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单鼻型的圆口类外, 脊椎动物的左、右两侧嗅觉器官和嗅神经皆互为独立地分布于头前端, 而且它们的前鼻孔(外鼻孔)、嗅腔、嗅觉副囊腔(部分鱼具嗅觉副囊)与后鼻孔(或内鼻孔)也都互为相通, 且多呈开放状态。它们还通常具有一个体积相对较大且较稳定的嗅腔, 而嗅上皮则多位于嗅腔的一侧。此外, 鱼类的嗅囊与鼻窝之间通常也无明显间隙。然而, 运用常规的解剖学方法发现, 黄鳝(Monopterus albus)外周嗅觉系统(嗅觉器官和嗅神经)在解剖结构上已发生如下重大变化: (1)虽然具有前、后鼻孔, 但两者互不相通, 而嗅腔仅靠前鼻孔通至外界; (2)两侧嗅囊的末端及两侧嗅神经的前段均分别发生了合并。此外, 在该鱼上还发现:(1)嗅囊为一柔软而扁塌的长管囊结构, 其唯一的开口(即位于前鼻孔球上的前鼻孔)却常呈关闭状, 故此时该嗅腔实际上是一个体积被压扁到最小且暂时被封闭的空间; (2)嗅囊纵向地贴附于长鼻窝的内侧壁上, 它仅占鼻窝的一小部分空间, 故鼻窝显得相对很宽敞; (3)嗅觉副囊不与嗅腔相通, 而与鼻窝共同经后鼻孔通至外界; (4)两侧嗅囊的末端相向地穿越鼻窝内侧壁, 进入筛骨与额骨之间的“筛-额横管”, 在那里发生嗅囊合并;(5)嗅囊壁周缘几乎都内衬着嗅上皮, 且具数个褶窝(说明该嗅囊有扩张的可能)。因此, 黄鳝的这套解剖学特征不同于包括鱼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的外周嗅觉系统。研究所发现的黄鳝这套形态学特征不仅为脊椎动物外周嗅觉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剖学新模型, 同时也为动物进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关前、后鼻孔互不相通的进化特例。此外, 研究还依据上述发现提出嗅囊扩张-压缩假说以解释气味媒质进出于黄鳝这种特殊嗅腔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鼻子趣谈     
所有的动物中,人类鼻子的形态是独一无二的。人类有突起的鼻梁与鼻头,鼻孔朝下。通常如果鼻子高挺的动物,它脸相对地也前突,唯有人却在扁平的脸上冒出个高凸的鼻子,所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鼻子生来何用?它既是共呜箱,又是调节空气、清除外界侵入的细菌和灰尘。当然,事情并不这么简单;鼻子还是最主要的嗅觉与味觉器官!人,司嗅觉的部位是在鼻腔上方,那里有两块茶杯底那么大小的范围,大约包含500万个淡黄色的细胞。依靠这些细胞我们能嗅出空气中只占几十亿份之一不到的物质。人的鼻腔内铺满着一层粘膜,每天大约分泌一公升的液…  相似文献   

3.
周俊 《化石》1991,(3):10-11
无论是从古生物学还是现代动物的比较研究都不难证实,只有我们这些自称为“有理性”的人类才在扁平的脸面上长着这么个高挺的鼻子,具有挺起的鼻梁和前突的鼻头,鼻孔朝下。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和其现代近亲猿猴类没有这样的鼻子,大多数现代猿猴只是在扁平的脸上露出两个朝前的鼻孔。其它所有具有类似高挺或前突鼻子的动物其脸面也必然会相应的前突,而不象人的鼻子那样犹如一马平川上突然隆起的一个小山丘。人为什么会长出这么个高挺的鼻子呢?鼻子是随着人脱离动物界变成有理性的人而出现的,它是如何进化的?其起源包含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吴肖春  刘俊  李锦玲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4):251-265,T001
初步研究了山西省永和县桑壁镇铜川组二段产出的两件初龙形类化石标本 (IVPPV1 2 3 78,V 1 2 3 79)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新属新种———桑壁永和鳄 (Yonghesuchussangbiensisgen .etsp .nov .)。它以下列共存的衍生特征区别于其他初龙形类 (archosauriforms) :1 )吻部前端尖削 ;2 )眶前窝前部具一凹陷 ;3 )眶前窝与外鼻孔间宽 ;4)眶后骨下降突的后 2 / 3宽且深凹 ;5 )基蝶骨腹面有两个凹陷 ;6 )齿骨后背突相当长 ;7)关节骨的反关节区有明显的背脊 ,有穿孔的翼状的内侧突 ,以及指向前内侧向和背向的十分显著的后内侧突。由于缺乏跗骨的形态信息 ,目前很难通过支序分析建立永和鳄的系统发育关系。但可以通过头骨形态来推测永和鳄在初龙形类中的系统位置。永和鳄有翼骨齿 ,这表明它不属于狭义的初龙类 (archosaurians)。其通过内颈动脉脑支的孔位于基蝶骨的前侧面而不是腹面 ,在这点上永和鳄比原鳄龙科 (Proterochampsidae)更进步 ,这表明与后者相比永和鳄和狭义的初龙类的关系可能更近。在中国早期的初龙形类中 ,达坂吐鲁番鳄 (Turfanosuchusdabanensis)与桑壁永和鳄最接近 ,但前者由于内颈动脉脑支的孔腹位而比后者更为原始。根据以上头骨特征以及枢后椎椎体之间间椎体的存在与否 ,推测派克鳄 (Euparkeri  相似文献   

5.
离龙是一类生活在中侏罗世至中新世的半水生掠食性动物。白垩纪早期,部分离龙类演化为与现生鳄鱼形态类似的大型长吻爬行动物,称为新离龙类。报道了来自山东省下白垩统蒙阴组的一长吻型离龙新种——袖珍蒙山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正型标本头骨全长仅35 mm,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新离龙类个体。根据未完全骨化的颅腔和额骨-顶骨间尚存未愈合的圆孔,推测蒙山龙正型标本为一幼年个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蒙山龙属于新离龙类,具有单个外鼻孔,单一鼻骨和下颞孔开放等新离龙类的共有衍征。在新离龙类内部,蒙山龙分类位置较为基干,为伊克昭龙属(Ikechosaurus)、车尔龙属(Tchoiria)、西莫多龙属(Simoedosaurus)和鳄龙属(Champsosaurus)组成的支系的姐妹群。蒙山龙区别于其他新离龙类的特征包括泪孔位于前额骨与泪骨之间,以及增大的腭面齿(宽度超过上颌齿的1/3)。蒙山龙具有长吻和紧密排列的尖利牙齿,推测离龙类幼体与现生鳄类幼体食性类似,以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现生鳄类在发育过程中,吻部的形态常发生改变,牙齿也会从尖细的形状转向圆钝;而蒙山龙的吻部和牙齿的形态与已知大体型的成体新离龙类没有明显区别,这说明相较于现生鳄类,新离龙类在发育过程中生态位的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欧阳军 《生命世界》2012,(10):46-49
鼻子是面部的一个重要器官,由外鼻、鼻腔和鼻窦3部分所组成。鼻子里有嗅觉神经,通过它可以感知各种味道。根据形状的不同,人们把鼻子分成鞍鼻、波头鼻、蒜头鼻、驼峰鼻等7种类型,其外形还有高低、宽窄之别。黑种人属宽阔鼻,白种人属细高  相似文献   

7.
四川永川重庆西蜀鳄(Hsisosuchus chungkingensis)一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详细记述了发现于四川省永川县重庆西蜀鳄(HsisosuchuschungkigensisYoungetchow,1953)一年轻个体的不完整骨架。新材料证实了西蜀鳄为一具有眶前孔,带有边缘锯齿的牙齿,和特殊腭面结构的鳄类.通过与正模的对比,订正了一些过去的看法,如该属颅平台的形状并不如最初所认为的那样中间凸出;上颔骨不组成外鼻孔的边缘;外鼻孔的位置比正模中所记述的部位要更靠前等。在此基础上修订了该属的特征,讨论了该属年轻个体和老年个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陕北槽齿类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采自陕北府谷县三迭系和尚沟组上部的一槽齿类化石。根据骨髂形态特征认为属于古鳄亚目的原鳄科,与Chasmatosaurus和Elaphrosuchus相近,但上颌骨参与外鼻孔的构成及前上颌骨不呈喙嘴状等却显著不同。为此另建立一新属(Xilousuchus)。考虑其一些进步的构造、新属种的生存时代应稍晚于上述Chasmatosaurus和Elaphrosuchus。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四川省自贡市汇东新区自贡市乳品厂发现的西蜀鳄一新种——周氏西蜀鳄(Hsisosuchus chowi sp.nov.)。新种区别于西蜀鳄已知种的特征是:鼻骨后部沿缝合线有一浅的纵凹,额骨的眶缘向上凸起成嵴,沿额骨缝合线也隆起成一微弱的纵嵴,上颞窝的内侧缘向上凸起呈明显的嵴,顶骨具一前中突,侧视颧骨腹缘呈明显的波曲状,眶后骨前侧角约90°,鳞骨后侧突特别拉长,向侧下后方伸展,使鳞骨侧缘明显向内侧弓曲,左右外枕骨的枕髁部分不相接,翼骨的腹中嵴源于翼骨主体部分,内鼻孔位置比较靠前。此外,齿骨外面和夹板骨腹面具有发达的沟和嵴状雕饰,夹板骨参与下颌联合的部分比较长,肩胛片异常扩展,乌喙骨远端宽于近端,肱骨头增厚并强烈向内侧扩展,三角肌嵴发达,桡侧腕骨具发达的尺骨突,尺侧腕骨远端宽于近端,6列荐前部腹部骨板和3列尾部腹部骨板,也可能是周氏西蜀鳄的衍生特征,但这些性状在大山铺西蜀鳄中情况不明,有待更多的材料来证实。杨钟健、周明镇(1953)在建立西蜀鳄属之初就已注意到西蜀鳄是一种特化的鳄类,认为西蜀鳄不仅将原始特征和进步特征混存于一身,而且还具有一些一般鳄类所没有的独特性质。以此为基础,他们建立了西蜀鳄科。目前西蜀鳄类动物发现并不多,仅有1属2种,即重庆西蜀鳄和大山铺西蜀鳄,而且材料不完整,特别是头后骨骼保存不理想。周氏西蜀鳄的发现不仅扩大了西蜀鳄类的分布范围,而且还增加了我们对这一特化鳄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鼻子的象征     
有一种古老的迷信认为,鼻子代表了人的真性情,从鼻子的形状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本质。由这种迷信演生而出的“鼻相学”说得更加玄妙,诸如鼻翼肉丰厚者,命运好,精神生活丰富并能对家庭尽责尽力;鹰爪鼻者能长寿,伹老来多孤独,性格冷酷,不宜深交;形状大小适中,鼻尖有肉,正视不见鼻孔的肉鼻子为最佳鼻子,  相似文献   

11.
研究感觉基因的进化规律是动物进化领域长期探索的重要问题.哺乳动物通常具有2套嗅觉系统:主要嗅觉系统(MOS)和犁鼻器系统(VNS).其中,VNS主要感知动物个体释放的信息素分子,而信息素在动物的生殖和社会行为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为了研究动物信息素嗅觉进化的背后推动力,对海洋哺乳动物的代表物种进行了Trpc2基因(VNS功能的分子标记)的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以前的研究表明,Trpc2基因仅在VNS中表达,其序列完整/缺失与VNS的功能完整/退化完全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鲸类和海牛类的Trpc2为假基因,鳍脚类的1个分支类群(海豹类)和水獭类的Trpc2也是假基因,提示VNS功能丢失,即信息素嗅觉功能退化;而北极熊和鳍脚类的另一个分支类群(海狮类)保留了1个完整的Trpc2,并且这个基因仍受强烈的净化选择和功能限制,提示信息素嗅觉功能仍然保留.进一步分析表明,信息素嗅觉退化的海兽主要在水中交配,而信息素嗅觉保留的海兽主要在陆地上交配.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科学假说:交配场所的选择可能推动了海洋哺乳动物信息素嗅觉的进化.  相似文献   

12.
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具有特殊的“口咽式”呼吸,气体的进出与外鼻孔的启闭有关。关于两栖类外鼻孔的关闭问题,现有的教学用书都认为是由于瓣膜的作用,瓣膜是什么样没有进一步说明。最近见到国外有关资料(1,2,)无尾两栖类外鼻孔的关闭不是由于瓣膜的作用,而是由于颐下肌和鼻囊翼状软骨的作用。我们解剖了青蛙和蟾蜍证实后者的说法是正确  相似文献   

13.
Mystriosuchus 迷鳄体长约6米,是带甲片的大型植龙类,吻部勺状,产自德国的三迭纪地层。植龙是原始的爬行动物,与鳄类相似,但鼻、腭、肩胛和臀部两者有很大差别。 Iguanodon 禽龙体长约9米、高4.3米,属食植物类恐龙。产自英国和比利时的白垩纪地层。 Hypsilophodon 棱齿类体长1.5米,是很活跃的小型恐龙,发现于英国的白垩纪地层。与大多数恐龙不同,它仅有一排锯齿状牙齿,吻部上颌两侧各有五颗牙齿。据推测它有时可能栖息在树上。 Dimetrodon 两形齿龙体长约2.1米,发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二迭纪地层。它行动敏捷,头很大,有很锐利的牙齿,可能是当时最凶猛的动物。 Nyctosaurus 夜龙翅展2.4米,是体小(身长15厘米)、尾短的翼手龙类。发现于美国堪萨斯州西部白垩纪地层。 Brachiosaurus 腕龙体长约23米、高11.6米,  相似文献   

14.
吴孝彬  陈壁辉 《动物学报》1992,38(2):118-123
本文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爬行动物扬子鳄鼻腔上皮的组织学。结果表明:其嗅觉上皮的组成细胞类型与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基本相似,但嗅细胞纤毛形状则有所不同;扬子鳄与两栖类、鸟类嗅纤毛相似,呈丝状,而哺乳类嗅觉纤毛则呈棍棒状;据外,扬子鳄鼻腔不同部位可发现不同类型嗅纤毛,鸟兽则无此现象,扬子鳄嗅觉上皮的分布仅局限于鼻腔中部前甲区和鼻甲区狭小范围,而兽类嗅觉上皮一般分布较广;扬子鳄呼吸上皮下未见兽类具有的混合型粘液腺,也未见兽类用以温暖空气的静脉丛,这和扬子鳄属外温动物而兽类为恒温动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从内鼻孔的发育和进化看四足类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黄世强 《生物学通报》1993,28(3):4-6,12
陆生脊椎动物头部具有两对鼻孔。一对外鼻孔,位于头部前背面,另一对是内鼻孔。内鼻孔作为脊椎动物由水上陆进化的关键结构之一,其发生和进化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热点。内鼻孔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鼻囊与口腔之间的开口,是呼吸空气的必经之道,其开口位置在口腔上腭部,在前颌骨、上颌骨、锄骨和腭骨之间。Romer探讨了为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尼安德特人体格粗壮,面部宽阔前突,特别是长着一个硕大的鼻子。但是,尼人的鼻子究竟有多大以及为什么前突,人类学家们有多种解释。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罗伯特·弗兰西斯科和埃里克·特林卡斯详细研究了南北欧和地中海的尼人化石。研究的结果是,尼人鼻子的突出程度比现代人鼻子的平均值大到多,宽得多。尼人鼻子的鼻孔很大,鼻腔容积也很大,这样可以在呼吸时通过大的气流。无  相似文献   

17.
详细记述了采自四川自贡上株罗统上沙溪组的原鳄类-汇东四川鳄,在此基础上对该种的特征和了补充修订,四川鳄与山东鳄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很可能代表原鳄类晚期演经的一个独立分支,骨骼特征表明四川鳄是一种适应于水中生活的肉食性动物。  相似文献   

18.
2001年3月植树节期间,在山东省乳山市普集镇距地表约45cm处,采到一号活体雌性蜥蜴标本,经鉴定为石龙子科石龙子属中国石龙子 Eumeces chinensis(Gray)。虽然曾报道过山东省有石龙子的分布(1997,贾震绪),但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别,且在近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赵尔宓等,1999)中尚未记载,故现报道如下。体型中等大小,粗而短。吻端钝圆,吻长略小于眼耳间距;吻鳞宽大于高;鼻鳞完整,鼻孔位于鼻鳞的上半部;有上鼻鳞,彼此相切;眶上鳞5枚,前两枚较小,第三枚最大,上缘与…  相似文献   

19.
四川自贡大山铺西蜀鳄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玉辉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3):177-184,T001
记述了西蜀鳄一新种──大山铺西蜀鳄(Hsisosuchus dashanpuensis),新种保存了完好的吻端,填补了西蜀鳄在这方面的缺失。新种的内鼻孔位置靠前,上颌骨和腭骨构成其边缘;眶下孔存在但较小;产于自贡市大山铺下沙溪庙组。  相似文献   

20.
鳄类营半水栖生活,有潜水行为。在陆地上行正常的呼吸,潜水时呼吸停止。由于鳄仅用肺呼吸,潜水一段时间后,还要浮出水面或上陆地再次进行正常的呼吸,所以鳄类的呼吸方式是周期性呼吸,即间断性呼吸。通气期和非通气期交替进行。通气时吸气,鼻孔喉门打开,肋骨上抬,胸廓和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入肺。肺充气后吸气肌松弛,喉门关闭,进入或长或短的呼吸暂停,即非通气期。然后呼出气体又转入通气期。据报道,鳄类的通气期由多次呼吸构成的呼吸群组成,即非潜水时连续呼吸多次再进入非通气期。非通气期可达几十分钟,甚至几以上。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