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炭化温度对木质素导电炭石墨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和探索导电炭在不同炭化温度下石墨化的特性,以Ni(C4H6O4Ni·4H2O)为催化剂,木质素为原料,催化炭化制备生物质导电炭.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拉曼光谱分析手段对导电炭石墨化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木质素炭化温度为500 ℃时,可能开始出现石墨化现象,温度升高,D峰的半峰宽逐渐减小,两峰积分面积比值R值逐渐减小,石墨化程度更高,结晶更完整.炭化温度在1 100 ℃时,电阻率能达到0078 Ω·cm,石墨化度达到837%.炭化温度越高,导电炭的电阻率越小,层间距越小,石墨状微晶结晶度越高,d002晶面间的层间距越接近石墨d002层间距.  相似文献   

2.
在本实验中以造纸黑液为原料,经酸析后得到木质素,在木质素中添加适量的镍、钙催化剂经催化碳化后得到具有石墨层状结构的碳化产物,并可进一步制备得到具有良好电磁屏蔽性能的碳基环保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当碳化温度为900℃、催化剂Ni和Ca的添加量分别为8wt%、6wt%时所得到的石墨晶体的晶体结构最完善,制备得到电磁屏蔽材料的屏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稻壳热解法制备出无定形二氧化硅(Rice Husks Silica,RHS),以其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得负载铁催化剂Fe3+/RHS,并将该催化剂用于催化苯酚双氧水直接羟基化反应。研究了催化剂的具体制备条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反应效果的影响。HPLC对苯酚双氧水羟基化反应的结果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当m(苯酚)=1.88g,n(苯酚)∶n(H2O2)=1∶1,溶剂为10mL水时,催化剂(Fe3+/RHS)最佳用量为30mg,反应最佳温度为65-70℃,反应结束时间为60min。在相同反应条件下,该负载铁催化剂对苯酚羟化反应的催化效果优于其他几种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XRD测定炭素材料的石墨化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炭素材料石墨化度的原理和方法,指出其本质是精确测定炭石墨六方晶格的C轴点阵常数值,为此,用高纯硅粉作内标以校准测量误差。为提高测量精度,选用高角度的C(004)-Si(311)衍射线对;当试样的石墨化度较低时,因C(004)衍射线强度太小,选用C(002)-Si(331)线对。将它们分别进行Kal,Ka2双线分离处理后,以Ka1峰的半高宽之中心点定峰位并据此计算石墨化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碳/碳复合材料中,由于采用了多种原材料,经高温热处理后形成石墨化的程度不尽相同,即试样中含有不同石墨化度的组分,致使炭石墨的衍射线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此时必须进行多重峰分离处理,分离出的子峰通学无需再进行双线分离,即可直接用来计算各组分的石墨化度;由各子峰的积分强度可计算不同石墨化度组分的相对含量,以此进行权重计算所得的平均石墨化度更合理地反映了试样内部石墨化度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采用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GO)产物,并通过XRD、IR、SEM和XPS等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石墨被氧化为氧化石墨后仍具有层状结构,层间距比石墨大,层间含有大量的含氧功能性极性基团,包括羟基、羧基、醚基,未发现文献报道的环氧基团.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Ni、W及P含量对NiWP催化剂CH4-CO2重整活性的影响,并对NiWP催化剂通过H2-TPR与XRD进行了表征。实验数据分析表明:NiWP催化剂中Ni、W和P最佳的催化摩尔比例为n(Ni)∶n(W)∶n(P)=1∶1∶1。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NiB/C催化剂,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ICP)、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表征手段对其组成、结构、形貌及最高晶化温度进行了分析,对硫酸锌水溶液中硝基苯催化加氢制备对氨基苯酚(PAP)的反应及其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表征结果显示,NiB/C催化剂中非晶态NiB合金的组成为Ni79.4B20.6,最高晶化温度为643K,合金颗粒粒度约为30nm。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锌溶液中硝基苯催化加氢反应硝基苯转化率为80.23%,对氨基苯酚选择性为11.21%,NiB/C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加氢活性。  相似文献   

8.
Fe2(SO4)3/膨润土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膨润土酸化处理得到活性白土,并以活性白土为载体浸渍负载硫酸铁,得到Fe2(SO4)3/膨润土固体酸催化剂。通过萘的异丙基化反应考察硫酸质量分数、硫酸铁溶液浓度以及活化温度对Fe2(SO4)3/膨润土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出了适宜的催化剂制备工艺条件;硫酸质量分数为10%,硫酸铁溶液浓度为0.08mol/L,活化温度为200℃。并用XRD,BET,TG和S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提高锆基大块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及力学性能,采用铜模吹铸法制备了(Zr0.55Al10Ni0.05Cu0.30)100-xFex(X=1,5,10)系列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压缩实验和SEM进行材料分析。研究表明:微量Fe有助于改善非晶合金在压缩变形时剪切带内的应力分布,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当Fe添加量为1%时,塑性应变εp达到5.9%,强度达到1.89GPa,同时,随着Fe添加量的增加,过冷温度区间ΔTx减小,热稳定性减小,非晶形成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节合成溶剂和温度,制备了4种钴基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化合物——ZIF-67,并在不同温度下碳化得到了一系列Co-NC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选择性氧化乙苯制备苯乙酮的催化活性,持续供氧条件下苯乙酮生产效率达143.7 mmol·g-1·h-1。通过HRTEM、XRD和XPS表征探讨了催化剂活性与其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温碳化的Co-NC催化剂金属纳米颗粒更小且均匀,吡啶氮含量更高,这可能是其催化乙苯氧化活性更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2种苊基α-二亚胺镍后过渡金属催化剂[Ar N=C(Nap)—C(Nap)=NAr]Ni Br_2(Ar=2,6-(i-Pr)_2-phenyl,Nap=5—R—1,8—naphthdiyl;其中,Cat.1:R=H;Cat.2:R=OCH_3)].考察了聚合体系在不同温度、铝镍化条件下对降冰片烯聚合反应活性的影响,并对聚合产物的红外光谱、~1H-NMR谱图及热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以甲苯作溶剂、铝镍摩尔比为1 500、反应时间为1 h的条件下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未取代的催化剂(Cat.1)在50℃时催化活性为4.61×10~4g/(mol·h),而甲氧基取代的苊基α-二亚胺镍(Cat.2)在60℃时催化活性达到8.11×10~4g/(mol·h);红外谱图及~1H-NMR谱图表明2种催化剂催化降冰片烯聚合均以加成聚合方式进行;Cat.2催化聚合产物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制备催化材料三氧化二铁(Fe2O3),应用XRD、SEM和比表面方法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确定该催化剂为a-Fe2O3三方菱心晶体,其外观形貌为粒度分布比较均匀、40-50m的纳米材料,其比表面积为12.87m^2/g。通过对尿素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得出制备催化材料三氧化二铁(Fe2O3)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所用的Fe(NO3)3-C2H50H溶液浓度为1mol/L每30mL溶液中分散剂尿素用量1.8g;调节溶液的pH值为5;焙烧温度为500℃。  相似文献   

13.
Ni-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用于丙酮常压气相加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Ni-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应用XRD、BET测试技术考察不同制备条件下催化剂的结构特征以及用于丙酮常压气相加氢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Ni)∶n(B)=1∶2.5、Ni2+浓度为0.6 mol/L时形成的催化剂其非晶程度较好、催化性能也较好.  相似文献   

14.
针对C原子的扩散过程,研究了Al-石墨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及计算机模拟观察,分析了不同球磨时间的Al-C混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球磨初期,石墨晶粒尺寸的减小及六角石墨转变为Turbostratic 结构,使石墨的X射线衍射峰迅速减弱,以至消失.随球磨时间的增加,C原子逐渐扩散到Al的点阵中形成固溶体. 将Al-C固溶体进行退火处理,便转变为Al4C3.即使在球磨产物的XRD图中观察不到石墨的衍射峰后,继续球磨数十小时,拉曼光谱表明球磨样品中仍有未与Al反应的单质石墨.  相似文献   

15.
常压下,通过热解尿素法制备类石墨相C3 N4(g-C3 N4)催化剂,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红外光谱仪(FTIR)对产物进行表征,并考察了 pH、NaCl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光催化降解酸性红G(AR1)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典型层状薄片结构,在可见光照射下能有效降解AR1,且酸性条件下催化降解效果最好,NaCl和SDS的加入对染料的催化降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对其催化降解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反应体系中空穴和O2·-为主要氧化活性种。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2RR)反应中产物选择性低和析氢竞争反应(HER)的影响,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高效的碳基Ni-N的电催化剂,采用ZIF-8衍生的碳骨架作为Ni的载体,利用Zn离子和有机配体将Ni离子分隔以避免高温碳化过程中Ni原子发生聚集作用。同时多孔碳材料优良的导电性非常有利于电子的传输,有利于电还原反应的发生。经过电催化测试,该催化剂生产CO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9%且具备长达20 h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杂原子掺杂碳基氧还原(ORR)催化剂具有代替Pt基催化剂的巨大潜力。以硫掺杂g-C3N4(S-doped g-C3N4, S-g-C3N4)作为硫源和氮源,以三嵌段共聚物P123作为碳源,通过简单的高温热解法成功制备了N、S共掺杂碳(N, S co-doped carbon, NSC)催化剂,并考察了热解温度对制备的NSC催化剂ORR性能的影响。材料表征结果显示:温度为1 000 ℃时制备的催化剂NSC-1000具有较高的氮含量和硫含量及最大的比表面积;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NSC-1000具有最佳的ORR性能,在0.1 mol/L KOH溶液中半波电位(half-wave potential, E1/2)高达0.888 V,且经10 000圈循环伏安扫描后E1/2仅负移12 mV,表现出极佳的活性和稳定性。此外,旋转环盘电极测试结果显示:NSC-1000催化剂主要以四电子反应路径催化ORR的发生。本实验为制备N、S共掺杂碳基高效ORR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新化、郴州两地不同石墨化程度的煤系隐晶质石墨为原料,采用改进Hummers法,制备出系列氧化石墨,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对石墨原料及系列氧化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氧化后两个地区石墨化不同的石墨结构层上均接有羟基(C-OH)、环氧(C-O-C)、羧基(COOH)或羰基(C=O)等含氧官能团,高锰酸钾的用量和原矿的石墨化程度对氧化石墨的难易和产物的结构无序程度均有影响。低石墨化程度的石墨较高石墨化程度的石墨易于被氧化。随着KMnO_4用量的增加,两种石墨的结构无序程度都逐渐增加,但在相同的KMnO_4用量下,低石墨化度的石墨氧化产物的结构无序程度更高。推测一方面是隐晶质石墨的粒径偏小,与高锰酸钾及溶液的接触面积较大,另一方面是低石墨化度石墨C-C多,化学活性较强,易被氧化。此外,高石墨化程度的石墨氧化后的最大层间距大于低石墨化度石墨氧化后的最大层间距。  相似文献   

19.
在酚醛树脂中直接掺杂三氧化镍粉末,研究氧化镍掺杂量、炭化温度对氧化镍改性树脂热解炭结构和氧化温度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综合热分析等手段对氧化镍改性树脂热解炭的石墨化度、显微结构及氧化温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埋炭条件下掺杂三氧化二镍,450~750℃温度下被逐级还原成一氧化镍和单质镍,其催化热解炭形成晶须、片状或块状结构;氧化镍改性树脂热解炭石墨化度随炭化温度升高和氧化镍掺杂量增加而增高,其氧化温度高于酚醛树脂氧化温度;氧化镍的最佳掺杂量为3%~5%。  相似文献   

20.
碳基固体酸催化剂上的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膨化淀粉和十二烷基苯磺酸混合物的部分碳化制备新型碳基固体强酸催化剂,研究了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在油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考察了乙醇与油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与油酸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XRD和酸碱电位滴定结果表明,膨化淀粉和十二烷基苯磺酸混合物的部分碳化生成含高密度-SO3H的芳香碳薄层组成的无定形碳.新型碳基固体强酸催化剂在油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在乙醇与油酸物质的量比为8、催化剂质量为1g、回流反应6.0h的条件下,油酸转化率达83.88%.并且发现在50~70℃,随温度升高油酸的转化率也随之升高,油酸和乙醇在碳基固体酸催化剂上的酯化反应服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35.78 kJ/mol和5.70×104h-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