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比较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与308 nm准分子光分别联合阿维A胶囊对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65例,A组予以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维A胶囊治疗,B组予以308 nm准分子光联合维A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SCORAD、VAS、PASI、SAS、SD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SCORAD、VAS和PASI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SCORAD、VAS和PASI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SAS及SDS评分略低于A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308 nm准分子光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更为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滞柔肝颗粒在瑞戈非尼靶向治疗湿热蕴结型中晚期肝癌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本院收治的110例湿热蕴结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瑞戈非尼靶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保肝、止吐、升白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化滞柔肝颗粒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湿热蕴结型中医症状评分,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水平以及疗效和用药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湿热蕴结型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ALT和AST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E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FP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滞柔肝颗粒用于瑞戈非尼靶向治疗湿热蕴结型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对肝功能有保护作用,能够调节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瑞戈非尼所致的疲乏,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收治的98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9例。A组患者予以艾司西酞普兰治疗,B组患者予以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A组的HAMD、PSQI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时,A组的S100B蛋白、Cro、Hcy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率总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效果相当,但与帕罗西汀比较,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安全性更高,且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毫针速刺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常规针刺法治疗,B组毫针速刺法治疗,并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B组各时间段中医证候积分均少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腰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腰痛评分少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临床疗效高于A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针速刺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腰痛表现,并加快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皮肤瘙痒症(SP)患者应用病态行为矫正护理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P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取常规护理(n=30),B组采取病态行为矫正护理干预(n=30)。结果干预前两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GSES评分高于A组,B组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A组各项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OL-C30)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医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 w B组CD-RISC评分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失眠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瘙痒程度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P患者中应用病态行为矫正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高,可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肾散结方联合针刺治疗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PS)男性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盐酸特拉唑嗪片)、观察A组(温肾散结方)、观察B组(温肾散结方联合针刺),每组各40例,评估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CPSI评分,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NIH-CPSI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观察A组的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和NIH--CPSI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NIH-CPS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低于观察A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85%,观察A组为73.68%,观察B组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散结方联合针刺治疗CPPS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发膀胱出口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4例存在膀胱出口梗阻的下尿路症状(LUTS)症状晚期前列腺癌患者,22例(A组)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MAB)联合应用超选择性α1A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0.2mg,qn;22例(B组)单纯性MAB治疗。前瞻性地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结果两组间治疗前所有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PSS、QOL、Qmax、残余尿等参数的改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IPSS、Qmax、QOL、残余尿等指标较B组更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前列腺体积及PSA指标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坦索罗辛可有效改善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下尿路症状,对无法耐受姑息性TURP患者明显提高生活质量,MAB联合坦索罗辛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患者术后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和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效果、胸腔引流量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0例开胸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术后镇痛采用芬太尼1.2mg;B组术后镇痛采用氟比洛芬酯100mg+芬太尼0.6mg;C组术后镇痛采用氟比洛芬酯200mg+芬太尼0.6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记录术后4、8、24、48h的镇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SS)、舒适度评分(BCS)、胸腔引流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间点,C组和A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C两组(P<0.05);三种镇痛方案均提供满意的镇静,术后4h点A组RSS评分高于B、C两组(P<0.05),其余时间点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C组BCS评分均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CS评分高于B组(P<0.05)。术后48h胸腔引流量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B、C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氟比洛芬酯200mg复合芬太尼0.6mg用于开胸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镇静满意,舒适持久,不增加术后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下肢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均分为普瑞巴林低剂量组(A组,150 mg/d)、普瑞巴林高剂量组(B组,300 mg/d)、低剂量联合超激光照射组(C组)和高剂量联合超激光照射组(D组)。联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每日行超激光照射一次,4周后停止超激光治疗,各组患者继续按原剂量及方法服用普瑞巴林4周后随访。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四组患者治疗2周及4周后VAS均明显降低(P<0.05),且B、C两组的VAS评分均较A组低(P<0.05),较D组高(P<0.05);B、C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时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同剂量普瑞巴林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为眩晕和嗜睡。B、D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C组(P<0.05)。B组和D组,A组和C组比较,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激光照射可作为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辅助手段,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李杰  岳学敏  吕杭州 《华西医学》2012,(7):1077-1078
目的总结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05年3月-2008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A组,44例)和常规对照组(B组,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A组采用康复护理功能锻炼,B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定表评分,并计算功能改善率。结果术后2周,两组各时间点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A组评分均高于B组(P<0.05)。治疗后2周A、B组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24个月A组改善率均高于B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粘连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11.
沙娟娟  翟洁敏  姚力  苏航  郭强 《中国康复》2020,35(6):321-32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加巴喷丁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5例PTN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A组)、rTMS组(B组)、rTMS联合加巴喷丁组(C组)各55例,A组患者给与加巴喷丁胶囊口服治疗,B组患者给与rTMS治疗,C组患者给与rTMS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并记录疼痛缓解率和加巴喷丁使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4周后及治疗后1、3、6个月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均P<0.05);与A组同时间点比较,B、C组治疗4周后及治疗后随访1、3及6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C组VA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3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A、B组(均P<0.05),且C组加巴喷丁使用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 B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C组(均P<0.05),C组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低于A组(P<0.05)。治疗后,3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B、C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C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rTMS联合加巴喷丁能够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减少加巴喷丁的使用剂量,改善患者睡眠,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15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A组、B组、C组分别采用5%、10%、15%氨基酮戊酸外敷,再采用光动力治疗仪进行光动力治疗。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痤疮瘢痕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结果B组、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痤疮瘢痕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C组低于A组(P<0.05);B组与C组治疗后痤疮瘢痕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C组(P<0.05);A组与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时,10%氨基酮戊酸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他克莫司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32例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分为A(2 mg/d)、B(3 mg/d)两组进行治疗,分析第2、4、12周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完成试验,A组11例,B组14例。与治疗前相比,A组在治疗4、12周时MG临床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B组在治疗2、4、12周时临床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B组MG临床评分降低程度高于A组(P0.05);4周、12周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A、B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他克莫司后共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全身/关节疼痛、恶心、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或停药后好转。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小剂量他克莫司短期内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成对关联刺激理论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对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经颅直流电组和联合刺激组,3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刺组取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针刺治疗;经颅直流电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治疗;联合刺激组在行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同时针刺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疗。在首次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以及盆底肌电评估分析膀胱功能及盆底肌电电生理改变。结果:治疗后,3组盆底肌电快肌、综合肌、慢肌收缩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ICI-Q-SF评分明显降低、I-QOL评分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3组间快肌纤维快速收缩波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肌纤维收缩波幅变化比较:联合刺激组较针刺组和经颅直流电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经颅直流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肌纤维收缩波幅变化比较:联合刺激组较针刺组和经颅直流电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经颅直流电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刺激组ICI-Q-SF、I-QOL量表分值变化明显大于针刺组和经颅直流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经颅直流电组比较,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盆底肌肉的耐力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背景剂量程控硬膜外脉冲注入技术(PIEB)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A组(55例,PCEA)和B组(55例,PIEB)。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两组产妇Bromage评分均为0分;两组产妇实施分娩镇痛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爆发痛8例(14.5%),明显少于A组的15例(27.3%)(P<0.05)。B组产妇的PCEA追加次数、镇痛混合液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两组产妇镇痛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均在9分以上。结论低背景剂量PIEB分娩镇痛效果好,硬膜外腔用药总量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针灸疗法对脑梗死上肢局部肌痉挛患者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的fMRI变化,并分析其机制。方法:脑梗死后上肢局部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针灸以及康复训练,B组采用肉毒毒素注射及常规康复训练,C组则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并结合超声观察引起上肢屈肌痉挛肌肉的长度、厚度的变化,以及上肢运动的fMRI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Wolf运动功能评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A组更高于B、C组(P<0.05)、B组更高于C组(P<0.05);3组改良Ashworth分级和Wolf评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A组更低于B、C组(P<0.05)、B组更低于C组(P<0.05)。A、B组患者在静息时肱二头肌长度均较治疗前及C组明显增加(P<0.05),并接近正常人的肌长度;C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在静息时的肌纤维厚度、最大等长收缩的肌纤维长度和厚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肱二头肌屈伸肌力均较治疗前及C组明显增加(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SM1区激活面积及激活强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2组SMA区和小脑激活区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疗法可以较好的缓解脑梗死后上肢局部肌痉挛,增加上肢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动康复治疗对合并抑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抑郁量表评分分为无抑郁组(A组)和抑郁组(B组),两组各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1组和B1组)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治疗组(A2组和B2组)各60例。对比各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4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及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A2组患者比A1组、B2组比B1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均P0.05);且A2与B2组相比,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后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A2组A1组B1组,A2组B2组B1组,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内再发心肌梗死率、死亡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组患者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较无抑郁组高;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减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但是无抑郁组患者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与养阴熄风通络汤联合用于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10例某院中风病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用针灸和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时长为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对比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差异。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7%,比试验组的90.9%低(P<0.05);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及血浆黏度比入院时均明显下降,Fugl-Meyer评分明显上升,且试验组治疗4个疗程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病疗效明显,可明显减轻神经损伤及临床症状,调整机体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