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因上颌窦黏膜囊肿位置不同,应用不同入路行鼻内镜下上颌窦黏膜囊肿治疗方法的临床比较。方法统计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入我院的上颌窦囊肿62例行鼻内镜手术,25例经上颌窦自然窦口行囊肿摘除,20例经下鼻道黏膜下开窗囊肿摘除,17例行鼻内镜辅助下尖牙窝穿刺摘除上颌窦囊肿。结果62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黏膜囊肿,随访6个月~2年。结论经鼻内镜辅助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效果明显,损伤较小,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2.
上颌窦囊肿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普遍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采用柯-陆术式。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鼻内镜下手术已成为治疗上颌窦囊肿最主要的方法。目前,最为普遍的手术方式为鼻内镜下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摘除上颌窦囊肿。  相似文献   

3.
上颌窦囊肿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好发于上颌窦的下壁及内壁,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上颌窦根治术。随着微创外科及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开展,传统的柯-陆手术已逐步被鼻内镜手术所替代。我们采用鼻内镜下4种不同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①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②下鼻道开窗径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上颌窦进路切除上颌骨囊肿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上颌骨囊肿患者21例,均为囊壁突入上颌窦内者,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囊肿的大小、范围以及与上颌窦各壁的位置关系,内镜下经鼻腔行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或联合泪前隐窝进路并下鼻道开窗引流,尽可能切除突入上颌窦腔的囊肿囊壁,使囊肿壁与上颌窦壁融合成共腔,建立囊肿-上颌窦-鼻腔相通的引流通道。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术腔黏膜均上皮化良好,鼻面部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囊腔与上颌窦引流通畅,无复发病例。 结论 经鼻-上颌窦进路切除或开放上颌骨囊肿联合下鼻道开窗引流,可以彻底切除病变或建立充分的引流通道。相对于传统手术进路刮除或开放囊肿,该进路损伤轻微、恢复快、复发率低,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适应证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行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联合入路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 患者均完整彻底清除病变,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半以上,均无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视野清晰,对上颌窦暴露充分,上颌窦霉菌清除彻底,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行上颌窦扩大或辅助下鼻道开窗仍无法彻底清除窦内霉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上颌窦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40例上颌窦囊肿患者行经上颌窦前壁双管穿刺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均无牙列酸痛、面部麻木等不适,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均术后3 d出院。随诊3个月至半年经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无脓性分泌物,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经上颌窦前壁双管穿刺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治愈率高、创伤小的优点,可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累及上颌窦的牙源性囊肿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9月在我科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累及上颌窦的牙源性囊肿33例,总结其临床特点、手术进路选择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本组累及上颌窦的牙源性囊肿患者中,包括根尖囊肿22例和含牙囊肿11例。最常见症状是单侧面颊肿痛或颌面部隆起。鼻窦CT或上颌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是主要检查方法,多表现为累及上颌窦腔的薄壁骨性囊肿。全部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行囊肿造袋术,合并上颌窦口腔瘘者同期行瘘管修补术。术后随访3月左右,所有病例均未见囊肿复发,仅1例出现患侧上列牙麻木感。结论经鼻内镜囊肿造袋术处理累及上颌窦的牙源性囊肿,手术创伤小,囊肿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并探讨其适应证、并发症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病例,其中术前及术后病理确诊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5例,窦内病变镜下检出菌丝或孢子的真菌性上颌窦炎8例,上颌窦囊肿1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6例,上颌窦异物2例。所有病例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或水平位CT扫描。患者在局麻下以下鼻甲前缘为中心切口,解剖内移鼻泪管-下鼻甲瓣经泪前隐窝进入上颌窦腔处理上颌窦内病变,复位鼻泪管-下鼻甲瓣,缝合手术切口并行下鼻道开窗。结果 43例患者术中均完全清除窦内病变,术后随访6~24个月,下鼻甲形态愈合良好,术腔上皮化,无溢泪、面部麻木等并发症。2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原手术入路切除,随访1 8个月无复发。3例术后鼻腔粘连,局部分离,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进入上颌窦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可作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行上颌窦自然口开窗无法彻底切除窦内病变组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切除方法.方法:41例上颌窦息肉、囊肿、曲菌病、内翻性乳头状瘤等良性病变,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清除病灶,其中30例经扩大的上颌窭自然开121径路;4例经鼻内中、下鼻道双径路;7例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及鼻腔外侧壁切除双径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39例,2例复发,治愈率95.1%.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腔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径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肯定,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上颌窦良性病变鼻内镜手术的有效方法.方法 上颌窦良性病变29例均在鼻内镜下手术,采用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下鼻道开窗,中下鼻道联合贯通径路,鼻腔外侧壁切开或切除四种径路.结果 上颌窦真菌病14例中13例患者术后头痛、涕血症状消失,1例复发;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4例,患者术后鼻腔通气畅;上颌窦囊肿5例患者术后头痛消失;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例患者术后鼻塞、面部胀痛消退.随访至今除1例上颌窦真菌病复发再手术外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具有手术安全、彻底,术后反应轻,面部无瘢痕等特点,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多种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术、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上颌窦开窗术、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鼻内镜下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鼻内镜下改良Denker术等多种入路对136例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除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外,其他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根据上颌窦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不同临床特点,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既可有效治愈上颌窦病变,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黏膜下囊肿的手术进路包括:自然开口进路,下鼻道进路,上颌窦根治术等。随着鼻内镜理论技术的进展,手术方法逐渐趋于保守。我科2002年11月-2003年12月在鼻内镜下应用电切割器切除上颌窦黏膜下囊肿26例(36侧),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3种摘除上颔窦囊肿进路的选择。方法本组上颌窦囊肿共32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其中8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行Messerkling术;19例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鼻内镜下经改良柯-陆进路行囊肿摘除术,另5例采用下鼻道开窗进路行囊肿摘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窦CT冠状位扫描或鼻内镜检查,19例经改良柯-陆进路者术后无复发;8例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者,2例复发,1例术后窦口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5例经下鼻道开窗进路者,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真菌性上颌窦炎经典的治疗方法是柯-陆氏进路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现常采取鼻内镜下的双进路手术治疗.对于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单纯上颌窦自然孔进路手术能否替代上颌窦根治术或鼻内镜下的双进路手术目前还有争议.我院自2005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纯上颌窦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4年7月~2009年1月27例单纯性上颌窦囊肿患者行上颌窦前壁开窗联合鼻内镜摘除术.结果 27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6月,恢复良好,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上颌窦前壁开窗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单纯上颌窦囊肿效果可,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引起窦壁破坏的上颌窦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9月~2004年1月24例引起窦壁破坏的上颌窦黏液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CT检查及上颌窦穿刺明确诊断。柯-陆氏手术10例,鼻内镜下囊肿开放术(造袋术)14例。结果 随访2年以上2例,3年以上6例,5年以上16例。柯-陆氏术后3年复发1例,再次鼻内镜下囊肿造袋术,余均未见复发。结论 引起窦壁破坏的上颌窦囊肿有独特的CT影像学特征,结合上颌窦穿刺获得囊性液可明确诊断。鼻内镜下手术具有简洁、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成为治疗该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后鼻孔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3年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64例(65侧)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探讨后鼻孔息肉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64例(65侧)后鼻孔息肉中,59例(60侧)息肉来自上颌窦,5例来自蝶窦。来源于上颌窦的后鼻孔息肉中,起源于上颌窦囊肿者41例(42侧),起源于上颌窦息肉的18例。来自蝶窦的后鼻孔息肉中,2例蒂部为囊肿,3例蒂部为息肉。全组后鼻孔息肉蒂部为囊肿者占67.7%,蒂部为息肉者占32.3%。分别于鼻内镜下经扩大的鼻窦自然开口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处理。术后随访5~60个月,平均6.4个月,病变复发率3.1%。结论后鼻孔息肉多来源于上颌窦,其次为蝶窦,其蒂部可为囊肿或息肉。联合下鼻道开窗的鼻内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8.
上颌窦黏膜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疾病,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为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内镜下上颌窦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术。但这些术式治疗上颌窦囊肿损伤大,改变了鼻腔正常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囊肿是鼻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鼻内镜技术是目前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主要方法。选择何种径路既能达到彻底摘除囊肿,又能减少组织损伤的微创治疗目的,是耳鼻咽喉科医生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我科1993年4月~2005年5月行鼻内镜下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和上颌窦囊肿摘除术168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上颌窦囊肿患者168例,男121例,女47例;年龄14~76岁,平均46.6岁。并发各期鼻窦炎、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及变态反应性鼻炎等疾病者136例,单纯上颌窦黏膜下囊肿32例。其中多发性囊肿26例,双侧上颌窦黏膜下囊肿21例。有12例脓囊肿,有上颌…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于90年代应用于鼻腔鼻窦手术,具有微创、精细、患者痛苦小的优点。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可避免损伤窦口鼻道复合体,又体现了内镜手术的优势,笔者运用鼻内镜经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患者17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