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转颈试验研究邓远飞黄莘莘詹国华郑芷萍刘乃河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ertebro-basilarischemicvertigo,VBI-V)因体征轻微而临床诊断较为困难[1]。既往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  相似文献   

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诊断的应用熊希民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枢性眩晕最常见的疾病。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血管病(简称VBI,下同)的临床诊断,至今仍主要依靠神经症状和体征,脑电图、脑血流图对诊断...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高刺激率(51次/s)听性脑干反应(ABR)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的测试方法,给33例临床诊断为VBTIV病人分别在发作期和缓解期行高刺激率ABR测试。结果发现:VBTIV发作期之ABR51次/s ̄11次/s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值明显延长,其异常率比缓解期明显增高。本研究表明:VBTIV发作期行高刺激率ABR测试可提高阳性率,有助于VBTIV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轻微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rCBFM与BAEP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轻微椎-基底动脉(VBA)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了rCBFM与BAEP检查的对比观察,认为前者在显示VBA系统缺血方面可以直接明确诊断,阳性率高,可直观地显示缺血的部位和范围,且可了解动脉系统代偿供血情况,但不能完全取代BAEP。  相似文献   

5.
对30例轻微椎—基底动脉(VBA)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了rCBFM与BAEP检查的对比观察,认为前者在显示VBA系统缺血方面可以直接明确诊断,阳性率高,可直观地显示缺血的部位和范围,且可了解颈动脉系统代偿供血情况,但不能完全取代BAEP。  相似文献   

6.
TCD异常的血管性眩晕的ABR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2例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证实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47%出现基底动脉TCD异常,68.75%表现为椎动脉颅内段TCD异常,63%有小脑后下动脉TCD异常。听觉脑干电反应(ABR)变化:异常发生率81%;波间期(IPL)异常率75%,I-Ⅲ异常69%,Ⅲ-V异常13%,I-V异常为28%。椎基底动脉受累血管及程度不一,在ABR检查中既有脑干听觉通路受累表现,又有内耳缺血性改变。脑  相似文献   

7.
TCD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附20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自1993年3月~1995年3月随机选择200例椎-基底动脉(V-BA)缺血性眩晕患者,用TCD进行颅内动脉检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按游氏标准诊断(游国雄,等.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5)。男87例,女113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老年患者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异常情况。方法选取2014—2016年茌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9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为对照组,对比2组TCD检测指标及检查结果异常率。结果 9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中TCD检查存在异常的患者73例(81.11%),其中60例为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82.19%)。观察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以及基底动脉(BA)与椎动脉(VA)的V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CA、VA、BA的P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老年患者TCD检查可见颅内血流指标改变明显,椎基底动脉改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物缺血性眩晕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26,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和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眼震与椎基底动脉缺血首都医学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100053)宿英英,冉燕雪,丁铭臣椎基底动脉缺血(VBI)出现自发性眼震征象的并不少见,本文就VBI的眼震类型、眼震持续时间,与诊断等问题对1989年至1993年我科收治的137个例VBI(不包括椎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检测结果。方法:对129例40岁以下的青年眩晕患者在眩晕发作期进行TCD检测,将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分为高流速组、低流速组和正常流速组,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29例在眩晕发作期检测有89例VBA流速异常,占69%,高流速组多于低流速组,267根血管中155根(58. 1%)流速异常。结论:青年眩晕患者有相当数量为VBA病变,应对青年眩晕患者进行TCD检测。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12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和对照组50例中老年健康人进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发现缺血性眩晕患者63.3%异常,且发作期异常率(87.5%)高于缓解期(47.2%)。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高或减低。可能由于血管狭窄或和血管痉挛所致。为研究缺血性眩晕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本病的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指导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王守春,张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简称VBI)是神经科常见病,但其概念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本文对VBI的历史与命名、解剖特点、发病机理、主要辅助检查的临床价值、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一。历史与命名VBI是Kubik于1946...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BAEP转颈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时进行转颈试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足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2例VBI病人眩晕间歇期患者作BAEP检测时做转颈试验,并与33例正常人对照。结果:VBI组BAEP转颈试验阳性率62%,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不全闭塞15例临床观察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5例基底动脉不全闭塞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头MRI特点及预后,观察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临床特点。方法所有患者均经头MRI证实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新鲜梗死及可见基底动脉流空不良。14例可追溯出椎基底动脉的前驱缺血症状,7例以基底动脉的短暂缺血发作(TIA)入院,主要为发作性眩晕,视物异常。结果15例患者中死亡5例,植物、半植物状态生存2例,半自理3例,基本自理者5例。结论提示早期出现短暂发作性眩晕可能与更差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5例基底动脉不全闭塞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头MRI特点及预后,观察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临床特点.方法所有患者均经头MRI证实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新鲜梗死及可见基底动脉流空不良.14例可追溯出椎基底动脉的前驱缺血症状,7例以基底动脉的短暂缺血发作(TIA)入院,主要为发作性眩晕,视物异常.结果 15例患者中死亡5例,植物、半植物状态生存2例,半自理3例,基本自理者5例.结论提示早期出现短暂发作性眩晕可能与更差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记忆及智能障碍马俊义刘国荣李月春我们对3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VBAI)的患者及30例与其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了记忆及智能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30例VBAI患者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相关因素及诊断。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6例病例的发病年龄、性别、病因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50岁以下占61.5%,女性占67.7%,其中更年期妇女占半数以上。82.3%病人具有危险因素。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数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其次为颈椎病所致。临床主要特点:眩晕、头颅CT、X线颈椎片、脑血管造影检查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ENG,BAEP与rCBF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眼震电图(EN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局部脑血流(rCBF)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VBI眩晕患者进行ENG,BAEP与rCBF检测,结果 本病ENG异常率为98.4%BAEP异常率58.3%,rCBF异常率国61%,结论 三项检查均为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对VBI眩晕的诊断三者相互补充,可提高早期确诊率,并有助于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的临床及CDS改变的异同。方法:对患者进行眼底、颈椎X线片、脑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CDS)扫描。结果:VBI组、腔梗组,眼底动脉硬化Ⅰ度、Ⅱ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无颈椎骨质增生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CDS检查两组均有明显的脑动脉硬化,VBI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减慢,腔梗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异常增快。结论:颈椎病与VBI密切相关;脑动脉硬化确是缺血性脑血管的病理基础;CDS检查有助于VBI和腔梗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