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新闻传播中所说的“平民意识”,是指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投向老百姓,以主要的版面和节目时间.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充分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新闻传播中树立平民意识,实乃新时期发展城市广播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报刊新闻讲究“可读性”,电视新闻注重“可看性”,同样道理,广播新闻也要有“可听性”。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新闻事实)和新闻形式(报道方法)。新闻价值越高,可听性自然就越强。而同样的新闻事实,可听性的强弱就决定于新闻报道的方法。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一方面写作上精当、形象,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广播新闻所用声音载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东西,反映我们的时代,拓展了新闻报道的新领域。在传统的新闻实践中,普通人的生活很难成为新闻报道的题材,这种置广大的人民群众之痛痒于不顾的新闻状态,被当作新闻方针严格地执行着。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打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口号,给观众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新闻报道观念、视角和表现手法,开辟了新闻报道平民化尤其是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李节 《视听纵横》2002,(5):72-74
重大主题报道,这是中国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也是新闻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这类报道毕竟不如事件性新闻或社会新闻等等来得“好听”,尤其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做得不好就容易做成说教式的报道,成为“对着空气说话的节目”。通过这两年来的报道实践,我们有这么一些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5.
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最富广播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广播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场报道这种形式被许多电台广泛采用。笔者多年来从事广播新闻报道工作.我认为要做好现场报道,就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即:坚持“三贴近”.使用好现场音响,捕捉把握好现场新闻细节。  相似文献   

6.
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最富有广播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一般文字新闻更富有真实感.更有生活气息.其“声情并茂”是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录音报道中的现场音响如果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为新闻报道增色.而且还能为其增趣。  相似文献   

7.
录音报道是具有广播特点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广播记主要运用新闻事实的现场实况进行的报道。在录音报道中,除“答记问”、“谈话录音”等少数几种形式不需要记描述外,其他均由音响和记描述两个部分组成。记描述在录音报道中占有着相当的比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篇录音报道的成败。因此,研究录音报道中的记描述,对于发挥广播特点,提高录音报道质量,无疑是有一定益处的。  相似文献   

8.
拜读贵刊2005年第9期夏雨禾先生的《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一文后,笔者觉得该文有夸大“疫苗事件”报道风险性之嫌。所谓“报道的风险性”,属于报道真实性的范畴。就“疫苗”报道个案而言,报道的风险性就是整个事件报道过程中,把疫苗作为“假疫苗”、“问题疫苗”、“夺命疫苗”报道而可能产生的不良传播效果。考察整个“疫苗事件”的报道过程,把新闻报道的风险性归结为新闻时效性俘虏客观性;媒介公正立场的缺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急功近利、妄加猜测、不负责任报道行为;解决问题缺乏科学.对新闻事实过早的“盖棺定论”而使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等原因,都有失公允和简单,值得深入探讨。从新闻采访写作规律和认知规律看,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涉及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还关系到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的社会传播效果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徐云翔 《新闻界》2001,(2):53-53
税收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了,近几年来,见诸媒体的税务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新闻工作在对涉税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失实现象,误导受众,负面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平民化新闻与记者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娥 《新闻前哨》2004,(1):36-3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1.
现场直播对电视新闻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静 《新闻爱好者》2005,(11):55-55
近几年来,广播和电视媒体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相对于平面媒体和广播而言,电视新闻报道最大的优势就是画面与声音的同步出现,从而能够近乎完全地再现新闻事件。什么是新闻?传统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过去新闻报道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TNT模式,即“今天的新闻今天报”(Today News Today)。  相似文献   

12.
孙小平 《声屏世界》2011,(10):53-53
最快时间发布 广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快。在当今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城市广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快”字上做文章。广播对技术要求简便.较容易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因而,城市广播应多采用现场直播的报道形式.力争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取这种“先声夺人,分秒必争.以快取胜”的新闻报道方式,广播就有可能在本地新闻的采集和发布上领先于其他媒体。  相似文献   

13.
俊杰 《新闻前哨》2004,(8):32-33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内外交往的频繁,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化、体育、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和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不断涌现,给我们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及时快速报道好各类重大的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件?媒体如何抢占重大新闻事件最佳报道效果前沿,使报道逼真鲜活,感染力强?这一直是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各类媒体十  相似文献   

14.
50年“两会报道”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两会报道”经历了一个从就会议本身报道会议的单一程序性报道逐步演变为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各代表团审议报告的综合报道、现场特写新闻和通讯、记者招待会报道、代表和委员的发言和访问记、会外配合报道、图片报道等多种样式的发展过程。  在 50年的时空跨度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会报道”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在新闻性、可读性、贴近性方面不断发展,强调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关注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两会报道”体现新闻规律的进步越来越明显。需要指出的是…  相似文献   

15.
贴近与创新     
赖晶晶 《声屏世界》2008,(11):65-65
在广播通联工作中。常有听众在来信中说:新闻怎么那么多的大话套话?会议报道怎么都是领导加强调呢?典型报道怎么总是干巴巴的,让我们听不明白呢?等等。确实,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领导的活动多,干部的政绩多;不切卖际的多,流于形式的多;老百姓在广播里见不到自己的“影子”;广播新闻没有广播的语言特点;记者编辑没有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规定、典型事例“翻译”成听众想要知道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新信息的要求。我们的广播新闻,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现场同步报道形式,以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让听众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17.
既当报喜的“喜鹊”,又当啼血的杜鹃,这是新闻工作的使命。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性原则所决定的。”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与开展积极有效的批评报道并不矛盾。因为,新闻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着另一个命题:新闻报道以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新闻报道领域,政法报道异军突起。它被当成许多媒体争夺读者眼球的制胜法宝,占据了大量的版面。然而,就在政法新闻大战烽烟四起的同时,政法报道所引发的新闻官司和违规现象也不断增多。要想杜绝和减少因政法报道带来的“麻烦”,在政法报道中,必须绕开如下10大“雷区”。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睛雨表,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视野空前开阔,经济新闻成为一枝独秀,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也成为各种传媒的重中之重。然而,“经济新闻不好拍”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许多摄影记者对经济题材感觉到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新闻摄影报道更“可亲”、“可近”、“可爱”,《深圳8.10股潮》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现象性新闻是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进行的报道。和传统的“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模式不同,现象性新闻报道所报道的事实往往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现象性新闻不同与一般的事件性新闻,也不同与我国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典型性报道。事件性新闻一般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往往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或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选材较为单一。典型报道则要求新闻事实涉及的人或事要极具代表性、典型性,并且题材集中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