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承载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传统聚落形式,是经由大量农耕文化凝结与物化的表征符号组构而成,并不断进行着文化意义的再生产。该文首先对"文化表征"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提出了文化表征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的三部分内容:文化概念图的评估、文化符号的梳理与解读、文化符号与表征空间的整合。该文结合武汉市泥人王传统村落的规划案例,通过村落文化信息的梳理以及表征符号与物质空间的整合,建构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表征空间体系,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村落空间的文化活力再生,最终有效地促进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乡愁文化认知及与传统村落的关系入手,首先明确安徽省铜陵市龙潭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难点是保护意识淡薄、人口流失、资金匮乏等,保护重点是保护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四个方面;其次结合龙潭肖村保护发展的实际从建立乡愁文化承载空间档案、对乡愁文化承载空间界定保护区划、提出具体保护措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村落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探讨作为乡愁文化承载空间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合棣花镇的两个改造式村落的现状,从村落布局及民居院落的空间形态、建筑立面造型、传统生态技术等方面对村落物质环境的传统文化特征及其作为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的物质性要素和场所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遵循的能够保持文化传承的建设原则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黄河干流甘肃段地跨4个地级市,物质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范围分布着众多的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深厚,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且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村落的空间形态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该文以白银市靖远县国家级传统村落平堡村为实例,利用实地勘察走访、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等方法,从区位环境、村落选址与空间格局演变和村落空间形态三个层面对平堡村的空间形态进行详细剖析,深度挖掘平堡村的空间形态特征,为该区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哈南寨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们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习俗,并融入日常生活,因此,建筑形态及民居聚落空间也与其产生联系。本文以哈南寨建筑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通过分析哈南寨的建筑形态、村落空间以及其传统文化习俗三方面,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适合哈南寨传统建筑环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石皓 《中华民居》2014,(2):50-63
正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2013年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发布了文件,并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村落文化缺乏传承、发扬和有效利用,加剧了地域文化特色的丧失。姓氏寻根文化是传统村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何实现姓氏寻根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之间的互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该文基于姓氏寻根文化的视角,结合南阳市宛城区东谢营村传统村落规划实践,将姓氏寻根文化同物质空间形态结合,从而延续和塑造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旨在促进传统村落从"输血式"保护向"自助造血式"迈进,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保护拥有浓厚历史文脉的传统村落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物质文化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探析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结合山西省寿阳县胡家堙村落的规划设计,分析了特定地域非物质文化对村落保护的意义,即将文化脉络保护与村落规划设计相结合,通过空间节点的活化再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呼应的历史氛围和环境,使非物质文化融入传统村落的延续中。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保护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和村落肌理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辛庄传统村落为例,分别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街巷以及公共空间、院落组群四个方面分析了辛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对空间形态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辛庄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出合理意见。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存续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在当代全球化与城镇化进程的综合影响下,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基于福建省漳州市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本文以文化变迁为理论视角,从其时间维度下的历史脉络、空间维度下的驱动因素与复合维度下的机制博弈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地解析了建国后漳州传统村落演变的时空特征与内在机制,期待为传统村落理论系统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及保护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郭璇 《室内设计》2013,28(4):24-31
针对当前我国抗战遗产的保存现状及面临的困境,文章在吸收国际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一特殊遗产类型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进行界定;并以战时陪都重庆为例,从遗产资源的调查与评估、保护的空间体系建构、保护的适宜性技术以及遗产资源的展示性利用等方面剖析了抗战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对遗产的范畴和价值体系进行了拓展,并在大尺度区域遗产的保护、保护技术地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以及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要素保护的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历史遗产保护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吴强 《城市规划》2007,31(5):93-96
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在基于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设计上,认为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肖磊 《南方建筑》2018,(2):84-90
柬埔寨吴哥古迹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遗迹,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国际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与理念的反映。其古迹保护修复理念及实践方法一直与国际上古迹保护修复的理念及方法同步。从最早作为法国殖民地,以西方的遗产保护理念对古迹进行修复;到新时期各国和国际组织发起的保护吴哥古迹国际行动中所运用的新理念,新技术,无一不反映各个国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迹保护修复方法和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梳理历史上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与理念的发展,展示东西方文化古迹遗产的保护哲学,为国内的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的成功实例推介,阐述了近代产业遗产深护对都市文化产业开发、城市场所精神营造所具有的特别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怡晨  李昂 《中国园林》2022,38(7):91-96
中国正面临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更新的双重挑战。分析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复兴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MASS MoCA是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位置偏远的中小型后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心的经典案例。认为MASS MoCA成功的方法在于共享遗产理念下城市遗产与城市更新的相互促进,即基于价值共享、空间共享、利益共享下的可持续更新路径。MASS MoCA的案例研究将为我国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和中小型工业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是全球范围的共识和 共同议题。改革开放40年来,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制度建 设和实践发展方面,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这2条线索一直相伴 相随,但整体上专业领域的分离是比较明显的。近年来,国内 相关研究开始关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综合价值,诸多国家的空 间规划实践也将“美丽宜居国土”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尤其关 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多学科技术支持和多 部门协商机制确保美丽国土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强调,为整 体塑造更具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国土空间,自然保护与文化保护 相融合是必然的努力方向。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改革 开放40多年来保护制度和理论技术演化的方向;第二部分分析 借鉴国际空间规划领域的实践特点;最后一部分提出加强自然 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构建更具自然与文化 价值的国土空间策略,包括推进多学科和多主体参与共建,创 新全过程的工作方法与数字化技术手段,构建国家遗产空间保 护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徐桐 《风景园林》2019,26(11):13-19
在中国文物保护体系下,古道等遗产线路类的文物保护工作尚未能完全对接国际文化线路的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国际保护视野面临无法衔接的困境。以国际文化线路"物质线路"和"衍生要素"的分析视野,将具有申遗背景同时需要对接文物保护工作的米仓道(巴中段)作为对象,通过梳理其时空范畴和价值认知,分别辨析作为国内文物保护体系的交通遗产构成框架,以及对接申遗工作的文化线路衍生遗产要素。基于此,遗产线路衔接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文化线路"申遗保护要求的工作框架得以厘清,可为国内面临类似研究需求的文化线路类遗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整体设计是一种综合协同的设计观念。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对于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要求、"因址建馆"的特点、与遗址文化相关联的特征,决定了遗址博物馆建筑在对待与遗址环境的时空环境关系上,更应该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基于遗址环境保护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应当在整体上做到建筑与遗址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和谐,以实现对遗址环境进行可持续性保护、延续地域文化、保护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保护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曹丽娟 《中国园林》2004,20(9):26-28
讨论了有关历史园林保护的几个主要的国际性文件,强调历史园林保护最关键的是保护其真实性,提出值得特别注意的几点,并以中国的历史园林为例来探讨现今保护真实性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对遗产价值的正确认识,对于空间结构、建筑、植物的保护,价值的利用,旅游与遗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