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浆置换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患者的护理。方法:选择2018年4月16日入院的2例重症毒蘑菇中毒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浆置换的方法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结果:经治疗和护理,2例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未见后遗症。结论:对重症毒蘑菇中毒患者,采取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浆置换的方法救治,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能取得理想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研究简易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序贯用于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及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与价值及提高急性中毒救治的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重症毒蘑菇中毒合并肝、肾及血液系统受损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置换组与药物组。置换组对30例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并行一次性血浆置换,之后进行血液滤过并配合其他药物进行补液、利尿及碱化尿液、输注洗涤红细胞等治疗;药物组进行针对性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各脏器功能指标变化、症状缓解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置换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优于药物组80%。且经过治疗后,置换组发生不适症状者有恶心2例,呕吐1例,剧烈腹泻1例,乏力1例,无昏迷病例,药物组发生不适症状者有恶心5例,呕吐4例,剧烈腹泻4例,乏力4例,无昏迷病例且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各脏器功能指标如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清肌酐及尿素氮,置换组各值为(91±11)、(99±52)、(87±21)、(211±112)、(137±49)及(13±4),药物组各值为(27±6)、(55±9)、(31±16)、(109±71)、(76±49)及(7±3),由此可知,经过置换组不适症状发生人数显著少于药物组人数且置换组心、肝、肾功能检查指标显著优于药物组指标(P〈0.05)。结论使用简易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序贯对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及多系统功能损伤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毒蘑菇的种类不同, 所含有的毒素成分不一样, 鹅膏菌属类蘑菇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是我国毒蘑菇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食用毒蘑菇有潜伏期, 临床过程中有假愈期, 早期表现轻微没有引起医师足够重视, 容易错过治疗时机。本文对4例患者食用含鹅膏毒肽蘑菇后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鉴定过程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毒蘑菇中毒诊治及早期种类鉴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宜昌市某居民小区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并对其毒蘑菇进行鉴定。方法 对中毒事件有关病例进行流行病学,采集可疑野生蘑菇开展形态学鉴定和基因测序。结果 此次事件中毒病例共2例,有共同野生蘑菇进餐史,潜伏期9~10 h,罹患率2/2;病例发病初期表现为急性胃肠道反应,后出现不可逆性肝损害,经医治无效先后死亡;野生蘑菇经湖南师范大学鉴定为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结论 此次事件是一起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导致的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2例中毒者均死亡;应加强预防毒蘑菇宣教、病例监测和诊疗以及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尤其在南方各省频频发生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 ,我们现场调查统计 ,1994~ 2 0 0 2年湖南省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 49余起 ,3 3 0余人中毒 ,死亡 111人 ;广东省 2 0 0 0~ 2 0 0 2年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 6起 ,3 0人中毒 ,死亡 12人 ;江西省永修县 2 0 0 1年发生一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件 ,就诊患者近 3 0 0 0人次 ,中毒住院患者近 2 0 0人 ,死亡 6人。等等。蘑菇中毒已成为我国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导致蘑菇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们不会识别毒蘑菇、基层宣传不到位、未能及时送至医院抢救、救治方法不对 ,最终导致中…  相似文献   

6.
郭楠 《益寿宝典》2012,(8):47-47
毒蘑菇在哪全世界毒蘑菇的种类有1000多种,在我国常见的有100多种,含剧毒的有20余种。西方人将剧毒蘑菇称之为“死亡天使”。毒蘑菇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毒素,这些毒素的实质是生物碱或多肽类物质,它们分子结构稳定,易溶于水,耐高温,短时的烹饪加工不能将其破坏。  相似文献   

7.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5例吸入井下炮烟致急性化学性肺水肿的起因、经过及救治效果。方法按急性氮氧化物中毒给予吸氧、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莨菪碱类药等综合治疗。结果5例出现急性肺水肿,2例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经抢救均治愈。结论炮烟中含刺激性气体氮氧化物,吸入后可发生急性化学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衰竭,应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5—2019年0~19岁人群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的流行规律及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防控依据。  方法  收集贵州省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0~19岁人群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资料,对其核实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贵州省0~19岁人群共发生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590起,中毒1 441人,死亡5人;中毒事件高峰在5月和9月,家庭和集体食堂是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的高发场所,占总事件的90.68%(535/590);中毒原因食品最多的是毒蘑菇及马桑果,占71.69%(423/590),其中5起中毒死亡病例全部由毒蘑菇中毒引起。  结论  贵州省0~19岁人群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中,乡镇及农村地区散居儿童、中小学生是中毒高发群体。应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有毒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防控的宣传教育,减少相关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6—2020年毒蘑菇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贵州省2016—2020年的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贵州省2016—2020年毒蘑菇中毒共报告1 173起,中毒3 996人,死亡39人,病死率0.98%;报告起数最多的是2020年;毒蘑菇中毒在6—10月高发;主要分布于遵义市和铜仁市;中毒场所主要发生在农村家庭。结论毒蘑菇中毒是贵州省食源性疾病占比最高的因素,农村家庭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主要原因,应加强毒蘑菇中毒的宣传教育,降低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分析成都市有毒植物中毒流行特征,以明确预防控制工作方向。方法 收集整理2017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成都市报告的有毒植物中毒的病例与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成都市共报告有毒植物中毒散发病例467例,暴发事件29起;其中毒蘑菇中毒散发病例和暴发事件分别占39.8%、75.9%。有毒植物中毒的高发时间是7-9月,毒蘑菇中毒散发病例中农民占60.2%,发生在家庭的占98.9%。散发病例和暴发事件的可疑中毒食物均以毒蘑菇和四季豆为主,占比分别为67.0%和89.7%。农民、家庭及待业人群的可疑中毒食物种类多于其他人群。结论 需大力开展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的分类宣传,提升医疗救治和检测鉴定能力,进一步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