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泓 《社科纵横》2012,(9):177-178
汉语、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英译汉、汉译英时了解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是做好双语翻译的关键。笔者认为,翻译课教学中加大文化教学含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与处理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双语翻译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奚晓丹 《社科纵横》2014,(8):143-144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所涉及的变数很多。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这往往脱离了目的语与元语言的转化。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背景的文化差异,导致译入和译出的非对应性,忽视了目的语读者的期望。因此,本文将从诗歌小句的视角,通过运用主述位理论来试图对英汉诗歌的翻译结果影响进行分析,解读诗歌元语言(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移入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在翻译的过程中该如何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苏春梅 《学术交流》2007,(5):155-157
翻译既是语言的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它既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又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文化差异是跨语言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造成翻译过程中信息走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习惯,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使文化信息传播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李育鸿 《社科纵横》2007,(10):177-178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至少要通晓两种语言,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还必须熟谙两种文化,这样在笔译和口译过程中才能领会"弦外之音",并把它们恰如其分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再创造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意义的对应转换,文化屏障是可以跨越的。  相似文献   

5.
杨晓红 《社科纵横》2005,20(1):190-191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 ,更是文化转换。英汉语言中大量词语在文化意义上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障碍。这些具有差异的文化词语按照联想意义可分为四类 :联想意义不同或相反 ;联想意义部分相同 ;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 ,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 ;词汇空缺。对于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的翻译 ,大致采用以下五种模式 :文化植入、文化阻断、文化诠释、文化融合和文化归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涵,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是一种必然,同时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映现至译语文化,产生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新的文化意象。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探讨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的关联性以及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策略,规避可能出现的消极互文干扰,对于翻译这一具有明显互文属性的文本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席红梅 《学术交流》2006,(7):133-134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一些双语或多语国家,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更是屡见不鲜。作为一种语言接触现象,它是理性的,而不是随意的。标记模式理论认为:语码转换是说话者协商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一种手段,体现着说话者的社会心理动机。人们在使用语码转换时,往往实现多种社会语用功能,诸如回避社会禁忌、调整交际双方权势关系、缓和语气、改变交际双方情感距离、强调说话者社会身份、实施便利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语言体现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影响语言 ,二者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密不可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还要学习其民族的文化知识 ,了解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了详述 ,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 ,并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哲学视域中,语境是一个多元系统,具有普适性、主客观交融性、变异转换性等特质.翻译过程的语言转换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语境的转换,其间转换忍让度则属要义.因此,翻译即为语境在其忍让限度内诸因素的转换.所谓忍让度,就是主要因素的转换影响次要因素缺损的程度.语境因素的转换完成了对人类各群体语言的排他"异质性"与各不同语言群体间的事实交流形成的悖论的跨越.在一定范围内,语境变异不影响基本意思的表达,但忍让亦有一定限度,语境变异到一定程度要进行新语境的转换,即对原语文本进行重新翻译,实现对悖论的再次跨越.语际间就是在对"不和谐"的悖论的一次次跨越中完成向终极目标"求和"的挺进.  相似文献   

10.
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艳君 《学术交流》2005,(5):138-141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它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近三十年来,语言学家从各个角度对语码转换的机制、模式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语码转换一方面具有社会功能,可以改变社会场景以确立新的交谈性质。另外一方面,在交谈过程中,语码转换也反映了说话者的心理、感情以及人们对某种语言或变体所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是认知语境的基本操作单位,而语言的文化意象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其不可译性成为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意象移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成败.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与文化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的认知语境制约着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文化对翻译影响深远,翻译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本文以差异很大的英语和汉语文化为基础,讨论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与文化关联性强的诗歌翻译中的典型例子,论证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的有效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徐晓丹 《学术交流》2007,(2):144-147
翻译不只是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对应式、平行式、替代式和冲突式等不同模式的语际转换中,存在着语言文字结构、语义表述和文化上的障碍。应该看到,文化的渗透性、兼容性、民族性和干扰性既使语际转换成为可能,又使语际转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若克服这种局限性,应采取移植法、转化法和加注法等运作策略,如此,既再现了原著的神韵,又表现出翻译者独具匠心的“神功”。  相似文献   

14.
王沛 《唐都学刊》2011,27(4):89-9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字和语音,又受到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因此,语言形式美的翻译具有相对性。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红楼梦》的回目语言,八字对仗,整齐划一,句式凝练而又富于变化。翻译时,只有通过补偿、转换、迁移、变通等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对源语句型结构、对偶、重复、比喻等语形修辞美的传递,在译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的语言形式美。  相似文献   

15.
李悦 《浙江学刊》2004,(6):176-178
本文运用语用学理论,分析隐喻语语用意义及其在翻译中的转换,试图从新的视角解决隐喻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发掘、把握、理解和再现源语语用意义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运用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企业网站英语翻译策略,提出企业网站的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交往的观点,翻译的目的就是传播企业资讯和文化,吸引受众购买或消费企业产品,翻译策略受翻译目的支配;文本类型理论也对翻译策略的运用起着指导作用。最后,讨论了企业英语网站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胡峰笙  李欣  荆博 《社科纵横》2011,26(1):162-164
衔接不仅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是语篇分析应用于翻译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在概述语篇衔接理论的基本要义、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结合《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实例着重探析了每一种衔接手段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提出衔接理论运用是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歌曲是音乐符号、语言符号、标点符号三者的有机整体,其翻译已突破了单纯语言符号的范围,是典型的"符际转换活动".音、语、点三符转换说的提出将歌曲翻译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符号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从而得出了歌曲翻译的本质,即三符符形之换、符义之转、符用之化.  相似文献   

19.
认知图式理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先芝 《社科纵横》2004,(4):184-185
翻译正在从语言转换的研究向文化研究靠拢。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通过对文本翻译的具体分析 ,讨论图式理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7):157-159
语用模糊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创作手段,从原作者的角度说,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传达模糊美感;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来看,人物在言辞方面会采取一些语用模糊方式传达意义。而语用模糊的翻译更涉及两种模糊语言体系和各种不确定文化因素的转换。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各种语用模糊现象的定义、区分和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讨论,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翻译的难题及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