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补体受体2型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及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后6,24,48,72h,7d及假手术6组。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中等量(50μL)自体动脉血脑出血模型,分别对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进行动态行为学评分,观察脑损伤程度;用干-湿重法行脑含水量测定;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用单克隆补体受体2型抗体检测病灶周围脑组织补体受体2型表达。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均于48h达到高峰,补体受体2型的表达高峰为24~48h,即补体受体2型表达与脑水肿及脑损伤存在时间上相关,且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体受体2型在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和脑水肿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脑细胞功能保护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了实验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各病变期间炎症、水肿、神经元改变及胶质增生等因素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6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用24只SD大鼠,实验组将自体血注入右尾状核,假手术组做对照。取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血肿周围脑组织内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出血后6h即可见少数单个散在炎性细胞浸润,48h达高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72h后可见血肿周围及血肿内胶质细胞、血管增生;7d时血肿明显缩小,胶质细胞及血管增生明显。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和血管增生可能是脑水肿加重和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各病变期间炎症、水肿、神经元改变及胶质增生等因素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6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用24只SD大鼠,实验组将自体血注入右尾状核,假手术组做对照。取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血肿周围脑组织内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出血后6h即可见少数单个散在炎性细胞浸润,48h达高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72h后可见血肿周围及血肿内胶质细胞、血管增生;7d时血肿明显缩小,胶质细胞及血管增生明显。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和血管增生可能是脑水肿加重和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中等程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执行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和活性的时间动态演变,并探讨三者之间的时效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致伤组8只和损伤组40只,损伤组根据处死时间分为2,12,24,48,72h共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8只大鼠。损伤组制备中等程度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假致伤组仅作颅骨钻孔而不致伤,术后24h处死。观察中度脑损伤后2h-3d伤侧大脑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和活性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结果:4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中度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大脑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创伤性脑损伤后2h在伤侧皮质和海马区即可见有少量凋亡细胞,并呈逐渐增多趋势,主要分布在伤侧皮质、皮质下白质、海马等区域,12-24h凋亡细胞增多,48-72h达到凋亡高峰,明显高于假致伤组。②各组大鼠中度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脑损伤后2h在损伤灶及其周围皮质即有少量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脑损伤后24-48h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脑挫伤后72h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数有所下降。假致伤组脑组织偶见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③各组大鼠中度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变化:脑损伤后损伤灶及附近皮质神经细胞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2h开始升高,伤后48h达高峰,损伤侧海马区域神经细胞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2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而后开始下降。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皮质和损伤侧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与伤后时程有关。伤后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增加可能是导致细胞凋亡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后脑水肿及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假手术(SHAM)组、脑出血(ICH)组、安宫牛黄丸治疗(AGNHW)组.每组分为5个时间点,分别为6、12、24、48、72 h,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AQP-4表达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仍高于正常;脑出血后6 h可见神经细胞坏死,24~48 h时段达到高峰,脑组织损伤程度与AQP-4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29,P<0.001);安宫牛黄丸处理后,脑组织损伤减轻,AQP-4表达下降.结论:脑出血后AQP-4表达与脑组织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安宫牛黄丸能够有效抑制大鼠脑出血后AQP-4蛋白表达,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及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用胶原酶注入到大鼠尾状核的方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将大鼠分为脑出血、假手术组、正常组3组。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分别观察各组在脑出血后第6 h、12 h、24 h、48 h、72 h、5 d、7 d时血肿周围NSE及TUNEL的表达。用Longa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大鼠在胶原酶注入6 h后形成稳定的血肿,在造模24~48 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重;6 h即见到TUNEL阳性细胞的表达,在48 h最明显;NSE从神经元中漏出弥散到细胞间隙也在48 h达高峰。结论:脑出血血肿周围凋亡与神经功能缺损及NSE的变化有关,凋亡可能在脑出血的神经损伤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补体激活与细胞凋亡的规律。方法:用胶原酶注入到大鼠尾状核的方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将大鼠分为脑出血、假手术组、正常组3组。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别观察各组在脑出血后第6 h、12 h、24 h、48 h、72 h、5 d、7 d时血肿周围补体C3、促凋亡基因(Bax)、抑凋亡基因(Bcl-xl)及TUNEL的表达。结果:补体C3的表达峰值在24~48 h;TUNEL、Bax蛋白表达术后12h增加,48~72 h达高峰,而Bcl-xl蛋白表达高峰在48h。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补体C3的表达增加与细胞凋亡的演变趋势一致,C3与凋亡有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对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其受体(GFRα-1、Ret)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Marmarou's大鼠落体打击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损伤后1h组、2h组、4h组、8h组、12h组、24h组、48h组、72h组和5d组。制备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GDNF、GFRα-1、Ret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海马中可见到GDNF及其受体低水平表达,损伤后2h海马GDNF的表达达到高峰,损伤后72h降至正常水平;GFRα-1和Ret的表达在损伤后4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海马GDNF及其受体在早期即明显表达,两者在脑损伤后表达的时序性变化特点基本一致,共同参与创伤性脑创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观察中药川芎嗪的治疗作用,并进行不同时限点的分析。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2在湖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3组,假手术组分术后3,6,12,24和48h组,后两组又分为缺血3,6,12,24和48h组和再灌注3,6,12,24和48h组,每个时相点5只动物。②造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入线栓,术后即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其他两组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模型。③给药:川芎嗪组于缺血或再灌注后腹腔注射川芎嚷50mg/kg(71g/L),24h组追加给药1次,48h组追加给药两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④指标检测:大鼠按相应时相点麻醉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免疫组化测定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白细胞计数,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补充后12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免疫组化显示假手术组两侧半球大脑皮质可见少量表达。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缺血6h表达明显增多,持续至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P〈0.01),再灌注组3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24h达高峰(P〈0.01)。川芎嗪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②白细胞计数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术后3h可见脑内针遭周围有极少量,以后未继续增加。模型组脑缺血后3h即见,以后进行性增加,缺血再灌注3h有少量,6h逐渐增多,24h达到高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川芎嚓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脑缺血再灌注时两者呈正相关(rI=0.854, rIM=0.825,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在时相上有相关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略早于白细胞浸润,提示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川芎嚷在不同时限点均可显著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抑制白细胞浸润,减轻缺血脑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细胞问黏附分子1表达与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及红参附子提取物对其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4—09在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实验室完成。将60只雄性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观察组,每组20只。对模型组,观察组大鼠采取右侧肾切除,夹闭左侧肾蒂1h,制造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右肾,分离左肾肾蒂但不夹闭。观察组于缺血前0.5h予红参附子提取物(参附注射液,三九雅安制药公司,批号:2003091821,20mL/支)10mL/kg门静脉注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24,48h取10只大鼠处死,取肾脏标本做组织学检查,观察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并计数再灌注模型肾组织中多型核白细胞的浸润数。 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镜下可见近曲小管排列紊乱、疏松,有广泛空泡变性及片状坏死,细胞核固缩、深染。远曲小管内有大量管型形成。肾间质局部出血伴炎细胞浸润。观察组肾小管排列基本正常,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浊肿,偶见管型。炎细胞浸润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除假手术组,各组48h改变较24h严重。②模型组肾小管Paller氏评分和肾组织中自细胞计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除假手术组,各组24h与48h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假手术组肾脏细胞间黏附分子1仅见微量表达。模型组24h出现明显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48h表达显著高于24h组(P<0.01)。观察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弱于模型组(P<0.01)。④再灌注24h及48h肾小管评分与肾组织中自细胞数、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均呈正相关(r=0.65,0.58,P<0.05)。肾组织中自细胞数、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呈正相关(r=0.85,P<0.05)。 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炎细胞浸润并造成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红参附子提取物能够抑制这种损伤过程,发挥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凝血酶模型组,分别用免疫组化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法检测注入凝血酶后6、12、24、48、72和120h不同时间点脑血肿周围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注入凝血酶后6h脑血肿周围组织ICAM-1表达即已升高,于72h达到高峰,持续至120h仍有较高表达;而该区组织MPO活性于6h即已开始升高,24h达一高峰,48h有所下降,至72h达最高峰,持续到120h活性仍较高。MPO与ICAM-1的表达除24h略不一致外,其余各时间点二者均一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凝血酶可诱导局部脑组织表达ICAM-1,并与该区域白细胞的浸润明显相关;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蔚志刚  张侠  鹿寒冰  郭靖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64-66,i0002
目的: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观察Caspase-3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4—10/12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D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及手术组(30只),手术组分2,12,24,48,72h,7d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观察并检测大鼠生命体征、血生化指标及主要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肺及肾脏Caspase-3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细胞与数耳。 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命体征观察及血生化检测:手术组大鼠的体温升高,呼吸、心率增快,血生化各项指标亦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②各组大鼠脏器的病理改变:正常对照组各脏器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正常;假手术组病理学改变轻微;手术组主要表现为功能障碍器官以炎症为主的非特异性改变。脑:细胞核固缩,核仁消失,胞浆疏松,染色变浅,问质水肿,细胞密度减少。肺:可见渗出、间质增宽,肺泡内有带状、片状或广泛水肿、血管周围水肿套、部分包膜下水肿;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分类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局灶性肺不张,个别小支气管内可见少量渗出物。肝:肝细胞高度肿胀和炎性细胞浸润。肾:肾小球充血肿胀,白细胞浸润或肾小管管腔可见均质蛋白管型,间质明显淤血。③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3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脑、肺和肾脏有微量Caspase-3表达;手术组再灌注2h后亦有少量Caspase-3阳性表达,但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12h明显增多,24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7d时仍有少量表达。12.24,48h与正常对照组及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以肾脏Caspase-3表达增高最为明显。 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后Caspase-3表达上调,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可能与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脑心通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脑水肿及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河北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50只,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造模手术完毕后,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脑心通大剂量(4g/kg)组、中剂量(2g/kg)组,小剂量(1g/kg)组、生理盐水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为4k造模组),各组又分为6,24,48,72h,7d 5个亚组,每亚组均为6只大鼠。脑心通各剂量组均为灌胃给药,生理盐水组给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相应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分后处死动物快速取脑,应用干一湿重法观察脑含水量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梗死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组织中NF-κB表达。结果:150只大鼠经补充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大鼠手术对侧肢体存在不同程度瘫痪,术后48和72h时神经功能缺损最为明显,7d时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②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在脑梗死后6h局部可见少量散在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后48h,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并持续到7d。③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他各组NF-κB阳性细胞表达在各时间段均增加,梗死后6h开始增多,48h达高峰。脑心通大剂量组术后24,48h脑组织中NF-κB阳性细胞[(13.8&;#177;2.49)个,(21.0&;#177;3.16)个],比脑心通中剂量组[(21.0&;#177;3.54)个,(29.2&;#177;3.11)个]、脑心通小剂量组[(21.0&;#177;3.99),(31.2&;#177;2.59)个]和生理盐水组减少[(21.4&;#177;3.97)个,(33.8&;#177;1.30)]个表达明显(P&;lt;0.05)]。④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他各组脑组织含水量在各时间段均增加。术后24,48h脑含水量脑心通大剂量组[(78.95&;#177;1.36)%,(79.44&;#177;1.01)%]与脑心通中剂量组[(79.03&;#177;0.87)%,(80.46&;#177;1.54)%],明显低于同期的脑心通小剂量组[(79.21&;#177;0.68)%,(82.02&;#177;1.76)%]和生理盐水组[(79.30&;#177;1.11)%,(82.68&;#177;0.91)%P&;lt;0.05]。结论:脑心通干预可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NF-κB的表达,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元,其功能改善程度与脑心通剂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缺氧缺血对新生鼠脑Caspase-3效应蛋白酶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对新生鼠脑Caspase-3活性及Caspase-3与脑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研究所完成。7d龄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1,12,24,48h组。HIBD模型建立后。分别在上述各时间点用四肽荧光底物法测定脑组织Caspase-3活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活化Caspase-3蛋白以及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HIBD后1h患侧脑组织Caspase-3活性已升高,到24h达高峰,48h明显下降;患侧脑细胞凋亡自HIBD后1h已升高,到24h达高峰,48h仍维持较高水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HIBD新生鼠患侧脑组织中Caspase-3激活,且与细胞凋亡明显相关。提示Caspase-3活化参与了HIBD的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国内外研究报道,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动员骨髓干细胞向脑梗死病损部位迁徙,减轻脑缺血后的脑水肿和脑损伤,但是,国内关于该类药物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报道鲜见.观察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血肿周边区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1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144只,体质量(300±20)g,由泸州医学院动物科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治疗组,48只/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参照Yang的方法,采用断尾取自体血方式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代替自体血,其余条件与脑出血组一致.治疗组于造模1h后腹腔注射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60μg/kg.③实验评估: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144只大鼠中共有16只大鼠脱落,其中7只大鼠术后模型评价为0级,9只死亡.均在实验过程中予以补足.①脑出血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 0.05),脑出血组含水量在造模后48,72 h最明显,且与造模后6 h、12 h、24 h、7 d相比差异显著(P < 0.05).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脑出血组 (P < 0.05).②脑出血组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 0.05),在造模后48 h、72 h最明显,且与6 h、12 h、24 h 、7 d相比差异显著(P < 0.05).治疗组造模后各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低于脑出血组(P < 0.05).结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能下调脑出血后血肿周边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并减轻脑水肿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实验性脑出血模型中神经细胞凋亡发生的规律以及与Bcl-2表达的关系,观察三七总皂甙对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三七总皂甙治疗组。采用VⅡ型胶原酶注入到大鼠右侧苍白球制备脑出血模型,每组分别在术后6h、1d、3d、5d4个时间点取SD大鼠脑组织标本,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I。)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脑出血后各时间点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Bcl-2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甙治疗组1d、3d、5dTUNEI,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0.01),Bcb2显著增高(P〈0.05~0.01)。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继发损伤过程,Beb2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三七总皂甙可以增高脑出血后Bcl-2的表达,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干预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16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假手术组(15只)、常温实验组(75只)及亚低温实验组(75只)。亚低温实验组于脑内注血后给予持续4h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h,24h,72h,5d及7d时进行脑组织水含量、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测定,并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MMP-2/9表达水平。结果常温实验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及MMP-9表达水平均于术后6h时开始增高,于72h时达到高峰,至术后7d时仍明显高于常温假手术组;MMP-2在术后24h才开始有少量表达,于术后5d时达到高峰,至7d时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亚低温实验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及MMP-2/9的表达情况均与常温实验组接近,但其各项指标数据均较常温实验组明显降低。常温实验组和亚低温实验组大鼠MMP-9的表达与脑组织水含量及BBB通透性的变化均呈正相关,而MMP-2的表达与二者变化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亚低温干预可能具有抑制脑出血后MMP-2/9表达的作用,从而保护BBB,减轻脑水肿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闭合性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其受体GFRα-1、Ret在大脑皮层的表达。方法制备Marmarou's大鼠落体打击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及损伤后1h组、2h组、4h组、8h组、12h组、24h组、48h组、72h组和5d组。制备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层GDNF、GFRα-1、Ret的表达。结果正常组、手术对照组皮层中可见GDNF及其受体低水平表达,损伤后2h,皮层中GDNF的表达达到高峰,大量表达可持续至伤后5d,GFRα-1和Ret的表达在损伤后4h时达到高峰,于伤后24h降至正常。结论大鼠闭合性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中GDNF及其受体在早期即明显表达,两者在脑损伤后表达的时序性变化特点基本一致,共同参与创伤性脑创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斌  文亮  郎中兵  楚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823-7825
背景:研究表明,神经免疫调节肽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phor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释放、改善淋巴细胞活力等途径发挥其抗炎、抗菌、退热和免疫调节作用,在防治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中可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的:研究α-MSH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eule,ICAM-1)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急救部。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分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组和α-MSH治疗组,每组根据缺血2h后再灌注6,12,24,48,72h5个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各时相点4只。干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每个时间点取2只动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的表达情况。各时间点取2只动物用于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细胞超微结构。主要观察指标:ICAM.1阳性表达,MPO活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缺血再灌注后高倍镜下(&;#215;200)每平方毫米大鼠脑组织切片的ICAM-1阳性细胞数在假手术组中稳定于(1.02&;#177;0.14)~(1.15&;#177;0.16)个/mm^2;缺血组6h后ICAM-1开始上升,于12h达高峰,由(2.82&;#177;0.07)个/mm^2增至(7.08&;#177;0.09)个/mm^2,24-72h其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α-MSH治疗组ICAM-1表达明显下调,由(4.51&;#177;0.11)个/mm^2降至(2.97&;#177;0.09)个/mm^2。脑组织MPO活性在假手术组中稳定于(3.17&;#177;0.27)~(3.67&;#177;0.23)nkat;缺血组于12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由(5.83&;#177;0.15)nkat增至(9.00&;#177;0.25)nkat,到72h活性持续升高;α-MSH治疗组MPO活性较缺血组明显下降,24h活性为(6.63&;#177;0.27)nkat。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假手术组神经元结构完整;缺血组再灌注神经细胞膜和胶质细胞膜、核膜出现破坏,线粒体肿胀,12h超微结构改变达高峰;治疗组早期同缺血组,12h后并未随时间进一步加重。结论:α-MSH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ICAM-1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对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以下三组:假手术组、脑创伤组、7-硝基吲唑(7-NI)组,此三组分别划分为伤后3,6,12,24,48,72h六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均为10只大鼠,采用Marmarou法制造大鼠重型弥漫性颅脑创伤模型,运用原位末瑞标记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三组不同时相点海马CA1区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1)假手术组偶见TUNEL阳性凋亡细胞及Bcl-2阳性细胞。(2)脑创伤组,伤后各时相点均出现TUNEL阳性凋亡细胞及Bcl-2阳性细胞,先上升后下降。(3)7-NI组,伤后6,12,24h凋亡细胞明显下降而Bcl-2阳性细胞却明显上升(同脑创伤组比较P〈0.05)。结论:在脑损伤的早期,nNOS能够通过抑制Bcl-2的表达来促进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