,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笔者回顾性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针对活体肝移植供者筛选与评估、供肝选择、手术革新和肝癌治疗进行讨论,从而为缓解供肝短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脑死亡供肝不足的难题 ,近年来逐步发展活体供肝和分肝肝移植。活体肝移植世界上首 2例活体肝脏移植是在 1988年由Raia在巴西采用左外侧叶为供肝为儿童病人进行的[1] 。但受者却未存活。 1989年 ,Strong成功完成了首例存活的活体肝移植[2 ] 。在日本 ,由于政府不允许脑死亡者捐赠器官 ,活体供肝是唯一来源。因此 ,日本成为世界上活体肝移植经验最丰富及发展最快的国家。活体肝移植手术因供肝采用左外侧叶或左叶(包括肝中静脉 )只能适用于青少年受者。对于成人受者来说 ,左叶供肝肝容量不足 ,而且小体积供肝可能在灌注后受…  相似文献   

17.
活体部分肝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1963年Starzl施行了第一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至今已三十四年,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唯一有效的方法已被公认。随着对肝段解剖概念的更新,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及移植科学的发展,临床部分肝移植应运而生。1活体部分肝移植的历史由于儿童的供肝来源十分困难,为了开拓小儿肝移植供肝来源,1984年法国Bismuch和德国Broesch分别提出减体积性肝移植(Reduced—sizeLiverTransplantation)即将成人的供肝切除一部分,以减小其体积,将减体肝植入原来解剖部位,1989年StrongR.首次报导一例成功活体部分肝移植(Livingrelatedli…  相似文献   

18.
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术供肝的处理方法。方法 以日本京都大学经治的9例活体肝部分移植供者为对象,对供肝的灌洗时机、方法和供肝的修整及保存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 9例供肝顺利切取,肝切除量平均占全肝的20% ̄29%,受肝者存活良好。结论 供肝的灌洗时机、方法和供肝的修整及保存都是活体体肝部分移植术中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供肝来源紧缺,活体肝移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肝移植最主要术式之一。我国活体肝移植工作近年来亦蓬勃发展,据中国肝移植注册网(www.cltr.org)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0月,我国活体肝移植总数已近400例,且继续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部分大的肝移植中心活体肝移植的比例已经接近或超过50%,1年生存率达90%以上。随着活体肝移植数目的增加,术后胆道并发症也日益引起关注。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20.
活体肝移植受者的外科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后外科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活体供肝原位部分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肝动脉栓塞2例(11.1%),其中1例手术取栓失败,2例均接受再次肝移植,获得成功;门静脉栓塞1例(5.6%),手术取栓失败,患者死亡;胆漏2例(11.1%),经置管引流、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无流出道梗阻及胆道狭窄发生。住院期间死亡2例,分别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门静脉栓塞。结论:活体原位部分肝移植后的外科并发症重在预防,供肝的采取、修整以及手术技术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