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医学报》2020,(1):214-217
《素问纠略》一书的作者及版本历来说法不一。《明史》记为杨慎,但考查杨慎文集《升庵全集》《升庵外集》均不见此书;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认为此书应是朱丹溪所作。本文就此提出疑问,考查杨慎著述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史传及杨慎诗文中可知,他曾研习医籍,知晓医理,其医学著作《男女脉位图说》序文更反映了他欲纠辨古人的愿望,是为他著《素问纠略》的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其次,杨慎晚年贬谪至西南地区,恶病缠身,曾学医自疗,且喜好上山采药,这为他创作《素问纠略》提供了外部条件;加之同僚何宇度、名医何时希的记载为旁证,杨慎著《素问纠略》三卷是成立的。而针对杨慎文集不见此书,一卷本著者题为朱丹溪、周木等人的事实,本文认为是版本不一所致。即:名为《素问纠略》的医书实有两个版本:其一为前述杨慎所著的三卷本,已经亡佚;其二为周木辑佚或假托元代朱震亨所作的《素问纠略》一卷本,现存抄本。由此,《素问纠略》作者及版本问题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医学六经》一书收录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6部医籍,颇受学界重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著录该丛书为明代顾从德所编纂,由吴勉学刊刻。通过查考原书、梳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此书与吴勉学所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前6部医书内容及版式相同,疑为后人将此6部医书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析出,另名《医学六经》。顾从德与吴勉学并非《医学六经》的编纂者与刊刻者,学界考察医籍版本时所说的“六经本”实际上就是“医统正脉本”。  相似文献   

3.
《褚氏遗书》世传为南朝宋齐间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褚澄所撰。《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据《河南通志》谓“所著医论十篇,世称《褚氏遗书》”。《中国分省医籍考》据同治二年补刻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卷三十“方技”亦谓“所著《医论》十篇,世称《褚氏遗书》”。但《四库全书提要》则认为不是褚澄所作,谓“疑宋时精医理者所著,而伪托澄以传。”  相似文献   

4.
《伤寒纪玄妙用集》10卷,元代医家尚从善著。此书书名,《医藏书目》作《伤寒纪元》,《中国医籍考》作《尚氏伤寒纪选》。书首有名士张翥于至元二年(1336)六月一日以小篆书于广陵寓斋的序文。序后有尚氏手书的《张仲景传》,时为至元戊寅年(1338)。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素问》整理研究(校注、语译),系中央卫生部下达我院的科研课题,也是我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中十一部重点医籍之一.为认真完成该项任务,提高该书编写质量,使其达到国家的要求,成为现存版本中的最佳本,兹将《著至教论》一篇校注(附语译)样稿刊出,恳请海内专家提出修改意见.若蒙赐教,当不胜感谢.来函请寄该研究课题负责人(主编)郭霭奏教授.  相似文献   

6.
“七篇大论”专事五运六气理论,篇卷浩大,内容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非早已亡失的《素问》第七卷;《阴阳大论》是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参考书之一,王叔和《伤寒例》卷首名文相符地展现其相关内容千四百字,亦与篇卷浩大的“七篇大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行文遣词用字的风格上略不相通,故认为“七篇大论”出于《阴阳大论》的结论难以得到支撑;通过唐代王冰以前相关医学文献的纵横比较后可以认为,“七篇大论”是自成体系,另有所本的别种古医籍。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家秦之桢著《伤寒大白》,属"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医藏》中伤寒金匮类古医籍.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考》等书所载,在国内共存8个版本.经项目组成员实地调研和考证,目前各图书馆所藏实际为6个版本,初刻本为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陈氏其顺堂本.  相似文献   

8.
宋禧原有《庸庵文集》三十卷《庸庵诗集》十卷,文集久失。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文39篇,附十卷诗后,编为十四卷,入《四库全书》。《全元文》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外又补辑3篇,入编为41篇。今从《永乐大典》及元明人其它文献中复拾辑其遗文4篇及罕见其传之《文章绪论》一文,并考其生平及著作,以补《全元文》之缺。  相似文献   

9.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本4类版本.《吴注素问》有明清刊本、日本刊本、旧抄本、影印本、现代版本5类版本.《针方六集》有明刊本、抄本、影印本及现代版本4类版本.《脉语》多与《医方考》合刊,除部分现代版本未附《脉语》之外,《脉语》的版本大致同于《医方考》.  相似文献   

10.
现存45卷《医学纲目》明刻本,是传世本中最接近楼英原书旧貌的版本,这一版本的发现对于《医学纲目》研究的重大意义,犹如宋版《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的发现对于《备急千金要方》研究的意义。此本对于医经校注、金元医籍的辑佚、鉴定和校勘均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日本汉方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综合对比、典型案例剖析等研究方法 ,概括了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代表性医家曲直濑道三的个人生平,分析了《启迪集》《出证配剂》《云阵夜话》《针灸集要》等其临床代表著作,将曲直濑道三临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框架,擅长灵活运用经验药方,一贯运用"察证辨治"等学术特点,总结为临机应变、倡导察证辨治,医出正宗、强调经典理论,崇尚朱丹溪、重视气血痰,以及简素方便重视实用性四方面,并分析了曲直濑道三治疗伤寒四日少阳病、肺阴虚咳嗽和肝血虚肝气郁不妊的三个病案,进一步阐释其诊疗思维特色,以期为现今中医学临床实践和传承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黄天骄  王育林 《中医学报》2022,37(2):231-235
四物汤的源头很可能与《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有关.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四物汤首次正式成方,用于治疗外伤瘀血.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则用之于妇产科诸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妇人大全良方》的收录是四物汤得以流传的标志性事件.金元学术争鸣时期,出现了大量四物汤化裁方,刘完素、李果、朱丹溪、王好古等人的著述中均有...  相似文献   

13.
《简易普济良方》为明代彭用光所编集,其中与医学相关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对《证类本草》的重新辑编。卷五所附"痈疽神妙灸经",是在《痈疽神秘灸经》的基础上加以按评而成。该书现存主要版本为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南阳胡慥刻本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费增校刊本。前者缺卷一,挖改卷六为卷一,实为五卷,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后者在大陆已不见,故鲜有著录,但台湾"国家图书馆"有藏。不少藏书志、书目对于该书作者及版本等相关信息的著录等多有舛误,文章就此进行了考证与厘正。  相似文献   

14.
作为日本国宝的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1981年影印出版前,其原书在我国从未得见。而其保存了丹波赖基1166 ̄1168年的手抄真迹,能反映《太素》旧貌,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从补《太素》通行本这谬误、断《太素》校注之是非、供《太素》研究之史料等方面,评述了仁和寺本所具有的早、全、真特点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上善与《太素》类编的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文类编注释《内经》之作,为杨上善奉敕编撰。近年来,有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类分编撰,提出了异议。但是,从注文中的有本、一本非指《太素》的别本;注文援引《素问》、《九卷》并非用于校勘《太素》;对杨上善撰与注的分析;对《太素*水论》注文“太素经论”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太素》的经文与注文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太素》的类编,确系出自杨上善之手。  相似文献   

16.
朱丹溪年轻之时致力于研究理学,后来审时度势选择从医的真实原因,是把医学作中介或者手段,进而实现其研究理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天人同构、整体观念的宇宙理论。体现了朱丹溪远大的志士情怀。  相似文献   

17.
清代医家孟河撰《孟氏幼科》六卷,成书于1678年,为中医儿科经典著作,目前学界对其版本认识、版本之间的关系仍有存疑之处.本文通过对《孟氏幼科》现存版本的对比和考证,发现《著石堂新刻幼科秘书》《著石堂新刻幼科百效》《著石堂新刻幼科直言》实为同一本书.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的现有版本基础上新发现了乾隆五十年本;温州市图...  相似文献   

18.
《医方约说》为明·鲍叔鼎编撰,现孤本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章通过对《医方约说》文献整理研究,考证作者学术渊源和《医方约说》版本状况,认为《医方约说》集张仲景、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四子"之说,每论能勾摘各家之长,而以丹溪为宗,每篇总论之后多列主方,后随脉证加减用药,次列附方,使读者便于据证检方用药。通过本书的整理研究,认为本书为丹溪学派著作,宣扬丹溪学派学术观点,列方效验便廉,达到为初学者引径入门,为病家据证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草衍义补遗》为元医家朱丹溪传世的唯一一部药学专著,实为对宋医家寇宗爽的本草学著作《本草衍义》的补充修正之作。朱丹溪对其书的补遗源于朱丹溪对医经的娴熟和独到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综观全书,《本草衍义补遗》从增补开拓药物主治范围、纠正辨析药物舛误、评价解析药物特性3个方面,充实了《本草衍义》的内容。朱丹溪对《本草衍义》的补遗表现出药物学家在整理研究古医籍文献中应具有大胆质疑、提供证据、勇于发明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明朱■主编的《普济方》是我国现存部头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中医方书。《普济方》中的有关口腔医学史料部分,全面系统地汇集了我国明代以前口腔中医药学的成就,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在认识、治疗和预防口腔疾病方面已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反映出明初我国中医口腔医药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