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浙江地区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6,15基因分布特点,建立浙江地区HPA基因资料库,为快速寻找基因配合型血小板输注,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345例浙江地区血小板捐献者进行基因分型,比较浙江地区和中国其他地区HPA-1~6,15系统基因型差异。结果:HPA-1~6,15的基因频率分别为HPA-1a99.57%,HPA-1b0.43%,HPA-2a94.93%,HPA-2b5.07%,HPA-3a47.54%,HPA-3b52.46%,HPA-4a99.86%,HPA-4b0.14%,HPA-5a99.57%,HPA-5b0.43%,HPA-6a99.71%,HPA-6b0.29%,HPA-15a56.23%,HPA-15b43.77%。经H-W分析,HPA-3,15不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定律。与其他地区相比,HPA-2和HPA-5与个别地区有差异。而HPA-3基因频率与多个地区有明显差异,其中b基因频率明显高于a基因频率。结论:浙江地区HPA-1~6,15系统基因分布具有多态性,其中杂合度最高的是HPA-3和HPA-15,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这2种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容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需加以重视。其次杂合度较高的是HPA-2,不同的是HPA-3的b基因频率高于a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石家庄地区已知HLA-I(A、B位点)、HPA基因型别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基因资料数据库,探讨石家庄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LA-I(A、B位点)和HPA-1~17系统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CR-SSP)方法石家庄地区937例无血缘关系的血小板捐献者血液样本进行HLA-I类基因A、B位点、HPA-1~17系统基因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937例无血缘关系的血小板捐献者共检出HLA-A位点抗原特异性18种,其中等位基因频率较高(0.05)的特异性依次有A2(0.374 1)、A11(0.166 5)、A24(0.160 7)、A30(0.074 9)、A33(0.065 1)、A1(0.058 2)、A3(0.054 9);检出HLA-B位点抗原特异性40种,频率大于0.05的有8个,依次为B13(0.140 6)、B46(0.077 7)、B61(0.074 9)、B51(0.074 9)、B62(0.068 0)、B35(0.059 9)、B60(0.056 5)、B44(0.050 3),HLA-A-B单体型频率最高的为A2-B13(0.045 9),其次为A2-B46(0.029 9);河北地区汉族人群HPA基因HPA-7~14、HPA-16、HPA-17均为aa纯合子,未检出b等位基因。HPA-1~6、15中杂合度最高的为HPA-15,不配合率为37.45%;其次为HPA-3,不配合率为36.64%;然后为HPA-2,不配合率为6.84%;在HPA-1~6和15中,HPA-4的杂合度最低,不配合率仅为0.22%。结论:初步建立了石家庄地区本地化HLA-A-B和HPA-1~17基因分型库,并进行了基因频率和单体型频率统计,该基因资料库可为患者提供HLA和HPA相容或相合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抗原(HPA)多态性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方法: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PA-2、-3、-5和HPA-15基因分型及血小板计数。结果:不同HPA基因型的丙型肝炎患者,其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A多态性与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血小板抗原基因(HPA)多态性在广西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及仫姥族中的分布,计算HPA各系统的错配率,寻找对同种免疫发生有意义的HPA系统。方法纳入祖上三代均为相应民族的上述5个民族各100例,男女各半,采用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SC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等位基因a在各民族中均为高频基因(>50%),等位基因b仅在HPA-3、HPA-5、HPA-6、HPA-15这4个HPA系统中检出。HPA系统对偶抗原错配率分析中,以HPA-3及HPA-15错配率最高,均为30%左右;HPA-5在苗族及瑶族中错配率可达10%及以上。结论 HPA-3及HPA-15在各民族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均有显著意义,而HPA-5在苗族及瑶族中可能亦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武汉地区人群HPA-1~17基因的多态性及其表达频率,建立HPA基因型资料库。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对284名健康的已加入中华骨髓库的血小板捐献者HPA基因进行分型,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结果:武汉地区健康血小板捐献者中检测出HPA-a基因中的1a~17a基因;各基因独立的分布频率中,HPA-1a(98.77%)、2a(97.01%)、3a(59.68%)、4a(99.82%)、5a(99.82%)、6a(98.42%)、15a(49.47%),HPA-7a~14a、16a和17a均为100%。仅检测出HPA-b基因中HPA-1b(1.23%)、2b(2.99%)、3b(40.32%)、4b(0.18%)、5b(0.18%)、6b(1.58%)、15b(50.53%),未检测出HPA-7b~14b、16b和17b。文中调查和分析了HPA基因组合型及其频率,发现武汉地区HPA基因有28种组合型,其中仅有3种基因组合型频率10%(44%),另外25种基因组合型的频率均9%(56%)。在与国内外不同地区人群HPA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武汉地区人群中HPA基因频率与上海、成都地区人群没有差异性,与美国、英国、欧洲人群有较有明显差异,而与日本人群的差异较小。结论:HPA-3、15系统具有多态性,在随机血小板输注中,供受者HPA-3、HPA-15系统不配合的机会分别为36.54%、37.50%,是HPA配合性输注关注重点。HPA基因多态性研究数据有利于指导地区性血小板供者库库容的设计,配合临床开展选择适合性血小板输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人类血小板抗原基因(HPA-1~16)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103例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进行HPA 1~16系统基因分型.结果:脑梗死组患者HPA-2b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互比较有差异(χ2=4.7201,P<0.05),脑梗死组患者的HPA-2b等位基因相关ab/bb基因型为30例(占29.13%),与正常对照组29例(占17.58%)相互比较有明显差异(χ2=4.2780,P<0.05);脑梗死组患者HPA-15a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370,P<0.01).脑梗死组患者的HPA-15a等位基因相关aa/ab基因型为94例(占91.26%)与正常对照组134例(占81.21%)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38,P<0.05).结论:HPA-2b与HPA-15a等位基因可作为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PCR-SSP法对吉林省汉族人群人血小板同种抗原系统(HPA)1~6进行基因及其多态性分布特征研究。方法:用DNA试剂盒提取外周血标本中DNA,通过特异性引物(PCR-SSP)扩增HPA等位基因。检测200名HPA1~6抗原系统共12个抗原的基因分型。结果:200名无偿献血并无血缘关系的吉林省汉族人群HPA基因频率为:HPA-1a0.9900、1b0.0100;2a0.9300、2b0.0700;3a0.5575、3b0.4425;4a1.0000、4b0.0000;5a0.9900、5b0.0100;6a0.9875、6b0.0125。结论:吉林地区血小板志愿捐献者HPA1~6抗原系统的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定律,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同类资料相比显示出种族和地域性差异,由此建立起了吉林地区已知基因型的血小板捐献者资料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石家庄汉族献血人群血小板抗原HPA-18~21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SP法对231例石家庄地区汉族无偿献血者进行HPA-18~21基因分型,并采用DNA测序验证。结果:231例石家庄汉族献血者中,全部样本均为HPA-18a/-18a、-19a/-19a、-20a/-20a纯合子,等位基因频率为100%;所有样本中227例为HPA-21a/-21a纯合子,4例为HPA-21a/-21b杂合子,并对杂合子进行了DNA测序证实,HPA-21a和HPA-21b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9.13%和0.87%,与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在随机输血中HPA-21抗原不配合率为1.71%。结论:获得了石家庄汉族献血人群HPA-18~21基因多态性数据,为完善本地现有的HPA供者数据库、建立本地化已知HPA-18~21型别供者库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基因系统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并对序列进行分析。方法:PCR扩增HPA-1~-17bw基因片段,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和直接测序法(SBT)对HPA已知型的血小板供者常见和罕见的HPA-1bb、HPA-2bb和HPA-6bb纯合子等供者的分型结果是一致的。结论:成功建立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17bw基因系统的PCR直接测序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鉴定HPA多态性,并能进一步应用于血小板免疫学和人类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山东汉族人群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山东汉族人群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5和15系统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234例无血缘关系,汉族,血小板志愿捐献者进行HPA-1~5和HPA-15系统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与其他种族、地区人群相关资料比较。结果 等位基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PA-4a、-1a、-5a、-2a、-3a、-15a、-15b、-3b、-2b、-5b、-1b,未检到HPA-4b。基因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PA-4a4a、-1a1a、-5a5a、-2a2a、-15a15b、-3a3b、-3a3a、-15a15a、-363b、-15b15b、-2a2b、-5a5b、-1a1b,未检到HPA-1b1b、-5b5b和HPA-2b2b。与报道的东方人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的系统有HPA-2、-3,-5(P〈0.005);与西方人群比较,HPA-1、-2、-3、-5系统有显著性差异(P〈0.005),HPA-4无种族间显著性差异。HPA-15系统的基因分布与越南、德国、奥地利人近似,而与印地安人有较大差异(P〈0.005)。结论 HPA存在明显的种族和地域性差异。山东汉族人发生HPA同种免疫的可能风险抗原基因主要有HPA-3a,-3b,-2b,-5b,-1b,其次为HPA-15a、-15b。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泰安地区汉族血小板供者HLA-A、B基因和HPA-1-17基因多态性,建立已知型血小板献血者基因数据库。方法:分别采用PCR-SSOP和PCR-SSP方法对200份泰安地区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做HLA-A、B和HPA-1-17系统基因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并与其他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在泰安地区人群HLA-A位点11个,高频率等位基因(gf0.1)有A*02、A*11、A*24、A*30、A*33。HLA-B位点共检出等位基因19个,高频率等位基因(gf0.05)有B*13、B*15、B*35、B*40、B*44、B*46、B*07、B*18、B*51、B*52。HPA-1、HPA-2、HPA-3、HPA-15、HPA-6呈多态性频率。HPA-4、HPA-7-14-17全部为a/a等位基因,纯合子居多。结论:泰安地区献血者HLA-A、B和HPA-1-17基因有区域性特点。建立HPA-1-17和HLA-A、B基因分型库,为患者提供HLA和HPA、ABO相容或相合的血小板,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MI患者(AMI组)和对照者(对照组)各43例,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进行HPA1基因分型。比较2组HPA1基因多态性分布,Logistic回归分析HPA1基因多态性与AMI发病的关系。结果:2组HPA1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PA1ab杂合子患AMI的危险度较HPA1aa纯合子增加了4.308倍。结论:HPA1ab杂合子患AMI的危险度较HPA1aa纯合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PCR技术,建立一个血小板抗原HPA-2、3的基因分型方法。方法: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PCR,分别扩增样本的HPA-2、3的a和b等位基因。在PCR反应后,依据a和b等位基因Ct值的差值△Ct,使用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分析法,确定HPA-2、3的基因型。将SYBR GreenⅠ实时PCR的基因分型结果和常规PCR-SSP法进行比较。此外对该法的重复性进行评价。结果:105个血液样本的SYBR GreenⅠ实时PCR基因分型结果和常规PCR-SSP法完全一致。10个血样的2次SYBR GreenⅠ实时PCR基因分型结果是一致的。结论:HPA的SYBR GreenⅠ实时PCR分型方法具有快速、简单、准确、通量高、重复性好等优点,要优于常规的PCR-SSP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洛阳地区献血员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10基因多态性,为患者提供HPA相配合的血小板。方法:随机收集250例无偿献血员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CR-SSP)技术检测HPA-1~10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HPA-1aa、-1ab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8.80%和1.20%,HPA-2aa、-2ab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0.80%和9.20%,HPA-4aa、-4ab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8.00%和2.00%,HPA-5aa、-5ab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6.40%和3.60%,HPA-aa、-ab、-bb三种基因型在HPA-3和HPA-6中的比例分别为29.20%、46.00%、24.80%和91.60%、6.80%、1.60%,在HPA-7、-8、-9、-10中仅检测到HPA-aa纯合子。结论:洛阳地区HPA-1~HPA-10基因分布与文献报道相似,HPA-3特异性抗体是引起本地区HPA同种免疫性疾病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易感病脑梗死与HPA-1~5、1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214例60岁以上脑梗死病例组和2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HPA-1~5、15系统基因分型,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HPA-2抗原系统多态性病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基因频率(a=0.915 9,b=0.048 1)与对照组基因频率(a=0.977 3,b=0.022 7)相比较P0.01;脑梗死组基因型频率(aa=0.831 8,ab=0.168 2,bb=0)与对照组基因型(aa=0.9545,ab=0.0455,bb=0)相比较P0.01。2 HPA-2回归分析:脑梗死HPA-2b基因和HPA-2ab基因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HPA-2aa为指示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年龄调整后,HPA-2ab的OR值=4.123(95%CI=1.981~8.581)。结论:HPA-2抗原系统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本地区老年人群脑梗死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HPA-2b可能是其易感基因,HPA-2ab可能是其易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h/Ⅲ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6例(A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B组),运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进行GpⅡb人类血小板抗原3(HPA-3)及GpⅢaHPA-1多态性检测。结果A组和B组中GpⅡb HPA-3aa、ab、bb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A组ab、bb基因型的分布较B组高,A组b等位基因频率高于B组。GpⅡb HPA-3ab和bb基因型在心肌梗死组中的分布、b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结论GpⅡb HPA-3b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易患因子,GpⅡb HPA-3可能为心肌梗死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标志,GpⅢa HPA-1基因可能与蔻心病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效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观察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与无输血住院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血小板抗体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计算24 h CCI值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是47.6%和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7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和24 h CCI值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配型相合组和不合组在血小板输注后24 h CC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交叉配型,可有效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HPA-1抗原系统a/b/x等位基因在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技术(PCR-SSP)技术对1000例中国无关健康汉族人群样本进行HPA-1抗原系统等位基因分型,随机抽取部分样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本次调查共检测到HPA-1a/a基因型988个,HPA-1a/b基因型12个,未检测到HPA-1x等位基因。结论:HPA-1抗原系统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以HPA-1a等位基因为主(99.4%),HPA-1b分布频率较低(0.6%)。目前国内尚未发现HPA-1x等位基因,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进行多态性调查。  相似文献   

19.
配型血小板输注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配型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87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检测 ,研究患者血小板校正增加值测定 (CCI)与LCT、血小板输注无效之间的关系。经多次血小板输注产生同种抗体的部分患者 ,给予输注补体依赖交叉配型 (CDC)相合的血小板。结果 :87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 2 16次 ,其中CCI有效率为 71% ,CCI无效率为 2 9% ;CCI有效组LCT阳性率为 7.9% ,CCI无效组LCT阳性率为 2 4 .6 % ,CCI无效组LCT阳性率与CCI有效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10 .4 ,P <0 .0 1) ;对 17例LCT阳性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共进行了 4 6例次CDC交叉配型血小板输注 ,CCI无效率分别为 :配型前 6 3.4 % ,配型后 35 .7% (χ2 =8.0 3,P <0 .0 1)。结论 :在 87例患者中 ,对产生同种抗体而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部分患者 ,采用CDC交叉配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输注作为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支持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由于血小板输注一般只考虑ABO同型,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许多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对于一些需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可能产生复杂抗体而出现血小板配型困难,影响血小板的应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为此,我们对12例疑难血小板配型患者的解决方案进行了HLA—I同基因输血探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