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2.
412例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手烧伤是最常见的烧伤部位之一。早期烧伤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以及处理是否及时,都与其愈后的功能密切相关。挛缩畸形较轻者经整复治疗后,完全可以恢复功能而获得满意的疗效;挛缩畸形较严重者,修复的难度较大,往往多次手术也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造成手部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完全失去功能。故对于烧伤后期手部畸形的整复与治疗应予以高度重视。我科1979~1999年收治412例患者共458只手,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临 床 资 料本组病例412例458只手,男性293例,女性119例,年龄1~56岁。致伤原因为火焰、热液烫伤373例;电烧伤39例。从手部畸形看,瘢…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21-1523
[目的]探讨手指瘢痕挛缩屈曲严重畸形的矫形治疗方法。[方法]将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46例手指瘢痕挛缩屈曲严重畸形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共对46例患者(54只患手)实施手指瘢痕挛缩松解,并根据皮损情况采用不同厚度的皮片进行植皮,观察移植皮片成活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手指功能。[结果]46例患者54只患手移植皮片完全成活率为16.7%,成活良好率为57.4%,基本成活率为24.1%。54只患手中,1只患手移植皮片发生部分坏死,经再次植皮手术治疗后愈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54只患手的手指功能优良率为66.7%。[结论]掌握手指瘢痕挛缩松解技巧,选择合适的皮片进行植皮,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手指外表美观度,促进手指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5.
6.
应用内固定术预防手指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部为最常见的烧伤部位之一 ,因其结构精细、软组织较少 ,深度烧伤后常出现瘢痕增生 ,导致挛缩畸形 ,多发于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处。 1997~ 2 0 0 0年 ,笔者单位对 6 8例(4 87指 )手部深度烧伤患者采用了早期手指克氏针内固定术 ,以预防后期瘢痕挛缩畸形 ,取得了良好疗效。临床资料 :本组 6 8例 ,其中男 4 2例 ,女 2 6例 ,年龄 1.5~ 5 2 .0岁。 12岁以下患儿 35例 ,占 5 1.5 %。双手烧伤 4 0例 ,单手烧伤 2 8例 ;单纯手背烧伤 15例 ,单纯手掌烧伤 10例 ,两处同时烧伤 4 3例。致伤原因 :火焰烧伤 2 2例 ,热水烫伤 32例 ,热接触伤 10例 ,火… 相似文献
7.
有了科学知识,不一定就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唯实、开拓创新。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烧伤医学发展中的问题,在不断学习、实践、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见解,相互切磋,以促进烧伤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手部烧伤瘢痕挛缩整形术后开展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手部功能和瘢痕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择2024年1月-7月于我院接受手部烧伤瘢痕挛缩整形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康复措施,观察组开展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瘢痕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手部疼痛、手部麻木、力量不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瘢痕颜色、瘢痕厚度、瘢痕柔软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身体功能、活力、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5.00%)低于对照组(45.00%)(P <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手部烧伤瘢痕挛缩整形术后患者的状况,有利于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瘢痕改善,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并发症少,患者对整体康复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0.
冯少清;苏薇洁;喜雯婧;闵沛如;濮哲铭;张艳;章一新;戴竟;谢秋红 《中华烧伤杂志》2015,31(4):280-284
目的 探讨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策略。 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65例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按颈部下唇唇红缘–颌上区、颌下区、颈前区3个解剖学亚单位的不同要求,对颈部挛缩瘢痕进行相应松解,后行颈阔肌松解术,部分颏部发育短小患者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依据覆盖颈部创面的皮肤组织与创周皮肤组织的色泽、质地、厚度等尽可能接近的相似性原则,除学龄前患儿行皮片移植外,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局部皮瓣、邻位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创面。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瘢痕松解及颈阔肌松解术;9例患者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32例患者采用局部扩张皮瓣,7例患者采用邻位皮瓣,11例患者采用游离皮瓣,15例患者采用皮片。术后所有皮片、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术后颈部活动良好,重建后的颏颈角角度为90~120°。随访6~24个月,6例植皮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皮片挛缩,采用皮瓣修复的患者均未见挛缩现象。 结论 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以颏颈角重建为重点,依据亚单位原则松解挛缩瘢痕,依据相似性原则修复创面,优先采用皮瓣移植术,次选植皮术,可取得较佳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共蒂髂腹股沟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多指脱套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多指脱套伤一期修复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993年1月~1996年6月,设计共蒂髂腹股沟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形成多叶皮瓣修复多指皮肤套状撕脱伤5例。结果术后12~16天断蒂,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手指外形正常,皮肤颜色协调,指间关节活动和皮肤感觉恢复满意。结论共蒂髂腹股沟下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具有疗程短、手指外形美观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适用于一期修复多指脱套伤。 相似文献
13.
混合细胞型肝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混合细胞型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较少见亚型,本文通过对其临床特点的分析与总结以加深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1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45例混合细胞型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31例胆管细胞癌和275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45例混合细胞型肝癌患者的HB sA g和AFP的阳性率及肝硬化合并率分别为76%、56%、71%,与胆管细胞癌患者相及肝细胞癌患者相比,和肝细胞癌患者更为相近,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比率为78%,明显高于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患者。混合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癌、肝细胞型肝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2%、3%,67%、17%、10%,和78%、55%、44%。结论混合细胞癌具有男性发病率、HB sA g阳性率、肝硬化合并率、癌栓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合穿针石膏夹板法和开放复位抽出钢丝法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2002年12月-2007年9月,收治72例锤状指患者。38例采用开放复位抽出钢丝法治疗(A组):男34例,女4例;年龄(26.0±8.5)岁。致伤原因:运动伤33例,摔伤5例。示指2例,中指11例,环指18例,小指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1±3.1)d。34例采用闭合穿针石膏夹板治疗(B组):男26例,女8例;年龄(28.1±10.7)岁。致伤原因:运动伤31例,摔伤3例。示指1例,中指9例,环指15例,小指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3±3.6)d。两组伤指均有典型锤状畸形,X线片示远节指骨背侧基底部撕脱骨折。结果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1.8±12.8)min及(7.0±2.6)min。术后A、B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9个月及13.2个月。A组术后3例切口感染,其他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6d出现指掌侧皮肤压疮,对症处理后愈合。36例骨折于术后(47.6±8.7)d达骨性愈合,2例对位不良形成假关节,二期行伸肌腱附着点重建后功能改善。按照主动活动度(total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优10例,良18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73.7%。B组术后无针道感染发生,骨折均于术后(27.7±3.9)d达骨性愈合。TAM系统评定优19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4.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穿针石膏夹板治疗锤状指与传统抽出钢丝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体反射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膀胱排尿功能。方法1岁龄雄性Beegle犬8只,体重9.5±2.0kg。取后正中切口暴露L4~S3的棘突和椎板,全椎板切除后暴露硬膜和脊神经根,在硬膜外初步分离和确认L6和S2前根。确定犬左侧为实验侧,将左侧L6与S2前根分别在穿神经根管处切断,切开硬膜囊,从硬膜外L6和S2前根追溯硬膜内神经根,在显微镜下将L6和S2前根在硬膜内吻合。经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在破坏S1~S4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肌电图及尿流动力学等远期功能观察。结果术后8个月,3只犬死亡,3只犬未能分离出吻合的神经,无实验结果。余2只犬均获得满意结果,定为1号和2号犬,进行观察。刺激(连续刺激强度200μV,刺激间隔为5ms)截瘫前和截瘫后2只犬左侧L6后根、神经吻合口,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动力学检查可见,当刺激开始时膀胱内压迅速上升,而腹内压增加幅度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内压迅速下降,证实膀胱内压升高主要是由逼尿肌收缩产生,电刺激左侧L6后根和吻合口膀胱内压升高值均可达到正常的60%左右。结论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体反射重建膀胱反射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体神经的运动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物理治疗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评估物理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4只,体重252~365g,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16只。各组分离右侧坐骨神经后,B、C、D组钳夹坐骨神经造成损伤模型,A组不进行钳夹作为对照。术后第2天,B组未治疗,C组采用单纯电刺激治疗,D组采用电刺激、分米波和红外线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0、7、14、30d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检测,并取材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取治疗后30d切片行轴突图像分析。结果治疗后0、7d,B、C、D组SFI显著高于A组(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d,D组SFI显著降低,30d时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SFI有所降低,但与A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0、7、14d,B、C、D组MNCV显著低于A组(P<0.05),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D组高于C组(P<0.05);治疗后30d,B、C组仍显著低于A组(P<0.05),但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0、7d,透射电镜观察各组仅见胶原蛋白和脂质成分;治疗后14、30d,B、C、D组可见大量雪旺细胞和再生神经纤维,D组最显著。治疗30d时轴突图像分析示,D组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直径及髓鞘厚度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轴突直径显著高于B、C组(P<0.05),髓鞘厚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治疗有促进大鼠损伤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严重创伤断指再植前后血小板活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32例手指挤压、绞轧伤断指患者再植前后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CD62p)进行了检测。选择CD62p明显增高的17例患者,采用大剂量尿激酶等有效抗凝治疗,术后第2,3天再进行CD62p检测。结果显示,术前及术后外周血CD62p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第2,3天的CD62p检查结果大致在正常范围,临床上血管危象的发生亦明显减少。提示,对于挤压、绞轧等创伤较重的断指,易出现高血凝状态,应特别注意抗凝措施,以提高再植成活率。CD62p检测可以作为灵敏的血小板活化指标,有助于预测高血凝状态 相似文献
18.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 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谷草转氧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DNA双链百分率(Ratio of DNA Chain%)。结果 发现IPC减轻了肢体IR后引起的ALT、AST、LDH、XOD、MDA、MPO、W/D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以及肝组织中DNA双链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肝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及神经活性物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观测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晚期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神经活性物质变化及其功能状态,采用切断大鼠坐骨神经,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免疫组化,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碱乙酰转移酶和脊髓后角P物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前角细胞胞体伤后3周肿胀,6周恢复正常,12周萎缩27%。树突持续性收缩,至12周萎缩53%。胞体和树突24周与12周相似,均无进一步变化。②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损伤1周后,即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升至最高并持续4周,8周恢复正常,观察24周无明显变化;胆碱乙酰转移酶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无明显变化;P物质在脊髓后角于损伤2~6周下降至最低,16周恢复正常;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脊髓后角则无明显变化。认为,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从形态学及神经活性物质的变化来看,脊髓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仍保持在一定水平,具有修复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脊髓前体细胞移植在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前体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将54只大鼠制作左侧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行撕脱神经根移植术动物模型,分为新鲜组、陈旧组及对照组,每组18只。培养脊髓神经前体细胞,并进行传代和分化,鉴定、标记后分别于模型制作1周(新鲜组15只)和2个月(陈旧组14只)以1×105/μl脊髓前体细胞植入存活动物模型体内,对照组(12只)不植入细胞。细胞移植后2个月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评定,观察电生理变化,并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移植细胞。结果获取的异体脊髓前体细胞能增生为神经球,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新鲜组大鼠14只运动功能恢复,其中2只5分,2只4分,6只3分,4只2分,1只无恢复;陈旧组7只功能恢复,1只3分,2只2分,4只1分,7只无恢复;对照组5只功能恢复,1只3分,1只2分,3只1分,7只无恢复。且功能恢复良好的大鼠神经电生理也恢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新鲜组移植细胞分化成有较长突触的运动神经元;陈旧组移植细胞成团存在,分化不良。结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行撕脱神经根移植术后,早期移植1×105/μl脊髓前体细胞具有促进其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