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筑化的公共艺术更是广泛的把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融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发展的分析,从建筑艺术形态的角度,探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要素尤其是建筑表皮和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语意表达的意义,希望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1)
新媒体公共艺术是当今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新媒体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增强公共空间的趣味性,提升城市品质;有利于增进人与艺术的互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增强城市历史的记忆,促进城市多元文化的发展,推动城市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3.
公共艺术、展览和论坛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地推动了城市更新与建筑进步。已建成的上海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由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设计,从空间理性和抽象中发掘影响城市空间的未来性,在环境和文化语境中,借助空间实践诠释城市空间、建筑和公共艺术的内生关系。作为一种批判性的体认,该作品从对"开放性"的哲学思考、对公共艺术的城市性回应、空间与历史对话,以及从细节设计中超越体验,展现出奇普菲尔德在实践中将城市更新置于艺术之中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出场及特征,剖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景观及城市历史文化的互动影响,从而关注公共艺术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出场及特征,剖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景观及城市历史文化的互动影响,从而关注公共艺术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对公众活动的接受度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作出新的定义.进而引出一种被忽略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化的建筑外部空间。并对公共化的建筑外部空间的特点,对其在抵御蓄意破坏行为、保障空间安全及在支持城市生活方面的出色表现以及在补充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改善建筑与城市间的关系、改善城市步行环境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7.
以与人互动的城市空间为规划理念,结合系统论和环境行为理论,探讨了与人互动的城市空间在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尝试从人的需求角度进行公共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公共空间积极有活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5)
当代公共艺术在历史沿革中产生了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并朝着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极具张力的艺术形式,正成为全球化视野下推动区域独特品牌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该文以某学院为例,以丰富校园文化为着眼点,对当代公共艺术与校园公共空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性设计和探索,诠释当代公共艺术与校园景观的互动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刘聘 《中外建筑》2013,(10):96-100
目前商业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其公共空间的表达往往忽视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存在与展现。因此该文以人的空间体验为切人点,分析了主题体验式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特点和公共空间序列的结构类型,在两者的基础之上尝试总结出了主题体验式商业建筑公共空间序列建构方式,以期通过对主题体验式商业建筑公共空间序列的研究,使其更有机,更具人文性、体验感,进而完善和塑造场所精神,提高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8)
公共艺术是新兴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一样,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视觉形式。观者在公共艺术中,从传统的审美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艺术参与者。城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发生场所,随着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赖于建筑雕塑和广场存在的空间,图像赋予了城市空间更多的内涵。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本里的一种视觉文本,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将从公共艺术与城市文本的概念出发,论述公共艺术如何通过地域精神对城市文本重塑。  相似文献   

11.
王永凡 《山西建筑》2007,33(18):51-52
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简单介绍,从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影响建筑的城市取向的因素、建筑构造公共空间的方式三方面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与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之间的关系,以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当代城市综合体案例,针对引入公共艺术介入的城市综合体的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进行研究,并分别从公共艺术复合营造的动因、公共空间的展览艺术复合营造、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模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总结得出了公共艺术发展推动、场所精神营造推动、城市更新复兴推动这三个复合动因和城市综合体的艺术品主导、艺术设施主导、艺术形式均衡这三种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的艺术流派风格对公共艺术的影响。通过对公共艺术产生后的艺术流派的逐个分析,剖析其不同时期艺术流派风格的公共艺术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从外形、意向、思想、历史等角度重点分析公共艺术设计的倾向性,进而总结出公共艺术风格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伍悦 《福建建筑》2010,(2):11-12
当代公共艺术出现了强调公众参与的趋势,从开放的私人艺术空间、到为反映公众文化艺术审美要求的特定公共领域——"与公众的互动"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策略。公共艺术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反是映公共诉求的艺术,是无处不在的艺术,是依赖空间的艺术,是公众参与的艺术。同时当代公共艺术还体现出强烈的对公众与社会的关注,其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5.
对智能与互动的概念进行了介绍,通过智能装置在互动空间中的实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互动装置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指出这种智能的空间装置为城市、建筑、景观等空间开创了一种新颖的互动模式,拓展了传统的空间设计界域。  相似文献   

16.
超级街区+门禁社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共空间的角度出发,分析超级街区和封闭住区这两种城市空间现象的构成本质,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根本性影响,以及其中关键性的空间要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可能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6)
作为城市空间建构的核心环节,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的风俗特点、文化发展程度紧密相连。基于此,该文从装饰性、互动性、应用性三个角度入手,阐述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构中的设计原则;围绕地域特点、时代精神、城市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构中设计美感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但在现有居住环境中邻里间的互动逐渐减少,人与人的距离疏远,亲近感消失于户门之外,其部分原因是居住建筑中公共空间所承载的生活场所的缺失。公共空间对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及生活的融合起着重要作用,需从规划、建筑单体等方面探讨居住建筑中公共空间的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当代,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应注重其所涵盖的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表达。建筑是一门技术,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作为城市中最宏伟最独特的公共艺术品,未来城市的建筑形态必将愈加趋于艺术化,更多地展现出公共艺术的特质。艺术本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最高境界。回顾历史,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伴随着城市、建筑和环境的互动与融合。但我国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作为舶来品,长期以来一直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共艺术情感语言进行探究,从色彩情感化、互动情绪化和城市情感化几个方面出发,分析武汉地铁6号线沿线站点的公共艺术空间,并结合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的三个情感化设计层次理论对武汉市的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发展提出反思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