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直接液化全馏分油组成复杂,深入认识煤直接液化油化学组成时,一般要分离成饱和烃、芳烃、胶质等不同的族组分,然后再对每一组分进行详细的分析表征,固相萃取是快速、高效分离油品族组成的方法之一。根据煤直接液化全馏分油的特点,重点研究了固相萃取法分离煤直接液化油族组成时,固相萃取材料与样品重量比、饱和烃洗脱溶剂加入量、溶剂洗脱速率等对煤直接液化油中饱和烃和芳烃组分分离效果的影响,获得了最佳分离条件。  相似文献   

2.
烃重组技术和催化重整技术都可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采用气相色谱PONA分析法对烃重组汽油和催化重整汽油分别进行组成分析,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对比讨论;PONA分析显示,虽然二者都是芳烃质量分数大于70%的高芳烃含量汽油,但在组成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同;通过结果判断,烃重组汽油的芳烃集中在C_(8)~C_(10)范围,重整汽油中的芳烃组分宽泛存在于C_(6)~C_(11)范围;PONA谱图表明,在保留时间(60~100)min,重整汽油各组分峰几乎全部为尖锐且分离清晰的芳烃峰,而烃重组汽油谱图类似精制石脑油与重整汽油的峰形叠加,不仅包含重整汽油尖锐峰形的芳烃组分,也包含精制石脑油低矮杂多峰形的非芳烃组分。  相似文献   

3.
液体石油产品汽油中烃族(如芳烃、烯烃、饱和烃)组分,是代表汽油质量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对烃族含量检测方法一些分析,来阐述2019年1月1日起多维气相色谱法取代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冯佳佳 《广东化工》2024,(4):113-117
一些轻质石油馏分或产品对其烃族组成指标有特定的限值要求。如汽油中的烯烃、芳烃和苯含量是汽油产品标准中的重要质量指标,而苯含量和芳烃含量也是一些溶剂油产品重要的质量指标。GB/T30519提供了一个采用多维气相色谱技术快速测定轻质石油馏分、汽油调合组分、车用汽油和溶剂油产品中饱和烃、烯烃、芳烃和苯含量的试验方法。与荧光指示剂法相比,多维色谱法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较少,分析结果精度较高,试验步骤简单,分析周期较短,有利于改善试验环境、减轻劳动强度、降低试验成本。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及规避液相色谱系统峰对煤基油品烃族组成的测定影响,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正相模式分析煤基油品的烃族组成,固定相选用NH_2基柱,流动相采用正庚烷试剂,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考察了煤基油品各烃族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及响应因子,对标准物质掺混物及煤基中间馏分油进行了分析并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受系统倒峰的干扰,采用单组分的饱和烃标准物质进样分析,饱和烃出峰位置易出现异形峰;而采用混合饱和烃标准物质进样分析,利用不同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微小的差异可有效规避异形峰,再考虑其标准物质响应因子的差异,可使测试结果更趋于真值。以煤基中间馏分油测试为例,试验准确度回收率在94%~105%,液相色谱结果与质谱法结果对比,饱和烃与总芳烃相对偏差均不超过5%。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催化裂化汽油馏分单体烃辛烷值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理想的汽油高辛烷值组分,并系统考察了反应深度对大庆蜡油催化裂化反应所得汽油辛烷值和高辛烷值组分含量影响的差异,同时研究了汽油烯烃催化转化生成高辛烷值组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深度下,汽油的烃组成和辛烷值的差异较大,不同烃族对辛烷值的贡献不同。适宜反应条件下,富含C_5~C_7烯烃的汽油和大分子烯烃均可转化为高辛烷值组分。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史上最严”的国Ⅵ汽油质量标准,发展“低硫、控烯、保辛烷值”的清洁汽油生产新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当前清洁汽油生产的主流技术是选择性催化加氢脱硫技术,本文首先从催化裂化(FCC)汽油中汽油辛烷值损失与汽油中不同碳数和结构烯烃加氢饱和规律的研究开始,详细分析了当前国Ⅵ升级背景下的加氢脱硫技术发展现状,特别针对提高加氢脱硫催化剂脱硫选择性及辛烷值恢复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基于现有的炼油发展现状及难题,建议了未来清洁油品的发展方向:秉承“分子炼油”理念,进一步完善分子层次的汽油组成认知,不断实现汽油组成中各类烃的精准分离和高效转化,可满足清洁油品的升级需求,还可应对未来油品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芳烃/脂肪烃渗透汽化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芳烃/脂肪烃分离是石油化工中重要的分离过程,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是现有高能耗芳烃/脂肪烃分离过程的潜在技术。以调整石脑油的芳烃含量,生产“低苯汽油”或低芳烃含量的优质乙烯裂解原料为背景,论述了芳烃/脂肪烃混合物的渗透汽化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在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采用磷钨酸/H2O2催化氧化体系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烃重组富芳汽油是非常有效的氧化脱硫体系.在相转移催化剂为H2O2质量的0.5%,杂多酸为H2O2质量的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0min,氧化后的汽油经过溶剂萃取,脱硫率可达到81.95%,汽油的收率97%以上.氧化液经适当地补充相转移剂和磷钨酸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同时对反应前后汽油的组成进行分析,油品的族组成变化不大,处理后的油品的辛烷值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0.
使用汽油胶质含量测量方法《燃料胶质含量的测定喷射蒸发法》,扩展测量重芳烃中胶质含量,考察了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对胶质含量测量值的影响,通过多次测量,确定了测量重芳烃胶质含量的实验条件为加热温度180℃,加热时间60min,并使用气质联用仪对可溶性胶质和实际胶质进行族组成分析,可知重芳烃胶质中几乎不含有饱和烃,且芳烃中以三环芳烃为主。  相似文献   

11.
高温费托合成工艺产品中不但有大量油品,而且有大量的α-烯烃产品。重点介绍了高温费托合成产物中α-烯烃分离工艺技术的研究,使烯烃产品进行有效的分离,同时降低运行成本,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利用FCC汽油的特点改善我国汽油的烃族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专门安排的加氢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估算,对比了我国和美国、西欧的汽油调合组分和烃族组成,认为我国由于有25Mt/a的FCC汽油,不可能通过稀释的办法来使烃族组成有根本的改观,也没有必要采用大幅度扩大烷基化油产量来增加烷烃组分。最终出路是分阶段将FCC汽油的烯烃大部分转化为烷烃,使之成为高烷烃组分,采用上述措施以后,我国汽油的烷烃比例将超过美国,FCC汽油数量大将成为一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法在汽油分析中的应用.包括:辛烷值、烯烃、芳烃含量、族组成、性和组成、生产控制中的分析和测定以及汽油牌号的识别.  相似文献   

14.
利用GC/MS分析了30种喷气燃料的烃族组成结果,详细确定了每种燃料的链烷烃、一环环烷烃、二环环烷烃、三环环烷烃、单环芳烃和双环芳烃等组成。根据ASTM D2887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喷气燃料的馏程。根据其烃族组成和馏程建立了一种燃料氢含量的估算方法,并对该估算方法的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烃族组成及模拟蒸馏中沸点的数据估算氢含量的方法与元素分析法测定结果一致,可利用该方法对喷气燃料氢含量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对中油和轻油加氢精制以脱除油中的S、N、O等杂原子及对烯烃、芳烃、不饱和烃等加氢和脱氢过程,获得了汽油和柴油等产品并明显提高了油品质量。  相似文献   

16.
1 胜利Nap脱芳烃和裂解 胜利Nap的油品的物性及芳烃含量随馏程的变化数据如表1,族组成(PONA)的分析数据如表2。  相似文献   

17.
车用汽油烯烃含量高将带来严重环保问题.FCC装置在正常使用重油提升管时,可设计汽油提升管,用来回炼粗汽油,在降烯烃催化剂作用下,汽油中的C5~C8烯烃可进一步裂化为小分子烯烃,成为液化气组分;另外烯烃参与氢转移反应,得氢饱和为烷烃;同时烯烃环化可生成芳烃,最终使改质汽油的烯烃体积含量降至35%以下.由于芳烃辛烷值较高,从而使汽油保持稳定的高辛烷值.在有效解决芳烃缩合生焦的问题后,该工艺对汽油降烯烃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石化公司对超稠油加工技术改造及油品质量升级的要求,新建一套20万吨/年芳烃分离装置,加工原料为重整装置的脱C6重整汽油,生产满足PX原料质量要求的混合二甲苯,同时分离出C7馏分和C9+重芳烃作为汽油调和组分。  相似文献   

19.
为快速分析煤基石脑油产品的烃族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正相色谱模式,以硅胶键合相氨基柱为固定相,正己烷为流动相,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对煤基石脑油组成进行分离,将油样分为饱和烃和芳烃。用标准物质对响应因子进行考察,并对实验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速度快,仅需6 min,各组分的标准偏差SD小于0.2,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2%以下,相对误差最大为3.74%,与气相色谱法结果相比,饱和烃相对偏差低于5%,说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用其测定煤基石脑油中饱和烃和芳烃含量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PE-600型气相色谱仪选择快速,慢速两种进样方式测定汽油单体烃组成,通过计算油品中的碳数族组成(PONA值)。并根据PONA值分布数据可以得出在分流毛细管进样条件下,由于进样方式的不同会引起明显的碳数分布不同的现象。通过数据分析最终确定选择快速进样可以消除分流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