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国内外已经在低碳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两个层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示范工作,形成了各自的指标体系,但绿色建筑如何与上位的低碳生态规划之间形成直接的指标对应关系,还是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与绿色建筑相关指标的梳理研究,结合北京地方特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详细规划阶段切入,将绿色建筑与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目标相结合,建立起低碳生态详细规划阶段与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相衔接的指标体系。在详细规划阶段涵盖了空间规划、交通组织、资源利用、生态环境4方面、20项指标,在建筑设计阶段涵盖了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景观环境、室内装修7方面、27项指标,两阶段的各项指标相互对应,并在规划审批环节逐层落实,为世界城市推进低碳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一套可落实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筑的提出与发展是衡量我国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建筑的构造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节约、充分、合理的利用是创造绿色建筑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概念的理解、对当前我国已投入试用的生态城进行实践和分析引申到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城,并且从构建城市生态城的总指导方针、规划措施以及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三个方面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低碳生态城。  相似文献   

3.
以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沈阳市规划大厦为例,结合绿色建筑的特点,通过对建设项目前期准备、规划设计、工程设计、施工等阶段的绿色建筑实践路线分析,首次提出了基于基本建设程序的绿色建筑实践路线,为大力推广和普及绿色建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立项背景目前我国迎来了规模化和区域化绿色建筑规划建设的浪潮。华南地区具有推行绿色建筑的良好基础,但绿色建筑研究尚不够系统和全面,典型新技术缺乏实证,其优越性得不到体现。本研究针对华南地区气候地域特点,贯彻"本土化、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可推广"的绿色建筑理念,在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平台的建设实践基础上,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适宜技术体系加以总结,形成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建立了华南地区绿色建筑核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人居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工程实践,阐述绿色建筑、生态建材、人居环境、生态工程等理念与技术在城乡人居规划建设中的综合实施要点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立项背景 目前我国迎来了规模化和区域化绿色建筑规划建设的浪潮.华南地区具有推行绿色建筑的良好基础,但绿色建筑研究尚不够系统和全面,典型新技术缺乏实证,其优越性得不到体现.本研究针对华南地区气候地域特点,贯彻"本土化、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可推广"的绿色建筑理念,在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平台的建设实践基础上,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适宜技术体系加以总结,形成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建立了华南地区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外绿地规划建设实践对城乡绿色空间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简述了连续完整绿地系统的重要性,阐明了开展区域化网络化绿地系统研究的必要性,据此提出了城乡绿色空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绿地规划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国外绿地规划建设中蕴含的控制、连接、融合三种城乡绿色空间思想,并指出它们对城乡绿色空间概念、规划建设的启示,为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的区域化网络化绿地系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标志着建筑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需要采用符合生态原则的设计方法。其目的在于把我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居所。本文探讨了绿色建筑的起源,介绍了绿色建筑的理论及实践方法,并对中国绿色建筑设计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通过山西省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实施困境,探讨生态经济视角下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的规划内涵,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五个方面对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进行规划控制导引,对于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传统规划中,缺少相关法规和规范指导绿色建筑布局规划编制。对江苏省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探索,包括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划分绿色建筑控制区域、评估地块绿色建筑潜力、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在评估地块绿色建筑潜力时,引入影响因子赋值和权重分析,根据绿色建筑潜力评估总得分,进行地块绿色建筑星级规划。阐述徐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实践,包括规划目标、规划方案、技术导则和保障措施等。这些思路和方法有效地弥补了绿色建筑空间布局规划的短板,为江苏省其他地区开展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刘芳 《中外建筑》2013,(6):60-61
日前,住建部公布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其规划内容把绿色建筑在国内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绿色建筑的发展也标志了传统建筑设计从最开始的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设计,逐渐走向了生态建筑、有机建筑,成为了生态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此为背景,以BIM技术为切入点,重点探讨BIM技术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中产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为更好在不同气候区、不同地区有针对性落实绿色建筑,各个省市陆续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这对于推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获得台湾"2006年最佳优良绿色建筑大奖",以及"2009年钻石级绿色建筑标章"认证的台达电子公司南部科学园区厂房办公大楼,落成后3年连续完成节能34.5%的成效,员工问卷调查的满意度高于95.0%。它并不是昂贵的绿色建筑,而以最普通、廉价的一般绿色建筑技术(建造费只有一般水平),达到美丽、生态的永续建筑水平。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开发与综合评价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参考建设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基础上,基于成本利益的视角,对绿色建筑开发、评估中各方利益主体行为选择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绿色建筑开发与综合评价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政府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不同主体实行激励,实行绿色建筑标识制度,并积极培育绿色建筑中介评价机构.  相似文献   

15.
李珺杰 《建筑师》2012,(5):83-85
当代绿色建筑已成为热门话题.本文试图通过三个新老议题,即体与用的中西之辨.同与异的地域之辨和技与艺的设计方法之辨,阐明当代绿色建筑在几种二元对立观念中的兼容、同一和差异,探讨当代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未来。  相似文献   

16.
总结过去经验发现,全国发展绿色建筑采取的技术措施、绿色材料等都极为相似,缺少了对建筑特定地域的地域性思考。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协同设计、参数化表达等优点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地域化发展。以BIM技术为基础,建立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平台,梳理BIM技术与昆明DBJ53/T-49—201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BIM与地域特性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地域性绿色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的设计流程与设计观念模型,该模型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地域特性建立早期设计模型,结合绿色建筑性能分析软件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得到优化模型,为今后推动绿色建筑地域化发展提供设计思路,提高建筑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7.
绿色工业建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工业建筑领域的内在要求。GB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涵盖工业建筑,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成为工业建筑领域十分迫切的工作。通过与民用建筑比较,分析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的特点及难点,总结了我国在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方面的实践,提出应重视宣传推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美国绿色建筑业协会的LEED能源与环境先锋奖认证作为绿色建筑评分体系,对华置广场项目进行绿色施工管理.首先阐述了LEED-V3.0版绿色建筑的目标定位,指出该项目的LEED评分得分点.介绍了LEED建筑施工阶段的策划,指出LEED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准备工作的具体细节以及建筑业新技术的应用.重点阐述了LEED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绿色施工措施和方法,最终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绿色经济的实施,鼓励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建筑业发展的潮流,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通过比较和分析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建立适合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郑可佳  宋德萱  杨丽 《建筑技术》2013,(12):1086-1089
介绍“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认证的国际化情况及在上海地区认证的获奖级别、项目类型、业主类别、设计与咨询机构。在对现状进行梳理并与绿标认证建筑进行对比后认为,今后应引导更多的建筑向绿色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