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治疗前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和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HC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MIA)测定2017年6月~2018年4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HBV感染相关的HCC患者110例(HCC组)、肝硬化(LC组)54例和慢性乙型肝炎(CHB组)63例治疗前血清DCP和AFP水平。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DCP与AFP相关性,分析DCP和AFP诊断HCC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ROC-AUC)、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HCC组DCP和AFP水平均显著高于LC组和CHB组(Z=-8.75,-4.89,-9.24和-5.37,均P<0.001)。DCP与AFP水平在LC组与CH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58,-0.077; P=0.577,0.939)。当对照组分别设为LC+CHB及LC组时,DCP诊断HCC的ROC-AUC均显著大于AFP(0.922 vs 0.741,Z=4.56; 0.921 vs 0.735,Z=4.15,均P<0.001)。当对照组设为LC+CHB时,DCP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AFP(88.18% vs 58.18%,χ2=25.22; 92.31% vs 75.21%,χ2=12.57,均P<0.001)。DCP/AFP方案不能提高诊断HCC的敏感度(χ2=1.98,P=0.159)。DCP+AFP方案对诊断HCC的特异度有所提高(P=0.019)。当对照组设为LC组时,DCP诊断HCC的特异度显著高于AFP(94.17% vs 72.22%,χ2=4.79,P<0.05)。DCP与AFP具有弱相关性(r=0.367)。DCP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0.633)。结论 DCP与AFP相比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两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HCC患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HBV携带者(ASC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LC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CC组)和5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4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1.64±0.17)ng/mL]比较,HBV感染者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4.18±0.48)、(4.71±0.42)、(3.62±0.31)ng/mL,P0.05],其中L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ASC组相比,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HCC组相比,L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C组患者IL-4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r=0.529,P0.01);HCC组患者IL-4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263、0.323,P0.05)。结论 IL-4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外周血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临床病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60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0例(CH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60例(LC组)及原发性肝癌(HCC)患者60例(HCC组)。以6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清IL-1β、IL-6、TNF-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水平及HBV DNA载量。结果 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CC组IL-1β、IL-6水平显著低于ASC组、CHB组、LC组(P0.01),ASC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LC组(P0.01),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C组、CHB组IL-1β、IL-6、TNF-α与HBV DNA载量、ALT、AST、TB、Alb均无相关性(P0.05)。LC组除IL-6与ALT呈负相关(r=-0.314,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HCC组除TNF-α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348,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或可用于评估慢性HBV感染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HBV Enh-I/X基因启动子序列的测定和比较,探讨其突变与肝脏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25份乙型肝炎感染者的血清标本HBV-DNA,PCR扩增HBV Enh-I/X基因并测序,比较不同患者之间的突变差异。结果获得HBV Enh-I/X基因42份,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20例,肝硬化(LC)14例,肝细胞癌(HCC)8例。突变率较高的位点有A1077C,A1123T和G1218C/A在CHB、LC及HCC组中的突变率分别为:20%、64.29%和50%;10%、50%和37.5%;50%、42.9%和50%。对CHB、LC和HCC三组患者间进行比较,位点A1077C在LC组和HCC组的变异率为64.29%和50%,显著高于CHB组(20%,χ~2=7.076,P=0.029);位点A1123T在LC组和HCC组的变异率为50%和37.5%,显著高于CHB组(10%,χ~2=7.619,P=0.022);位点A1317G在LC组和HCC组的变异率为35.71%和50%,显著高于CHB组(5%,χ~2=8.019,P=0.018)。结论HBV Enh-I/X基因启动子序列上存在多位点的突变,可能影响转录水平及复制水平,使病情进展趋于复杂,了解其突变情况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和控制疾病发展提供病毒学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慢性HCV患者血清TNF和sTNF-R水平;同时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 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和sTNF-R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血清sTNF-R2与AST、ALT显著相关(r=0.75、P<0.01;r=0.69、P<0.01);而sTNF-R1仅与AST相关(r=0.66、P<0.01);慢性HCV患者sTNF-R1/TNF、sTNF-R2/TNF摩尔比分别为33.5±18.4、85.1±37,与sTNF-R1和sTNF-R2显著相关(r=0.71、P<0.01;r=0.62、P<0.01);而sTNF-R和TNF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sTNF-R水平升高反映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与肝细胞损伤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HBV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eAg、HBeAb、HBcAb)定量水平与HBV DNA载量和肝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BV携带者60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CHB组)、肝硬化患者60例(LC组)、肝癌患者60例(HCC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运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BsAg、HBeAg、HBeAb、HBcAb定量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肝功能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组中HBsAg定量水平、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表达最高,CHB组HBsAg和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342,P=0.000;r=0.436,P=0.000),HBeAb定量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227,P=0.001),ALT水平与HBeAg定量呈正相关(r=0.200,P=0.000),ALT水平与HBeAb定量呈负相关(r=-0.156,P=0.001)。结论 HBV血清标志物定量水平与HBV DNA和ATL有一定的相关性,三者结合可作为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6)]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究其T细胞免疫状态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比较慢性乙肝患者(CHB组,42例)、肝硬化患者(LC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CC组,30例)与健康对照组(NC组,30例)外周血清中IFN-γ、IL-4、IL-6水平。综合分析其与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谷丙转氨酶(ALT)的相关性。结果 IFN-γ、IL-4、IL-6水平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6.62、58.63、47.29,P0.01)。经两两相互比较可知,CHB组、LC组和HCC组的IFN-γ、IL-4、IL-6水平均高于N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的IL-4水平高于LC组和HC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的IL-6水平高于CHB组和L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IFN-γ/IL-4的比值在CHB组、LC组和HCC组都明显减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9.63,P0.05)。通过进一步相关性分析可知,IFN-γ水平与HBV DNA的载量、ALT呈不同水平程度的负相关(r=-0.786、-0.713,P0.001);IL-4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57,P0.001);而IFN-γ、IL-4、IL-6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清中的水平与HBeAg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感染HBV患者体内T细胞免疫功能中,Th2型细胞处在优势的地位。这有利于对乙肝患者治疗及疗效的观察。而IL-6水平在肝癌组显著升高,提示了肝癌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变化及其与HBV感染后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2例肝细胞癌(HCC)伴活动性肝炎(简称HCC)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外周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同时采用西门子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的Th17细胞比例(1.13%±0.37%)比较,ASC组略有升高(1.30%±0.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2.06%±1.15%)和HCC组(5.89%±3.31%)均明显升高(P0.01),且HCC组高于CHB组(P0.05)。Th17细胞比例与ALT、AS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2、0.637,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7.18%±2.28%)比较,ASC组(7.72%±2.05%)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9.01%±2.92%)和HCC组(10.86%±1.77%)均明显升高(P0.01),且HCC组高于CHB组(P0.05)。Treg细胞与ALT、AS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2(P0.01)、0.307(P0.05)]。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27,P0.01)。正常对照组Th17/Treg最低,为0.17±0.16,ASC组略有上升(0.18±0.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0.23±0.19)和HCC组(0.52±0.54)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HBV感染后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增加。由于Th17细胞和Treg细胞构成的平衡被打破,趋向Th17细胞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发病学意义,了解其对DM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5例2型DM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并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DM患者分为单纯DM组(SDM,n=40),隐性糖尿病肾病组(IDN,n=28)和显性糖尿病肾病组(ODN,n=17),并与32例正常人对照.结果(1)SDM,IDN,ODN 3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99±16),(112±22),(128±24),(90±15)ng/L,TNF-α水平分别为(127±15),(130±16),(148±22),(112±22)ng/L,经方差分析,各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F=19.27,13.35,P均<0.01),其中SDM,IDN,ODN 3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ODN组又明显高于SDM组和IDN组(P<0.01),IDN组血清IL-6水平亦较SDM组升高(P<0.05).(2)糖尿病病程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396,P<0 01和r=0.277,P<0.05),UAER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亦呈正相关关系(r=0.630,0.426,P均<0.01);空腹血糖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间均未见相关关系.结论IL-6和TNF-α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及其肾病的发生与发展.血清IL-6,TNF-α水平检测可以作为临床观察DN病情及判断DM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赵彬  张金朋  李宏玉  杨可钦  唐强 《中国康复》2022,37(12):713-717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对照组)和针康组(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在康复科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头穴丛刺治疗(针康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Fugl-Meyel运动功能评估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差异,HAMD与BDNF、VEGF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评分、Fugl-Meyel及MBI评分、BDNF及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Fugl-Meyel及MBI评分、BDNF及VEGF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P<0.05)。HAMD评分与BDNF呈负相关(r=-0.571,P=0.000);HAMD评分与VEGF呈负相关(r=-0.551,P=0.000)。结论:针康法可明显改善PSD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其抑郁状态好转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BDNF、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四川省绵阳地区1~16岁健康儿童维生素A,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维生素E水平。方法 以2017年1~1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儿保门诊接受健康体检的750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婴幼儿1~3岁481例,学龄前(3~6岁)儿童132例,青少年(6~16岁)137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水平。结果血清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平均水平分别为0.45±0.25 mg/L,27.27±11.38 ng/mL及9.18±5.75 mg/L。血清维生素A水平无年龄差异(χ2=1.002,P=0.606),血清25-(OH)D水平(χ2=6.843,P=0.033)与维生素E水平(χ2=14.922,P=0.001)在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生素A构成比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71,P<0.01),在各年龄组中均存在过量情况,且随着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 血清25-(OH)D构成比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00,P<0.01),其缺乏率和不足率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 维生素E构成比无年龄差异(χ2=7.054,P=0.133),其在各年龄组缺乏率与不足率均较明显,其中学龄前组总体缺乏最为严重,达74.2%。结论 四川省绵阳地区1~16岁健康儿童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提高对脂溶性维生素的监测、预防意识,增加富含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补充维生素制剂。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究多发性骨髓瘤(MM)中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转录产物1(PCAT-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72例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6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RT-PCR法测定血清中lncRNA PCAT-1表达; 分析lncRNAPCAT-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治疗效果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对5年生存情况进行分析,Log-Rank法检测生存差异。结果 MM组血清中 PCAT-1mRNA表达量2.65±0.64高于对照组1.06±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76,P=0.000)。PCAT-1 mRNA高表达组、低表达组在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血红蛋白、浆细胞、血小板、清蛋白、β2-MG和CRP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3.345,均P>0.05)。Ca2+≥10 mg/dl高表达组患者比例(57.14%)明显高于低表达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P=0.041; χ2=5.229,P=0.022)。PCAT-1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治疗有效率对比(88.64% vs 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1,P=0.130)。PCAT-1高表达、低表达组无生存进展(PFS)、总体生存(OS)曲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9,P=0.007; χ2=9.190,P=0.002)。COX风险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CAT-1mRNA表达量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OR=3.275,P=0.025,95%CI:2.691~3.761; OR=2.136,P=0.046,95%CI:2.034~2.685)。结论 lncRNA PCAT-1在MM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集90例确诊GDM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收集9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评估两组受检者BMI,检测两组受检者CRP和HbA1c水平,使用χ2检验分析两组受检者BMI差异,t检验分析两组受检者CRP和HbA1c水平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BMI,CRP,HbA1c与GDM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GDM组孕前超重(47.78% vs 27.78%,χ2=7.658,P<0.05)和肥胖(58.89% vs 31.11%,χ2=14.029,P<0.05)孕妇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GDM组孕妇CRP(10.65±0.83 mg/L vs 2.33±0.62 mg/L,t=76.188,P<0.05)和HbA1c[(10.08±0.76)×109/L vs(4.47±0.53)×109/L,t=57.439,P<0.0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显示CRP,BMI和HbA1c均与GDM患病风险呈正相关(P<0.05)。结论 GDM患者孕前BMI,CRP和HbA1c均显著高于健康孕妇,且与GDM患病风险呈正相关,可作为GDM早期临床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分析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 方法将调查的3 724例患者和社区居民的临床情况作为数据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19.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分析。 结果在3 724名调查人群中,高尿酸血症占样本的13.32%,三酰甘油、肌酐、尿素氮和总胆红素异常分别占25.76%、7.90%、13.91%和13.56%,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0.24%、43.70%、22.28%和20.72%。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χ2=34.01,P<0.001)、糖尿病(χ2=9.07,P=0.003)、三酰甘油(χ2=20.38,P<0.001)、总胆红素(χ2=57.03,P<0.001)、谷丙转氨酶(χ2=6.156,P=0.017)、肌酐(χ2=102.71,P<0.001)和尿素氮(χ2=72.82,P<0.001)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而血糖(χ2=0.369,P=0.584)、总胆固醇(χ2=1.081,P=0.326)和谷草转氨酶转氨酶(χ2=3.656,P=0.074)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高血压、肌酐、三酰甘油和总胆红素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Reprimo和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陕西省人民医院2013年9月~2014年4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50例、异型增生患者50例、胃癌患者50例,取内镜下胃活检组织,并取正常胃黏膜活检组织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Reprimo基因和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表达情况,比较各组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患者组的胃黏膜组织中Reprimo基因和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primo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28%(χ2=10.18,P<0.05); 异型增生组56%(χ2=25.84,P<0.05); 胃癌组62%(χ2=30.36,P<0.05); 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20%(χ2=4.39,P<0.05); 异型增生组44%(χ2=15.13,P<0.05); 胃癌组48%(χ2=17.41,P<0.05),检测的特异度高。结论 Reprimo和hMLH1基因甲基化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很高,特异度高,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在患者的临床诊断方面拥有广阔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Per3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且经病理证实的120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和癌旁组织中Per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时间生存曲线分析Per3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肝癌组织中Per3蛋白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降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P<0.01)。在肝癌组织中Per3蛋白低表达的患者肿瘤数目≥2个、瘤体>5 cm及伴门静脉侵袭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95,P=0.001;χ2=6.305,P=0.012;χ2=4.461,P=0.035)。Per3低表达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OS)与无瘤生存率(DFS)均显著降低(P=0.011、0.036)。 结论Per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与患者肿瘤数目、大小、门脉侵袭密切相关,并影响患者的OS和DFS,可以作为HCC患者肝切除术后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