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配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简称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和疼痛的变化.结果:①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②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上优于对照组.结论:2种治疗方法都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疼痛情况,但针刺加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该病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针刺加灸贴和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灸贴组和电针组,每组30例。灸贴组采用常规针刺以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并联合膏肓穴灸贴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取穴同灸贴组,均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和各项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灸贴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强度(PP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各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灸贴组治疗后工作与生活能力、手的功能、感觉、肌力评分较电针组增加(均P0.05),电针组治疗后颈肩部疼痛不适评分高于灸贴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灸贴和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电针优于常规针刺联合灸贴;在改善患者生活能力、肌力感觉功能方面,灸贴组较电针组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砭石理督通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砭石理督通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对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单项症状体征评分方面,治疗组对颈臂疼痛、颈椎活动度、上肢麻木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砭石理督通阳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4.
郭琴 《江西中医药》2020,51(9):54-56
目的:观察经筋辨证取穴结合浮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顽固性上肢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选择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曲池、合谷、外关进行常规针刺手法治疗。观察组通过颈部取穴和上肢取穴进行针刺治疗。颈部夹脊穴针刺手法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上肢部位针刺方法:在选取经筋的针刺取穴区域寻找阳性反应点作为针刺穴位,针刺时采用"浮刺"手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比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评分、临床总体疗效评定,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70.58%,对照组愈显率为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疗程后、二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及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生活能力、手的功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结束6个月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手的功能、总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生活能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辨证取穴浮刺法能够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顽固性上肢麻木,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沿腋神经走行取穴针刺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沿腋神经走行取穴肩井、肩贞、肩髎、肩髃、曲垣、天宗、肩胛部激痛点等,激痛点采用合谷刺法,接电针仪,连续波,频率1Hz;对照组根据《针灸治疗学》取穴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常规针刺,颈夹脊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1Hz。两组均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采用日本学者田中靖久提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以及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优于对照组的71.8%(28/39,P0.05)。结论:沿腋神经走行取穴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优于常规的针刺颈夹脊等穴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腹针结合动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门诊治疗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给予腹针结合动气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结合牵引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VAS评分和JOA评分、症状体征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和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腹针结合动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法"与常规针刺法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评价本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功能及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采用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比较2组患者症状、体征与功能状态的临床评分,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表各项评分(PRI、VAS、PPI评分及Mc Gill总分)。结果 2组第1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临床评分、疼痛问卷表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第2疗程后上述评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第1疗程(P0.01)。组间比较:第1疗程后,治疗组临床评分、PRI、PPI评分、Mc Gill总分(PRI+VAS+PPI之和)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第2疗程后治疗组PRI评分、Mc Gill总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评分、VAS及PPI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针刺取穴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快速缓解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改善日常功能;在改善患者疼痛综合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针刺配合药物熏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药物熏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临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分为针刺配合药物熏蒸法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两组。两组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cG ill疼痛量表的测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治疗前后PR I总分差值、感觉分差值、PR I分差值、VAS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镇痛效果要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药物熏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安全性高,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颈夹脊穴傍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颈夹脊穴傍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以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为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和综合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颈夹脊穴傍针刺法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综合疗效,是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值得研究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2例)行颈夹脊穴注射当归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B组(32例)单行颈神经根阻滞治疗,C组(32例)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包括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后1星期、3星期、3个月对3组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3组治疗后1星期、3星期、3个月VAS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是治疗后3个月的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3组治疗后3个月改良Macnab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96.9%,87.5%,75.0%,根据卡方检验的结果,A组疗效优于B组和C组。3组之间治疗前后CG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A组、B组、C组在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CGRP水平均有所下降,但A组下降较B组明显,B组下降较C组明显。结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单用常规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起效慢,显效率不高,不是最优化的治疗方法;单行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夹脊穴注射当归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起效快,显效率高,但后者的远期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卧位牵顿法配合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卧位牵顿法配合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机械牵引配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位牵顿法配合颈夹脊穴位注射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椎横突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颈椎横突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用颈椎横突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78例,口服布洛芬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8%,对照组为71.8%,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横突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牵引状态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牵引状态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对照组30例常规予以颈椎病推拿配合颈椎牵引.2组均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2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单穴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曲垣穴为主与常规取穴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比较,客观评价二者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取曲垣穴穴位注射复方当归和维生素B12注射液,对照组60例,采取常规取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复方当归和维生素B12注射液的方法,综合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能力、体征积分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曲垣穴为主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一般常规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16.
针刺从脾胃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从脾胃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兼有脾虚证候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传承和验证经典理论。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兼有脾虚证候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取穴从脾胃论治;对照组采用常规循经取穴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5次、治疗10次后采用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和疼痛、麻木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和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木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痊愈率和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都可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兼脾虚的症状,但从脾胃论治的取穴方法优于常规循经取穴法,能较快缓解患者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穴位敷贴配合针法治疗,对照采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NPQ、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镇痛,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通络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针灸结合通络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针灸结合通络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法,因而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矫正关节突关节“骨错缝”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将关节突关节“骨错缝”致椎间孔狭窄的5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37例)和牵引组(22例),其中手法组采用关节突关节“骨错缝”矫正手法治疗,牵引组采用传统的枕颌布托牵引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颈椎间孔矢状径变化情况。结果手法组、牵引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椎间孔矢状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牵引组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椎间孔矢状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矫正关节突关节错缝矫正程度与疗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关节突关节“骨错缝”矫正手法可有效治疗关节突关节“骨错缝”致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经筋气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评价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刀疗法,每周1次,共治疗2次;对照组30例采用牵引结合低频电治疗,每天1次,5次为1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改善情况,NDI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疼痛评分、N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NDI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NDI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96.67%和83.33%:两组总有效率分别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筋气血理论指导下,针刀疗法可显著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其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