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细胞外基质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CNV形成过程中,多种细胞外基质(ECM)分子通过与整合素(integrin)结合,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在ECM中移行和侵入。这一过程可被尿激酶样纤维蛋白水解酶激活物(u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蛋白水解作用加强,也受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调控。研究CNV发生过程中ECM的作用,将为预防CNV的生成提供新的思路。(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60-63)  相似文献   

2.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密切相关.Smad通路为TGF-β行使生物功能的经典通路.TGF-β信号通路在血管系统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TGF-β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ALK5和ALK1受体结合对其不同活化阶段进行调控,并通过Smad3和p38/MAPK两条信号通路来调控血管平滑肌的分化.CNV形成过程中TGF-β分泌升高,后者在CNV的形成和增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干预TGF-β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CNV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部疾病的最终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生物小分子,是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可通过降解或抑制靶基因mRNA翻译调节基因表达。随着学者对其研究的深入,miRNA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各种疾病发展的机制逐渐被揭示。在眼科领域,miRNA通过各种信号通路靶向特定蛋白基因,从而起到促进或抑制CNV的作用。因此,揭示miRNA在CNV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未来CNV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综述旨在阐述miRNA调控CNV中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I3K/Akt)、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核因子-κB(NF-κB)、Notch及Wnt信号通路,为阐明CNV发病机制及其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多种眼底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近年治疗CNV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依然存在耐药性和停药复发等问题近年的研究发现,赖氨酰氧化酶家族在CNV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望成为CNV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将阐述赖氨酰氧化酶家族在CNV生成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多细胞参与、多因子调控的复杂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炎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以及炎性介质(如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和多种眼病有关,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CNV是上述疾病造成视力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骨髓来源细胞在CNV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生长因子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微环境中的多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可见于多种眼底疾病,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人们对生长因子在CNV生成中的作用已有共识,但深入了解CNV所处微环境中生长因子、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阐明CNV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艾明  杨芳  李岱 《临床眼科杂志》2011,19(4):372-374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于许多眼底病变中,已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发现主要有多种细胞因子、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参与CNV的形成过程。本文回顾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CNV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iR-17-5p对小梁网细胞外基质(ECM)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正常小梁网组织,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iR-17-5p和Smad3表达;将人小梁网细胞(HTMCs)分为miR-17-5p mimics和miR-17-5p NC组,分别转染载有miR-17-5p mimics组和miR-17-5p NC的载体,Western blot检测HTMCs中ECM蛋白纤连蛋白(FN)、胶原蛋白I(CoL-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靶基因预测库预测miR-17-5p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联合Western blot鉴定靶基因。HTMCs中共转染miR-17-5p mimics和Smad3过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检测各转染组细胞中Smad3、FN、CoL-I、α-SMA的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小梁网组织中miR-17-5p表达量为1.16±0.11,高于POAG小梁网组织的0.19±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41,P<0.001);正常小梁网组织中Smad3蛋白表达量为0.31±0.06,低于POAG小梁网组织的0.86±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5,P<0.001)。miR-17-5p mimics组HTMCs中FN、CoL-I和α-SMA蛋白表达均低于miR-17-5p 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靶基因预测库预测及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联合Western blot鉴定证实Smad3为miR-17-5p下游靶基因;miR-17-5p+Smad3转染组HTMCs中Smad3、FN、CoL-I和α-SMA蛋白表达均高于miR-17-5p+vector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 miR-17-5p 能抑制HTMCs的ECM蛋白表达,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靶向抑制Smad3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参与各组织器官的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眼科疾病的发生与眼球及其相关组织的功能异常有关,可影响正常的视觉形成。研究发现,GPCR在眼球组织中广泛分布,并且参与视觉的形成过程,与多种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就GPCR在眼科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兰兰  徐建锋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2007,27(12):940-944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老年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研究证实,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C和Ca2+等参与活化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信号通路,以及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持续活化对CNV的发生发展起关键性作用。而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调节该通路的活性而抑制CNV。  相似文献   

12.
地塞米松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角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碱烧伤的方法制备家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分为三组,每日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0.5毫克组、1.0毫克组、对照组。分别采用宏观测量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速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查VEGF蛋白的表达,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方法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抑制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血管生长速度变慢,微血管数量减少,VEGF蛋白表达下降,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激光诱发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骨髓来源细胞(BMC)在其眼部的表型特征.方法 实验研究.以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为供体,野生型C57BL/6J小鼠为受体进行骨髓移植后,应用532 nm倍频激光对嵌合子小鼠(处理组)和野生型小鼠(对照组)的右眼进行光凝,建立CNV模型,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确定模型稳定后,对实验眼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P阳性细胞在眼部的表型特征.结果 激光照射后14 d CNV生长趋于稳定,此时GFP阳性细胞分布于CNV区域(包括CNV深层的脉络膜)、CNV表层的视网膜、角巩膜缘、睫状体、视乳头周围及远离CNV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CD31或αSMA 阳性的GFP+细胞仅出现于CNV区域,F4/80和GFP双阳性的细胞不仅出现在CNV区域,还出现在CNV表层的视网膜、角巩膜缘和睫状体.结论 分化为血管细胞的BMC可特异性向CNV区域趋化,出现在眼部其他区域的BMC中有部分是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BMC在眼部除参与CNV形成外,可能还有其他功能.(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2-216)  相似文献   

14.
骨形成蛋白4(BMP4)通过Smad信号通路向下游传递信号,同时与Wnt/β-catenin、FGF等信号通路相互作用,调节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活动。BMP4/Smad信号通路对眼具有重要作用。BMP4/Smad信号通路与眼前节、晶状体、视网膜的发育密切相关。同时,BMP4在成熟眼组织中高度表达,意味着BMP4/Smad信号通路与某些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BMP4/Smad信号通路在维持角膜上皮稳态、视网膜神经的保护及修复方面起一定作用,同时还与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增生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讲述了BMP4/Smad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并详细介绍了BMP4/Smad信号通路在眼发育和一些眼部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生长因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来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不仅参与胚胎发育、创伤修复和肿瘤生长等过程的调节,而且还是一种眼内促生长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参与了CNV的形成.现对IGF-1与CNV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与许多眼底病变有关,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异常参与了CNV的发生和发展.新近的研究发现,PI3K/Akt、Wnt、STAT3、Notch等信号通路在CNV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信号通路的研究对于更加深入地揭示CNV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组人kringle 5蛋白滴眼液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Liu Z  Zhang Z  Ma J  Zhang M  Luo L  Xiao Q  Lin J  Zhang P  Chen 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7):I007-005
目的 观察重组人kringle 5 (K 5蛋白 )滴眼液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 ,NV)的效果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方法获得K 5蛋白 ,取新西兰白兔 4 0只 ,将浸有 1mol/L氢氧化钠滤纸片置于兔角膜中央 ,制成碱烧伤模型 ,随机均分为A、B、C及D组 ,每组 10只兔 (10只眼 ) ,伤后即分别滴用 5、10及 2 0mg/L的K 5蛋白滴眼液 ,对照 (D)组滴载体溶液 ;均每日 4次 ,共滴 2 8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NV生长情况 ,并计算其面积 ,伤后 2 8d处死实验兔 (A、B及C组 ) ,取其角膜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伤后A、B、C及D组角膜NV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为 (3 4± 0 5 )d、(6 8± 0 4 )d、(6 7± 0 7)d及 (3 7± 0 5 )d ,其中B组明显较D组延长(P <0 0 5 ) ,而A组与D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伤后各时间点B及C组角膜NV的生长面积均明显较D组减少 (P <0 0 5 ) ,B与C组角膜NV区面积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D组烧伤区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角膜NV形成 ,而B及C组角膜炎性反应较轻 ,烧伤区无NV形成。角膜NV区面积与角膜后膜和炎性细胞数均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重组人K 5蛋白滴眼液可明显抑制碱烧伤引起的角膜NV的生长 ,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对大鼠角膜碱性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两组均建立大鼠角膜碱性烧伤模型。实验组滴用GM-6001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硫酸软骨素滴眼液;对照组滴用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硫酸软骨素滴眼液;各种滴眼液每日点眼4次,共7d。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溃疡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结果:碱烧伤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新生血管的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血管的生长长度与生长面积,在伤后1d和3d,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伤后5d和7d,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点眼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可溶性Tie2融合蛋白抑制小鼠实验性脉络膜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可溶性Tie2融合蛋白(soluble Tie2fusion pro-tein,sTie-Fc)对小鼠脉络膜血管新生(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激光击射的方法诱导成年C57BL/6小鼠CNV模型,术前及术后3,6,9d选取1眼玻璃体腔注入人sTie-Fc0.67μg,对侧眼在相同时点注入人IgG作为对照。激光术后10d处死小鼠,行脉络膜灌流铺片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CNV的发展,定量评价sTie-Fc对于实验性CNV的抑制作用。结果:术后10d所有激光光斑均发展为实验性CNV,脉络膜灌流铺片(16.7±4.0)×10-3mm2vs(30.2±5.1)×10-3mm2,P<0.01)及组织病理学检查(1.70±0.56vs3.07±0.91,P<0.01)结果一致表明sTie-Fc明显抑制了小鼠CNV的发展。结论:sTie-Fc可以抑制实验性CNV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