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洋  何家才 《安徽医学》2014,(7):924-927
目的探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15例上颌后牙缺失者,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igh,RBH)为4~8 mm,用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ITI种植体17颗,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通过两年的临床观察,分析种植体存留率、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评价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状况、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状况和窦底提升后新骨形成状况。结果观察期内17颗种植体存留率为100%,术后6个月X线片检查种植区窦底平均提升高度为3.12 mm(2.03~4.13 mm),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术后每次X线复查种植体颈部周围骨水平吸收<0.2 mm。结论骨挤压器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术方法可靠,效果肯定,能有效治疗窦底RBH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中应用Crestal Approach-Sinus Kit (CAS-KIT)提升上颌窦粘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患者上颌后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窦底骨高度为2~9mm,经CAS-KIT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高度超过3mm的植入羟基磷灰石陶瓷,同期植入种植体,最高提升10 mm,共计植入ITI士卓曼种植体46枚.结果 术后当天X线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3.9±1.8)mm,所有病例未发生上颌窦炎及骨替代品泄漏等并发症,种植体稳固,术后3个月X线片示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部分骨结合良好,抬升上颌窦粘膜连续性完整.所有种植体术后3~6个月完成修复,正常负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利用CAS-KIT提升上颌窦是一种简单、微创的技术,能有效的应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牙种植修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大小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入路窗口结合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2种不同尺寸窗口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对29例(共32颗)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种植病例行上颌窦底提升及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组(6 mm×6 mm,n=15)和常规骨窗组(15 mm×10 mm,n=14),两种窗口均同期植入人工骨粉和种植体。分别于术后10 d和30 d评价患者舒适感。在手术前、手术当天、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检查种植体周围上颌窦底部剩余牙槽骨和植入骨粉的总厚度和所植骨粉在窦底的宽度。结果: 全部32颗种植体CBCT检查骨结合良好,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量有明显增加。小骨窗组与常规骨窗组的植入骨粉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小骨窗组患者总手术时间与常规骨窗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0 d和30 d随访中患者对手术不适反应明显减轻。结论: 微创小窗口上颌窦底外提升术较常规窗口损伤更小,技术适应证更广泛,可减少患者手术痛苦,提升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87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其中66例窦底牙槽嵴高6~10 mm者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手术,其余21例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术,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手术3~6个月后拍X光曲面全景片,确定骨结合后行上部修复.修复后6~52个月观察评价骨结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上颌窦炎症,在98枚种植体中,1枚种植失败,其余97枚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影像.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提升上颌窦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ITI种植体在临床上是可行的.由于ITI种植体本身的特点,同期植入,可以保证其初期稳定性,利于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5.
沈宁  唐增斌  韦惠平  陈伟 《广西医学》2015,(2):252-253,257
目的评价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后牙缺失并拟行上颌窦底内提升的患者16例(22颗),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德国Ankylos种植体。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上颌窦底提升高度2~11 mm(平均6.46 mm),种植体超出上颌窦底的距离为0~7 mm(平均3.89 mm);3例术中窦膜穿孔,1例术后鼻腔有出血;1例种植术后4个月失败脱落,脱落后5个月重新补种成功。术后3~10个月行种植义齿修复。结论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解决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骨量严重不足的牙种植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AS-KIT工具和冲顶法行上颌窦底提升及同期牙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行上颌窦底提升及同期牙种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提升上颌窦底的方法将患者分成3组,其中A组(39例,41枚种植体)采用冲顶法,B组(41例,44枚种植体)采用CAS-KIT工具,C组(37例,39枚种植体)联合使用CAS-KIT工具和冲顶法。比较3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痛苦指数分级、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骨吸收高度、并发症发生率和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B组和C组的VAS痛苦指数分级均优于A组(P<0.05),而B组和C组的VAS痛苦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依次升高,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骨吸收度依次降低(P<0.05)。3组患者术中穿孔、术后上颌窦炎、术后耳石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3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的种植体存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使用冲顶法、CAS-KIT工具相比,联合使用冲顶法和CA...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18例(共28颗种植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随访1~4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上颌窦底高度、上颌窦有无炎症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情况。结果:18例患者共26颗种植体术中均无上颌窦穿孔,随访观察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上颌窦无炎症发生,全景片示种植体与骨均形成良好骨结合,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均小于1.5 mm。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骨块内嵌技术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时种植治疗的应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4例,经牙槽嵴顶采用环形骨刀定位并制备窝洞,钻至距上颌窦底约1~2 mm时,将内提升工具放入种植窝内轻轻敲击预备窝洞后的柱状骨块,造成窦底皮质骨骨折。将骨块内嵌,连同上颌窦底黏膜向上提升至所需要的高度,术中同期植入种植体,共49枚。术后4~6月后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术后、修复后定期复诊,检查上颌窦情况、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评价骨高度。 结果 34例均未发生术后炎症及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均无炎症,术后4~6月影像资料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已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缺牙区术前余留牙槽骨高度为5.2 mm(3.7~7.1 mm),术后上颌窦窦底垂直骨增量为3.8 mm(2.0~6.9 mm)。随访观察12月(3~24月),临床效果良好。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采用上颌窦骨块内嵌提升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可以有效提高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方法可靠,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评价上颌窦底骨高度小于5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剩余牙槽骨高度小于5mm,其中22例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28枚(侧壁开窗组),20例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24枚(内提升术组)。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及上部结构修复。术后6、12、24、36个月随访,检查2组病例有无种植义齿的修复并发症。结果 42例患者52枚植体,1枚种植体在负重12个月时因种植体周围炎失败,余植体均未发生感染、上颌窦炎等术后并发症,骨结合良好,种植体稳定,种植义齿成功率为98.1%。侧壁开窗组和内提升术组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60±0.97)mm、(3.49±0.88)mm;术后36个月,2组窦底骨提升高度为(4.33±0.73)mm、(4.25±0.93)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创伤小,上颌窦底骨高度小于5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CBCT研究上颌后牙区通过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Ankylos种植体但未植入骨粉的成骨效果。方法:对42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通过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Ankylos种植体,但未植入骨粉。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和修复后1年进行CBCT检查,选择CBCT上通过种植体中心的矢状面测量新生骨的高度。结果:和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种植体近中和远中新生骨的高度分别为(3.20±0.45)mm和(3.45±0.65)mm,修复后1年则分别为(3.36±0.43)mm和(3.53±0.48)mm,与术后6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通过上颌窦内提升植入Ankylos种植体,可以获得良好的新骨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1.
超声骨刀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术应用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 20例共33颗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的剩余骨高度2~7 mm,无法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以超声骨刀行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在获得初期稳定时同时植入种植体.结果 18例植骨同时植入30颗种植体,2例因骨高度<4 mm,故先植骨,6-8个月后再植入3颗种植体.术前、术后X线片比较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5.8 mm(2.6-14.0 mm).术后各时期X线片未发现植骨处或种植体周围阴影.追踪4~19个月,未见种植体脱落或松动现象.结论 以超声骨刀行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术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低,简便、易行、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上颌窦提升手术对上颌后牙区牙槽嵴发生萎缩的患者进行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种植科2010-2011年的临床病例。采用闭式和开窗两种上颌窦提升手术方法,对36例患者45颗牙槽嵴萎缩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行上颌窦提升术,之后行种植体植入术。6个月后拍摄数码曲面断层片,观察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术后种植体骨结合情况,测量手术后6~24个月期间内牙槽骨高度变化。结果无种植体松动、脱落以及上颌窦炎症发生。 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结论两种上颌窦提升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均为良好。上颌窦提升术的应用在上颌后牙牙槽嵴萎缩的患者中有广阔的前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临床效果.方法 14例上颌后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窦底骨高度为6~9mm.经(summers上颌窦提升器械)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高度<3mm.共计植入ITI种植体27枚.结果 术后当天X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1.7±1.6) mm.所有病例未发生上颌窦炎、上颌窦口腔漏等并发症,种植体稳固.术后3月X片示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部分骨结合良好,抬升上颌窦黏膜连续性完整.所有种植体术后3~6月完成修复,正常负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中不植骨同期植入ITI种植体能有效的应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少量不足的牙种植修复,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上颌牙列缺损患昔21例(23侧)行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及人工骨材料植入,同期植入种植体57颗。术后1,3,6,9月复查种植体骨结合及上颌寞情况。I期术后4~6月行Ⅱ期手术,Ⅱ期术后2~3月行上部修复。结果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症发生,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均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后6~9月完成种植体上部修复。结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行之有效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 期共植入86枚种植体,随访2年,于术前、术后每年行X线检查,比较种植体的存留率、边缘骨吸收情况等.结果 术后6月86枚种植体脱落3枚,存留率96.5%; 术后6-12月种植体脱落1枚,存留率98.8%,累积存留率95.3%;随访2年种植体累积存留率95.3%.术后12月及24月剩余骨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术后24月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低于术后12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月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高于术后12月,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结论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对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牙槽嵴顶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9例牙槽嵴顶距窦底垂直骨高度为5 ~7 mm的患者,经牙槽嵴顶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21枚种植体,植骨或不植骨,定期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疗效.结果:种植体植入后骨结合情况良好,无种植体松动或脱落;X线显示种植体周围骨质稳定,窦底边界清晰,无炎症表现,19例均完成种植修复,患者满意度高.结论:经牙槽嵴顶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与上颌窦内提升工具(CAS-KIT)提升法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97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47例)和B组(50例),其中A组采用上颌窦底冲顶提升法,B组采用CAS-KIT工具提升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植骨、种植体数量及愈合方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骨高度、提升高度及不同时间点的种植体留存率,并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VAS评分高于B组(P <0.05)、两组植骨、种植体数量及缝合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前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骨高度低于B组,术后较术前的提升高度也低于B组(均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种植体留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AS-KIT工具提升法术后疼痛感较低,对骨高度的提升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即上颌窦底剩余牙槽嵴垂直骨高度(RBH)≥1 mm且≤3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 窦底二次提升术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 拟行上颌窦提升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符合RBH≥1 mm且≤3 mm,牙槽嵴宽度≥5 mm,采用经嵴顶二次提升法,共植入种植体 148枚,术后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5年,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满意度、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 情况、窦底骨高度变化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术中发生3 例上颌窦底黏膜破裂,穿孔率为3.85%(3/78)。23 例 (30.67%)存在轻微疼痛,52例(69.33%)无头痛发热,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反应。种植体稳定性系数ISQ值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 分别为58.39±1.39,81.88±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无一种植体脱落,种植体 存留率为100%。比较随访时间1年和5年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上颌 窦底提升高度及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相 比,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二次提升术植骨手术创伤小、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有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并 取得良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18例(可用骨高度5~8mm,共种植21颗)和观察组(可用骨高度4~5mm,共种植23颗),均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观察组进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对照组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修复6个月后,比较两组种植体的存留率,随访1年,记录两组新骨获得量及牙周探诊深度。结果: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骨获得量(2.92±0.49)mm、牙周探诊深度(2.87±0.35)mm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3周骨密度为(0.041±0.010)、4周(0.091±0.024)、8周(0.135±0.043),8周后与前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和不植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疗效肯定,均适用于上颌后牙缺失者,具有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骨牙种植中的成功率。【方法】22例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37颗短种植体,术后六个月行临时义齿修复,临时修复半年后行永久修复。【结果】种植体术后观察8~24个月,种植体均稳定无松动,无疼痛,能负担固定修复体的咬合力。X片显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及底部均有硬组织包绕,垂直骨吸收量〈1 mm。【结论】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短种植体植入可以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就诊时间,是上颌后区萎缩牙槽骨种植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