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太平洋特定海域15万年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我们近年来对西太平洋特定海域进行古海洋学研究的成果概述和讨论。古海洋学是多学科、综合性边缘科学。主要是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所进行的多项分析,包括:稳定同位素地层、地球化学元素地层、古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学方法,恢复近15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诸如古海流、古温度、古盐度、古季风等。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987—1989年浅地层测量结果表明,南黄海海底存在许多埋藏古河道、古湖泊、古三角洲,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据矿物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北部的古河道为古黄河水系,南部的为古长江水系,二者有可能一度汇合于南黄海中部。它们可能形成于2.5—0.9万年以前的低海面时期。成山角东部的下部地层中发现更老的古河道,可能为中更新世古黄河河床。在南黄海中部80m水深处发现了低海面时期的古黄河、古长江三角洲,那里约为2.5万年以前的古海岸线。  相似文献   

3.
风化壳岩溶是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演化经历的主要阶段.通过对盆地中东部的钻井岩心、薄片观察及测井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水动力特征的差异,以SH15井为例对风化壳岩溶带进行了划分,在垂向上自上而下分为垂直渗滤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分析了古风化壳岩溶作用,总结了风化壳岩溶的发育模式.并结合岩相古地理、古地貌等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侏罗纪3个阶段的古地貌和区域古地貌演化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了构造活动对古地理的控制作用。认为古地貌形态特征、上覆沉积环境、油气运移通道、砂体展布特征等都是油气藏不可缺少的控制因素。该区域内侏罗系河道砂体、三角洲砂体是与古地貌有关的圈闭可能分布的地区。总结出侏罗纪沉积前后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Barra Velha组为研究区主力含油层位,区域古地貌控制了沉积相带和储层的分布。同时,古地貌的起伏影响同生期的成岩作用,也间接控制了储层的品质。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综合利用印模法、残余厚度法,结合压实校正进行不同岩性的厚度恢复,对目标区块Barra Velha组沉积期的古地貌进行恢复,平面上将古地貌划分为古构造深水区、古构造斜坡—洼地区、古构造次高地及古构造高地。在古地貌的平面分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特征和同生期的暴露环境,进行沉积和储层研究,识别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半岛古冰川遗迹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又对云台山进行了实地调查。特别对东磊石海,花果山的冰碛洞群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通过大量的地质地貌资料的研究,作者认为:云台山曾被更新世期间出现的古冰川所覆盖,留下了众多的古冰川遗迹。云台山的古冰川遗迹以东磊石海和花果山的冰碛洞群为典型。连云港云台山古冰川遗迹的发现,为我国东部古冰川遗迹的研究,又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深沪湾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与地壳升降运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起浩  冯炎基 《台湾海峡》1990,9(3):231-238
本文根据深沪湾沿岸3个孔样品的孢粉、硅藻分析和~(14)C年代学测定,结合该湾潮间带的古油杉森林残迹和古牡蛎贝壳层,研究了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变化及其地壳升降过程。  相似文献   

8.
根据川东石炭系实钻资料,结合前人资料对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沉积相是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次要控制因素,而古岩溶、古构造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在此过程中,根据黄龙纽残余厚度分布状况提供的岩溶剥蚀强度信息、经压实恢复上覆梁山组碳质泥岩等厚度图反映的黄龙组顶面侵蚀地形变化印模及由岩溶相组合特征所显示的古水文条件,恢复了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地貌。在分析古岩溶地貌单元古水文状况、溶蚀方式和强度、古构造及古岩溶厚度的基础上,对川东内古岩溶进行了区块划分。最后综合了各种资料,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南海南部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体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燕 《海洋地质》1996,(2):10-19
本文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若干含油气盐地中受古湄公河、古巽他河、古巴兰河等大型古水系所影响的控制的碎屑岩沉积体积,同时对万安盆地、曾母盆地、西北巴拉望盆地和礼乐滩分地中与油气赋存有关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也做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构烷烃及单体碳同位素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与古植被、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正构烷烃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和关切的环境科学问题之一,这一研究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详细综述国际上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在古植被与古气候方面研究进展的同时,着重叙述了他们在生物输入源的识别,古植被、古温度的重建以及古大气飘尘源区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分析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指出随着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正构烷烃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同位素将成为重现古环境变迁和现代环境信息变化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古潮汐研究窗口的现代潮汐沉积体系,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古地层序列中潮汐沉积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识别依据。潮汐体系的不同分类与潮坪环境的异样分带,为多样的潮汐信号提供了独特的沉积环境;现代潮汐体系中的微生物研究不断扩展生物成因古潮汐信号的涵盖范畴,物理成因潮汐信号的丰硕成果为古沉积环境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潮汐沉积体系中古潮汐信号的新进展,分析了豫西元古界鲁山剖面的沉积特征,旨为区域古环境重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地貌是控制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古地貌可有效地预测富砂沉积体系的分布。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鸭西地区下沟组形态较平缓的大型鼻状构造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测井、岩心、地震等资料分析下沟组3个三级层序发育时期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变迁,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将下沟组3个三级层序界面恢复到后期祁连山逆冲推覆构造变形前的沉积期原始空间分布状态,并分析各层序发育时期古地貌特征及演化,探讨了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空间展布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古地貌组合样式制约着不同时期层序的发育及沉积体系的展布,并提出了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潮汐研究窗口的现代潮汐沉积体系,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古地层序列中潮汐沉积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识别依据。潮汐体系的不同分类与潮坪环境的异样分带,为多样的潮汐信号提供了独特的沉积环境;现代潮汐体系中的微生物研究不断扩展生物成因古潮汐信号的涵盖范畴,物理成因潮汐信号的丰硕成果为古沉积环境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潮汐沉积体系中古潮汐信号的新进展,分析了豫西元古界鲁山剖面的沉积特征,旨为区域古环境重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津古贝壳堤是天津海陆变迁的重要产物和有力佐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通过对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期施工振动、基础处理施工,营运期钻孔灌注桩承受垂直荷载、碎石垫层基础承受垂直荷载等因素对古贝壳堤保护区的影响分析,提出了保护古贝壳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文勤 《海洋学报》1987,9(4):471-479
运用钙质超微化石,判定海相地层年代及分析古海洋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通过对赤道太平洋、东海、日本海3个不同海域的柱状岩心中所出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研究了上述海域的古海洋环境的变化以及地层的年代.  相似文献   

16.
根据69个钻孔样品的孢粉及9个硅藻分析,讨论了滇西腾冲盆地晚更新世植被、气候及环境的变迁。在研究区可划分出四个孢粉优势带和三个硅藻优势带,此盆地晚更新世古环境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不仅与新构造运动有关,而古气候对古植被和古环境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书海拾贝     
叠合盆地层序地层分析与构造古地理——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林畅松,于炳松,刘景彦,等著科学出版社资环分社出版本书从构造多期活动的叠合盆地分析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层序地层学与构造古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论述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序列与构造古地理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外内陆架埋藏古河谷的河型判别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在长江口外内陆架发现了大量埋藏古河谷,根据埋藏古河谷断面的形态参数,加以公式计算得到古河谷其它特征参数,使用宽深比-曲率和比降-河宽2种河型判别方法分析判别了该古河谷的河型,认为比降-河宽法在该区域河型判别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判别出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和冰消期古长江在研究区域以辫状型河道为主.  相似文献   

19.
探井揭示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新近系发育高频河湖交互相沉积体系,砂体预测难度大,其中古湖盆水体深度是影响该区砂体展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地层频谱属性趋势分析技术、古生物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新近纪古湖盆水体特征进行恢复,结合古生物的古水深指示意义完成了新近纪湖泊萎缩期古湖盆水体深度的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蓬莱7地区新近系发育缓坡沉积的淡水湖泊湖平面波动频繁,馆陶组沉积早期古水深较浅约3m左右,馆陶组中后期古水深开始增加,并且呈现出从南向北逐渐加深的趋势。明化镇组下段中上部沉积时期古水深达最大,但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水体深度主要在4~6m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Padang Cermin热泉环境基因组DNA构建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并利用PCR-RFLP技术对其古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进行了研究.根据限制性内切酶AluⅠ和MspⅠ的特征性酶切图谱,将62个阳性克隆归类为14个分类操作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文库的覆盖度达90.32%.克隆文库的优势类群为OTU2和OTU1,分别占克隆文库的27.42%和20.96%.从每个OUT中选取一个代表性克隆进行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Padang Cermin热泉中的古菌均属于泉古菌门,包括热变形菌目(Thermoproteales)、硫还原球菌目(Desulfurococcales)、杂色泉古菌(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ic group,MCG)和未培养泉古菌(uncultured Crenarchaeota,UC),该热泉代表性克隆与GenBank数据库已有16S rRNA序列的相似性为91.9%~97.8%,而且与其相似性最高的序列均来自未培养的古菌克隆,由结果可见,Padang Cermin热泉古菌群落与已报道的其他热泉古菌群落的相似性较低,表明该热泉可能具有某些独特的特征,存在着特殊的古菌生态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