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武权生教授周期疗法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逍遥丸组、三苯氧胺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乳腺增生造模。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kg·d)灌胃,其余5组分别给予逍遥丸、三苯氧胺、中药(Ⅰ号方及Ⅱ号方低、中、高剂量)灌胃,共30天。结果:造模后,各造模组大鼠的乳头直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服Ⅰ号方后各用药组大鼠乳头直径缩小,但仍大于空白组(P0.05)。灌服Ⅱ号方后大鼠的乳头直径进一步缩小,且小于模型组(P0.05),除中药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乳头直径大于空白组(P0.05);各组ER、PR、ERK积分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ERK积分低于三苯氧胺组(P0.05)。结论:武权生应用中药周期疗法可使乳腺增生模型大鼠增生乳头缩小,ER、PR、ERK积分降低。  相似文献   

2.
消癖颗粒对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消癖颗粒对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诱导大鼠乳腺增生模型;放射免疫法测血清雌二醇、孕酮、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的含量;锥板法测血液黏度;组织病理学方法测乳腺小叶数、腺泡数、腺泡腔平均直径、乳腺胞浆面积.结果:消癖颗粒能明显降低乳腺增生大鼠血清雌二醇和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升高孕酮含量;降低全血比黏度;明显减少乳腺小叶数、腺泡数,降低腺泡腔直径,对胞浆面积无明显影响.结论:消癖颗粒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雌激素、血液黏度和乳腺组织病理变化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乳康胶囊对大鼠乳腺增生组织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雌性健康未孕大鼠,随机抽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0只大鼠采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黄体酮建立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乳康胶囊小、中、大剂量组。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大鼠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乳腺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中腺泡数目增多,腺泡和导管增生、扩张,细胞排列紊乱,表现出典型的乳腺增生症状,其乳腺组织VEGF、ERα和PR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乳康胶囊各剂量组大鼠乳腺增生小叶和腺泡数量减少,同时乳腺组织VEGF、ERα和PR表达降低。结论:乳康胶囊对大鼠乳腺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ERα和PR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针药结合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复制乳腺增生病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对照组、模型组,除正常组、模型组外,其他治疗组分别行针刺、中药、针药结合及西药三苯氧胺治疗。每日治疗1次,9次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30天)。观察乳腺组织的形态变化,测定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ERβ)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均较正常组增大(均P<0.01);治疗组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均较模型组减小(P<0.05,P<0.01);针刺和中药可上调ERβ、下调ERα表达。结论:针刺和中药均对大鼠乳腺增生有抑制作用,针药结合的抑制作用最强,基本接近三苯氧胺水平,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ERβ、下调ER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乳康舒胶囊治疗大鼠乳腺增生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康舒胶囊(鹿角胶、淫羊藿、白芍等)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肌肉注射雌二醇和黄体酮法造成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结果乳康舒胶囊ig给药后可抑制造模大鼠乳腺直径的增加,乳腺小叶中的平均腺泡数、腺腔的平均直径及腺腔内分泌物明显减小;并明显抑制血清E2的升高,使血清E2、P基本恢复到正常动物的水平,大剂量组的PRL比模型对照组也显著减少(P<0.001)。结论乳康舒胶囊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三苯氧胺(TAM)周期治疗大鼠乳腺增生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组5组,经雌二醇及孕酮刺激建立乳腺增生模型.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强度.结果中药联合TAM周期治疗大鼠乳腺增生,可使乳腺小叶腺泡数明显减少、腺泡腔缩小及腺导管扩张程度减轻,ER、PR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抑制,其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或TAM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TAM周期治疗可降低实验大鼠乳腺组织中ER、PR含量,使其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下降,对大鼠乳腺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乳腺增生病病理形态计量学为标准,筛选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关键穴位。方法:将Wistar未孕雌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单穴(屋翳)组、多穴组。除正常组外,以苯甲酸雌二醇0.5 mg/kg每日腹腔注射,25 d后改为每日腹腔注射黄体酮4 mg/kg,连续5 d,复制乳腺增生病模型。单穴组取“屋翳”穴,多穴组取“屋翳”“膻中”“合谷”“足三里”穴,每日针刺1次,留针5 min,9次为1疗程,共针刺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取大鼠第2对乳房做病理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美国IPP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腺泡腔直径及面积。结果:模型组乳腺导管扩张,腺泡腔直径及面积均较正常组增大(均P<0.01);单穴组、多穴组腺泡腔直径及面积较模型组减小(P<0.01);单穴组与多穴组腺泡腔直径及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屋翳”穴可明显抑制雌激素注射引起的乳腺增生,说明“屋翳”穴是治疗乳腺增生的关键穴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蒙药乳腺-I号对实验性乳腺增生大鼠血脂代谢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疾病模型组。模型组通过肌肉注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方法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将乳腺增生大鼠随机分为三苯氧胺组,蒙药乳腺-I号低、高剂量组,模型组。各组大鼠连续给药30 d后测定体质量、第2对乳头直径,检测血清血脂水平及血清激素水平,取乳腺组织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蒙药乳腺-I号组大鼠乳头直径明显小于模型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血清TC、TG、LDL-c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清P、T含量明显降低(P<0.01),PRL显著升高(P<0.05)。蒙药乳腺-I号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TC、TG、LDL-c、E2显著降低(P<0.05或P<0.01),FSH显著升高(P<0.01),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镜下可见蒙药乳腺I号组乳腺小叶数及小叶腺泡数均少于模型组,乳腺腺泡数目及腔内分泌物较少,部分可接近正常大鼠的乳腺结构腺泡。结论蒙药乳腺-I号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乳腺增生大鼠血脂水平及激素水平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乳腺康对乳腺小叶增生大鼠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中药乳腺康对乳腺小叶增生大鼠乳腺组织及性激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黄体酮肌注30天造模 ,分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 (喂以白开水 ) ,三苯氧氨组[2mg·(100g·d)-1]和乳腺康组[1.44g·(100g·d)-1] ,以2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乳头直径变化,血清雌激素(E2) ,孕激素(P) ,E2/P及睾酮(T)指标,并观察大鼠第二对乳房组织病理切片变化。结果:经中药乳腺康治疗后大鼠乳头直径、乳腺缩小(P<0.01);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增高(P<0.05);能降低大鼠血清孕激素(P<0.05),睾酮含量明显降低(P<0.01);光镜下乳腺小叶数目、小叶腺泡数明显减少 ,腔内分泌物减少。结论:乳腺康对雌激素引起大鼠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刘凡 《中医药导报》2003,9(6):81-82
乳核消片能抑制雌激素引起的大鼠乳房肿大 ;能降低乳腺增生大鼠血清雌二醇含量 ,升高孕酮含量和促卵泡激素含量 ,调节血液中雌孕激素的相对平衡 ;能降低乳腺增生大鼠腺小叶数、腺泡数、腺泡腔直径、导管直径以及胞浆面积 ,改善乳腺结构  相似文献   

11.
伍星 《河南中医》2016,(8):1434-1436
目的:观察乳腺增生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2014年6月就诊的乳腺增生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乳癖消片口服,研究组采取乳腺增生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0.5 a、1 a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增生方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乳腺癌危险因素对乳腺增生病患者的致病危险性 ,以及研究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对 4 37例合并有危险因素的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和乳腺癌危险因素的调查 ,并计算各组因素的患癌概率 ,分析各证型组间各组因素患癌概率的不同。结果 :在肝郁气滞型、痰瘀凝结型、冲任失调型和其他型四种证型中冲任失调型的患癌概率最高 ,均P <0 0 5。情志、饮食、月经生育三种因素中情志因素组的患癌概率最高 ,与其他两组比较 ,P <0 0 5。表明乳腺增生病患者中 ,冲任失调型患癌危险性最高 ,可能与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1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芳琴 《陕西中医》2004,25(6):504-505
目的 :观察疏肝理气 ,化痰散结类中药配伍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消癖汤 (柴胡、郁金、浙贝、瓜蒌、川芎、山慈菇、山甲等 )治疗本病 1 5 0例。结果 :总有效率 94%。提示 :本方具有疏肝理气 ,化瘀散结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测乳腺增生大鼠及针刺治疗后乳腺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针刺对乳腺增生病的疗效与作用机理,为临床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预防乳腺癌发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健康雌性大白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均采用贾氏造模方法建立乳腺增生模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于第31天开始每日抓拿一次,不作任何治疗;针刺组大鼠在第31天开始行穴位针刺治疗。治疗30天后处死大鼠,观测乳房形态大小,并采集乳腺组织标本分别固定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乳腺组织的P53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造模成功,细胞结构中P53表达明显;而针刺治疗组乳腺组织中P53明显轻于模型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P53表达有干预作用,说明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有治疗作用,对乳腺癌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综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2005年6月~2006年12月用乳癖消结合逍遥丸内服、耳穴埋压治疗乳腺增生6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隔木香饼灸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隔木香饼灸法对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采用隔木香饼灸法和乳癖消贴膏外敷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乳房症状、体征、乳房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IL-2、IL-6的改变以及治疗方法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隔木香饼灸法能够明显改善乳腺增生病的症状、体征,降低乳腺病变区的血流阻力指数,提高血清LI-2、IL-6水平,且本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疗效优于其他证型;结论:隔木香饼灸法治疗乳腺增生有明显疗效,这一疗效是通过改善乳房血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单味马鞭草治疗乳痈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应用马鞭草治疗乳痈15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中12例为哺乳期妇女,年龄21~35岁. 治疗方法及效果 鲜马鞭草100g或干品50g,放入带壳鸡蛋2~3个,加水适量煮至蛋熟.吃蛋喝汤,每日1剂.  相似文献   

18.
乳腺2号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活血化瘀,疏肝止痛,软坚散结组成的乳腺2号汤治疗乳腺增生病总有效率81%,疗效明显优于乳癖消组。  相似文献   

19.
自拟乳腺汤治疗乳腺增生病30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化痰、散结类中药配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将3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2型。分别予以Ⅰ号乳腺汤和Ⅱ号乳腺汤进行治疗。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0.33%、85.40%,总有效率87.67%。结论Ⅰ号乳腺汤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Ⅱ号乳腺汤具有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效,辨证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的发病率目前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而且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积极做好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和术后的护理对手术成功及术后的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我院对75例乳腺癌患者实行手术治疗,经过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及术后密切观察创面皮瓣及指导患侧上肢功能锻炼,获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