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1年FNTJ70卷7期为外鼻鼻成形术进路在鼻外科应用的专辑,由纽约Albang医学院KoltaiPJ主编。本就有关内容进行综译,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鼻(窦)息肉的鼻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发性鼻(窦)息肉的鼻内窥镜手术王其友1兰信堂1张建新1自1993年11月~1995年11月,对22例双侧复发性鼻(窦)息肉患者进行了鼻内窥镜手术,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对有关因素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5~68岁,平...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手术并发脑脊液鼻漏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鼻内镜下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并不亚于传统手术,May等报道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8%,其中严重并发症为0.95,脑脊液鼻漏发生率为0.23-2.9%。由于其易导致颅内感染,适当且有效的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我科1999-2003年鼻内镜鼻窦手术共出现的5例脑脊液鼻漏,现将治疗修补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颅底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近代鼻科学的发展历程,经鼻内镜颅底手术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20世纪60年代,Guiot等率先采用经蝶窦进路用内镜检查鞍区;70年代,Bushe和Halves开始建议应用内镜开展脑垂体手术。1990年有学者就鼻颅底外科领域的诸多问题和鼻内镜技术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作了系统地阐述。进入20世纪90年代,鼻内镜外科技术诊疗范围不断扩大。1992年,Jankowski首先报道采用内镜经蝶进路治疗3例垂体瘤。此后,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我科在鼻内镜下成功修补外伤性脑脊液鼻漏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脊液鼻漏的诊治方法,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5例患者中,4例行手术导航仪下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1例行冠状切口开颅前额带蒂帽状腱膜脑脊液鼻漏修补。结果:随访半年余,全部治愈。结论:脑脊液鼻漏漏口小者可于鼻内镜下修补,手术导航仪对尽快、准确找到漏口有重要意义;漏口大者仍以开颅后适宜材料修补为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源性脑脓肿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分析鼻源性脑脓肿内镜手术的可行性,旨在提高耳鼻咽喉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报道3例鼻源性脑脓肿,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果本组3例患者均行鼻源性脑脓肿内镜手术,2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转神经外科行立体定向下脑脓肿穿刺置管术+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鼻源性脑脓肿少见,且症状多不典型。临床除传统治疗方式外,根据患者病情,鼻内镜手术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鼻源性头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鼻源性头痛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63例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人的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等资料及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 鼻内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钩突、筛泡变异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病变最为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5年,46例头痛完全消失,15例术后头痛明显减轻,2例无效。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和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镜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位鼻科学专家和他长期合作的伙伴们提出出版一本综合性的鼻手术学课本,题目为《功能性鼻重建手术》。这是鼻科手术学的一部杰作,它阐述了最近35年来鼻外科手术的进展。本书以启发式的方式安排:从基础开始,如:解剖、组织学特征、鼻的胚胎发育和生理学对手术的重要性,如第三章所述。紧接着是病理和诊断,在此基础上建立一般的手术学概念。对于初学和高年资的医生,切口和手术路径县最重要的。本书还对专来术语、名词作了介绍.术语在讨论中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鼻、鼻窦黏膜生理和病理生理功能的深入理解,以及显微镜和鼻内镜使用时代的到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鼻外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额窦毗邻筛前动脉、眶板和颅底,额窦的气房结构复杂、变异很大,加上不乏较难处理的额窦病变,因此,额窦手术至今仍然是鼻内手术的难点。不少学者在额窦的手术上进行了探索,其中德国Wolfgang Draf教授。1980-1984年,  相似文献   

11.
鼻内窥镜手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鼻外科学的发展,使鼻腔鼻窦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临床实践表明,鼻内窥镜手术的术后随访和详细记录亦十分重要,并且成为鼻内窥镜手术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科对自1997年以来施行界内窥镜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6~2006年间收治9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后,均一次性成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31~65岁,其中医源性3例,均为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自发性4例,外伤性2例。除1例医源性术中即发现脑脊液鼻漏外,其余8例病史1~14月。1例有脑膜炎病史。术前行鼻窦冠状位和轴位CT薄层扫描,鼻内镜检查定位瘘孔。瘘孔位于筛窦顶6例,蝶窦外侧壁2例,嗅区1例。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1995年3月~2002年6月应用鼻内小切口行外鼻矫形术7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科2003年11月~2005年7月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和(或)鼻息肉148例、上颌窦囊肿4例、鼻腔乳头状瘤2例。本文简述了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部疾病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介绍了手术护理要点,强调了术后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8例复发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规范化修正性手术,并在围手术期进行规范化的综合处理,对患者进行术后12个月以上随访,观察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68例复发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1年,不伴鼻息肉41例,总有效率为90.2%,伴鼻息肉27例,总有效率为81%,均未发生严重眶内及颅内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手术疗效显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视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 对因鼻源性疾病而致视功能损害的42例患者行鼻内镜外科手术,观察患者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其与鼻窦病变康复过程的相关性。结果 42例患者中,治愈24例(57.14%),好转13例(30.95%),无效5例(11.90%),总有效率88.10%;多数患者视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对因鼻窦病变所致的视功能损害者,及时行鼻内镜外科手术治疗,随着鼻窦病变的好转,多数患者的视功能损害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我国开展鼻内镜手术的临床研究工作至今已逾10年,鼻外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参照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实际情况、疾病特征及实践经验,总结我国鼻内镜外科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鼻内镜手术技术为核心,建立对慢性鼻一鼻窦炎规范化综合治疗的理念;②逐步建立了儿童慢性鼻一鼻窦炎阶梯性治疗的概念;③探索了经鼻内镜鼻眶一鼻颅底微创手术的适应证及相关解剖学的研究;④采用鼻内镜手术配合放射和化学治疗鼻一鼻窦恶性肿瘤等。上述内容表明,我国鼻内镜外科学技术体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下治疗儿童蝶筛窦炎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认为,蝶窦炎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临床报道不多,而有关儿童蝶窦炎性疾病的报道更少,在鼻内镜手术开展以前,尚无可靠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鼻内镜的广泛应用,蝶窦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临床确诊率大为提高,治疗措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科自2000年6月~2003年6月收治儿童蝶窦炎性疾病12例,全部采用鼻内镜手术开放蝶或蝶筛窦,清除病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颅沟通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以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方法上颌、鼻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1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乳头状癌2例及脑膜瘤1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4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恶性嗅神经上皮瘤;鼻锥额骨转位切除1例为鼻颅沟通脑膜瘤。结果17例患者中,2例脑膜瘤患者中的1例脑膜瘤累及海绵窦的部分肿瘤未能切除,另1例完整切除术后7年无复发迹象;15例恶性肿瘤患者,经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0例,术后1年余死亡1例,存活3年以上7例,5年以上5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术后6个月余死亡1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4例,5年以上2例。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是切除鼻颅沟通瘤的最佳入路,鼻锥额窦前骨壁转位适于切除额窦发育良好颅内侵犯较局限的鼻颅沟通瘤,颅面联合入路适于面骨被累的鼻颅沟通瘤。  相似文献   

20.
黏液囊肿多发于筛窦,其次为上颌窦和额窦,蝶窦相对较少。部分囊肿可多窦融合或继发感染为脓囊肿,其破坏性均较大,可引起较严重的眶内或颅内并发症。以往鼻窦黏液囊肿多需鼻外进路进行手术。随着鼻内镜鼻窦外科技术应用,鼻窦黏液囊肿均可在鼻内镜下进行。为探讨鼻窦黏液囊肿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方式,我院于1997年10月-2007年8月应用鼻内镜治疗不同鼻窦黏液囊肿6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