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二):药物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针对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其应用历史、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现状等相关资料。方法 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 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二线药物主要包括抗白三烯药物、抗变态反应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及基因治疗等。鼻用皮质类固醇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 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有各自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结论 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变应性鼻炎理想的治疗药物应既能治疗急性反应 ( EPR)症状 ,又能治疗迟发反应 ( L PR)症状。最有效的治疗应该把抗组胺药的 H1受体拮抗作用与皮质类固醇的抗炎作用结合起来。白三烯拮抗剂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可能是变应性鼻炎的适当疗法。氮斯汀鼻喷雾剂对 EPR和 L PR都起治疗作用。鼻内皮质类固醇水制剂可降低局部刺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变应性鼻炎理想的治疗药物应既能治疗急性反应(EPR)症状,又能治疗迟发反应(LPR)症状.最有效的治疗应该把抗组胺药的H1受体拮抗作用与皮质类固醇的抗炎作用结合起来.白三烯拮抗剂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可能是变应性鼻炎的适当疗法.氮(艹卓)斯汀鼻喷雾剂对EPR和LPR都起治疗作用.鼻内皮质类固醇水制剂可降低局部刺激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理想的治疗药物应既能治疗急性反应(EPR)症状,又能治疗迟发反应(LPR)症状。最有效的治疗应该把抗组胺药的H1受体拮抗作用与皮质类固醇的抗炎作用结合起来。白三烯拮抗剂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可能是变应性鼻炎的适当疗法。氮zhuo斯汀鼻喷雾剂对EPR和LPR都起治疗作用。鼻内皮质类固醇水制剂可降低局部刺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应性鼻炎治疗原则主要为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控制和免疫调节。由于近年新型鼻内皮质类固醇药物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问世 ,使药物控制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但随着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 ,与只限于改善症状的抗组胺药物不同 ,免疫治疗是立足于改变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免疫反应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就此意义而言 ,免疫治疗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地位仍不容忽视。WHO的一个专题小组于 1998年曾就变应性疾病的免疫疗法发表一个文件 ,充分肯定了该疗法治疗由某些花粉和屋尘螨引发鼻…  相似文献   

6.
本指南是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指南,主要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SAR)的治疗提供临床建议。指南对SAR治疗中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疗效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三项建议用于指导SAR患者的治疗,从而为临床医师选择最佳干预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药物治疗是变应性鼻炎(AR)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儿童AR的治疗原则与成人相同,但应特别注意各类药物的适用年龄、推荐剂量和不良反应.目前临床常用的AR治疗药物包括: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色酮类药物和鼻用减充血剂等.根据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指南(2008)[1],这些药物均适用于间歇性AR和轻度持续性AR的临床治疗,而对于中-重度持续性AR,则首选鼻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AR的治疗原则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宣教。毫无疑问,避免暴露于变应原是AR理想的防治措施,但通常难以做到。以第2代抗组胺药和鼻内皮质类固醇为主的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对症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2004~2007年3月采用鼻中隔成形加鼻丘黏膜划痕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5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 52例患者(实验组)均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同时合并鼻中隔偏曲,术前均接受过不同剂量和疗程的抗组胺药、减充血药、肥大细胞稳定剂、皮质类固醇药物等的全身和局部用药治疗,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门诊实践中发现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同时伴有咽异感症,检查时发现咽部黏膜水肿伴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经抗变态反应治疗(包括全身用抗组胺药物和鼻、咽部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鼻部和咽部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1998~2004年我们根据自己拟定的诊断标准,对32例变应性咽炎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即全身应用抗组胺药物和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理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intranasal steroids,INS)已被广泛接受作为变应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1]。目前临床常用的第二代INS有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的诊疗过程可大体分为诊断阶段、初治阶段和随访阶段。确诊变应性鼻炎应综合评估病史、鼻部检查和体内外试验的结果。目前在临床疗效判定方面仍以患者主诉做为调整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但患者主观症状的改变可能并不是判断鼻黏膜中炎性反应转归方向可靠而唯一的指标。(鼻用)皮质类固醇和(口服)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在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中起核心作用,尽管常规剂量下药物的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并不能因此忽视药物对全身系统的潜在影响,尤其是药物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影响、对骨代谢的影响和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00例临床确诊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组30例,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组30例,联合治疗组40例.分别于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由患者和观察者对鼻部和非鼻部症状、体征进行评估计分,根据得分多少进行疗效评价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盐酸西替利嗪和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对减轻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均有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疗效等同于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组而高于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组胺的H1受体拮抗作用与皮质类固醇的抗炎作用相结合,是最有效的治疗中及重度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方法.理想的治疗药物是既能治疗急性反应症状,又能治疗迟发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14.
鼻炎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社交活动。本意见书由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制定,旨在为儿童鼻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儿童鼻炎包括4个症状(流涕、鼻塞、喷嚏和鼻痒)中的至少2个,可分为变应性鼻炎、感染性鼻炎、非变应性非感染性鼻炎,其中变应性鼻炎最常见。变应原检测有助于确诊变应性鼻炎,远离变应原可明显改善症状,鼻用、口服抗组胺药物等是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的一线选择。感染性鼻炎通常由病毒感染所致。非变应性非感染性鼻炎与刺激物暴露、胃食道反流等非特异性因素有关,也有特发的。  相似文献   

15.
异丁司特治疗类固醇抵抗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比较组胺H1受体拈抗剂氯雷他定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异丁司特治疗类固醇抵抗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异丁司特组35例,氯雷他定组34例,采用记分方法比较2种药物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结果:异丁司特对临床症状总积分和体征总积分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氯雷他定(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异丁司特组治疗后3、7、14d的症状和体征的记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元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异丁司特能有效缓解类固醇抵抗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对类固醇抵抗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不能采取加大类固醇剂量或延长疗程的方法,可采用白三稀受体拮抗剂——异丁司特治疗。  相似文献   

16.
在预防和治疗变应性炎症中,糖皮质激素目前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一线药物,随着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糖皮质激素疗效的肯定,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变应性鼻炎和哮喘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就近几年关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呼吸内科应用吸人皮质类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治疗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安全性及ICS的合理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是两种常见的慢性上呼吸道疾病,存在着某些内在联系以及类似炎症机制。有必要完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术前变态反应检查以及治疗:包括避免过敏原(环境和食物)、免疫治疗、鼻腔冲洗、鼻用糖皮质激素、针对鼻窦病原体的抗菌药物、抗变态反应(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和抗胃食管反流。此外,维生素D诱导细胞分化、参加免疫调节和调节内分泌系统也在慢性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的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哌嗪类抗组胺药物与变应性鼻炎 抗组胺药主要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被广泛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AR)及荨麻疹等变应性疾病。临床应用的抗组胺药物中,哌嗪类药物占有很大比例。在第1代哌嗪类抗组胺药物中,代表药物为羟嗪及去氢羟嗪,因其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及抗胆碱能效应等副作用的发现,逐渐广泛被第2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在第2代哌嗪类抗组胺药物中,以西替利嗪为典型代表,其不经过肝脏代谢,无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而广泛应用。随着对药物的不断开发研制,第2代新型哌嗪类抗组胺药物左西替利嗪于21世纪初上市,因临床疗效好及安全性高的特点逐步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炎性递质白三烯和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比较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孟鲁司特钠和氯雷他定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EOS),并记录用药后医生和患者对疾病整体状况的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中EOS计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中EOS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和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相近;组胺和白三烯在病理生理学上均是引起变应性鼻炎的重要炎症递质,两者均是通过影响EOS聚集、活化和减少特异性IgE的形成而发挥作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新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鼻用皮质类固醇安全性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丹麦鼻变态反应学者Niels Mygind于1973年和1976年分别报道应用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BDP)治疗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开创了鼻用皮质类固醇(intranasal cortieosteroids,IC)临床应用的历史。30余年后的今天,IC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急慢性鼻一鼻窦炎、鼻息肉和嗅觉障碍等鼻科疾病。国内常见的IC产品较多,包括:BDP、布地奈德(budesonide,BUD)、丙酸氟替卡松(flutieasone propionate,FP)和糠酸莫米松(mometasone furoate,MF),其他IC产品还有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A)和氟尼缩松(flunisolide,FLU)等。在肯定IC疗效的同时,其安全性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